wbyys2427 |
2016-11-30 18:25 |
社科院研究员尹中立:再融资放缓 IPO提速是正确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尹中立 2016年股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上市公司的“壳价格”不断走高。其主要原因是股市融资政策,具体而言,对新股发行收得太紧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政策放得过松。 所谓“壳公司”是指有些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其财务处于亏损状态,必须转让控制权由新的大股东注入新的资产才能确保该股票不被市场摘牌。这些公司在控制权转让时的估值就是“壳价格”。 最近两三年里,上市公司的壳价格行情持续走高。尽管股市在2015年7月份前后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壳价值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不断上升的。我们以沪市50只最小市值的股票作为壳公司的样本,它们的市值的算术平均在2014年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上涨了近2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当前的股指相比2015年最高点还有40%的差距,但这壳公司的市值指数已经超过了2015年的6月初的最高点。如果将考察的时间区间拉长,壳价格从2013年开始是不断上升的。2013年初的10只市值最小的壳公司的平均市值只有7.07亿元,这10只股票在2013年平均上涨了91.15%。2016年初市值最小的10只股票的市值平均值为30.30亿元。 导致壳价格不断升值的原因是复杂的,与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都有关。新股发行的核准制,企业上市需要经过漫长的审批程序,等待审批的拟上市公司数量越多,审批的速度越慢,壳公司的价格则越贵。2013年前后新股发行一度停止,2014年中虽然得到恢复,但发行的速度相当慢,而准备发行的公司却越来越多,排队准备发行上市的公司数量从两年前的600多家增加到当前的700多家,这是壳价格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有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高调介入壳公司也是导致壳公司股票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最典型的是恒大地产,该集团在获得A股“嘉凯城(9.850, 0.19, 1.97%)”的控股地位后,再出手上市公司“廊坊发展(28.710, -0.41, -1.41%)”,最终成为廊坊发展的第一大股东,导致股价连续涨停板。在“廊坊发展”股权争夺战硝烟未散之际,恒大地产再入“深深房”,欲谋求借壳上市。和恒大集团行为类似的还有很多,这与出现所谓的“资产荒”有一定的关系,在资本过剩的背景下,这些机构试图进行“自主可控”的投资尝试,控制上市公司并对之进行资产重组成为这些资本的选择。 但上述因素在我国股市的二十多年历史中一直存在,而壳价格快速上涨却是最近3年的事情,说明还有新的因素在推高上市公司的壳价格。 笔者认为,导致壳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有关上市公司融资政策的变化。以2016年度为例,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主板市场实现再融资11168亿元,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再融资分别为5019亿元和2076亿元,再融资的规模合计18263亿元,同比增长140%。 本年度再融资的最大特点不仅体现在总体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上,还表现在单个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规模较大,超过100亿元的融资案例有16宗,长江电力(13.340, -0.13, -0.97%)、苏宁云商(11.670, 0.40, 3.55%)、西安民生(9.180, -0.05, -0.54%)、海航基础、紫光股份(63.500, 0.55, 0.87%)等一次性融资规模超过200亿元。 从股市融资的总体情况看,再融资的规模是首发融资规模的20倍!体现了融资政策偏向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而对新股发行的数量及融资规模均采取严格控制。这样的融资政策导向一方面使等待首发融资的排队数量大幅度增加,提高了新股发行的成本,变相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壳价格”;另外一方面使上市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的功能迅速凸显,控制一家上市公司就意味着可以获取廉价的资金。导致二级市场炒壳之风愈演愈烈。 从股市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角度看,监管者应该放松新股的IPO并收紧再融资。因为上市公司本身并不缺少融资渠道,它们可以很便利地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真正需要帮助的是未上市的公司,将资金配置到拟上市公司可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如果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属于锦上添花的话,新股的IPO则是雪中送炭。 因此,上市公司壳价格飞涨的背后是融资政策失衡所致,要纠正此歪风,股市需要供给侧的改革:增加IPO的核准速度,放缓以定向增发为主的上市公司再融资。 最近一段时间,监管部门似乎已经对融资政策进行了修改,11月份的新股发行悄然加快,而再融资数量有所减少。无疑,这是正确的选择。(编辑 张立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