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7-02-08 10:17 |
“听说中国人在鸡年不喜欢生孩子,为什么?”近日参加一个春节招待会,有外国友人这样提问。生活中也时有听说“鸡年”“羊年”不宜生育、“寡妇年”“两头春”不宜婚嫁的说法。本来寓意美好的生肖和节气被用来“指挥”婚育,照见祈福文化的“迷信式消费”。
虽然生活在现代,但人们又无处不受传统和民俗的浸润。春节里到处可见祈福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多重景深:一方面,贴春联、挂福字,祭亲祖、拜神祇,处处充盈着祈福纳祥的气氛,寄托着人们重视亲情友谊、追求吉祥安康、追求天人和谐的美好期望;另一方面,一些不合时宜的祈福仪式正逐渐淡出视野。祈求安泰,不少人不再燃放爆竹,而是选择旅游、健身等新年俗。祭祀祖先,许多家庭改烧纸焚香为敬献鲜花。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传统遗世独立,但文化传统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恰当地融入现代生活。变化的是年俗载体和祈福仪式,不变的是庄重气氛和美好期望,变与不变中,我们彼此依偎、互相温暖的精神家园更加牢固。
“岁熟乡邻乐,辰良祭赛多。”在文化学者眼中,“人们将灵魂融于事物,亦将事物融于灵魂”,由此便有了各种信仰崇拜和风俗讲究。祈福类的风俗活动本身并不都是迷信,但沉迷其中便可能产生幻想、导致迷信。现实中对祈福文化的“迷信式消费”并不少见。生育婚配要“算八字”“看时辰”;彻夜排队“烧头香”,一掷千金“撞头钟”;为保出行平安,围着车辆画圈烧纸、泼撒祭品;全家跪拜“状元符”“祈福带”,祈求学子考入名校;为了行善消灾,随意放生毒蛇猛兽;在文物古迹上抛撒钱币,图一个转运消灾……如此祈福,实属荒诞的陋习。
人总是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理想指引的,借此跳脱柴米油盐的生活庸常,凝望世俗之上的价值期许。但无论节日里的祈福表达还是地域性的纪念和祭祀活动,都应发乎真情实感、通达现代文明。简单机械的形式膜拜,非但无益于传统节俗的承继,更会让“文化家底”变味变质。正如文化传承应该着眼于雕琢内核、滋养心灵,我们传承祈福文化,亦应着重深掘传统底蕴、接通时代气息、培育现代气质。给祈福文化一个“现代出口”,避免祈愿变成逃避现实、趋向封建迷信的诱导。只有这样,祈福文化才不会从精神动力滑向精神鸦片,以至成为迷信的“寄生体”。
生命里的美好期盼,没有哪个是通过冥想和神灵兑现的。趋吉避凶、祈福远祸,自古为人们所不懈追求,但诉诸外物庇佑还是诉诸自身努力,结果大不一样。使生活理想化,莫不如理想化生活。在传统文化里,“福分”和“运道”的另一面,是“行好”和“积德”。一个人若是勤劳节俭、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就能聚积福运。祈福文化为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天窗,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才能构筑起通达美好的现实之桥。祈福与圆梦之间,惟蹄疾步稳的奋行脚步不可或缺。檀香几炷也好,心香一瓣也罢,心存善念就是最好的护佑,砥砺善行就是最大的福运。
春节里不少人都在争相转发“鸡鸣报喜”“金鸡纳福”之类的祝福语。美好寓意让人豪情满怀,催人“闻鸡起舞”,向着理想继续进发。“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此言极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