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17-04-03 07:47 |
《2017年世界睡眠日·网民失眠大调查》的结果显示:近80%参与者曾有失眠经历。 一定要重视急性、偶发性失眠,因为那样会导致次日注意力下降、容易激动、疲劳乏力等症状,有可能增加交通意外,工伤等情况的发生。 而且,如果急性、偶发性失眠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失眠,而研究显示:失眠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等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甚至有可能导致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生。此外,失眠还有可能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
1、白领、学生是失眠高发人群 这次网络调查,遍布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362个城市。结果发现,失眠排名前5位的城市是:上海、广州、长沙、北京、深圳。北上广深全进来了,似乎是城市越发达,失眠的人越多。失眠高发人群,依次为:IT行业、广告公关、医生、企业家等创业者、学生、教师、公务员等。 从生理上讲,失眠和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越容易失眠,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老化,人的神经细胞逐渐减少,掌控睡眠的激素的分泌逐渐减少等,这样自然就导致了老年人的睡眠障碍。 但为什么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民中,竟也会有近80%的人抱怨失眠? 2、焦虑情绪是失眠的重要原因 个案:有位16岁的孩子,一直品学兼优,近期情绪非常不好,总是纠结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对同学的种种不满,以至晚上无法入眠,白天听不进课,学习成绩下降。 个案:某高校有位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毕业论文设计及找工作两项重要任务,她从最初的难以入睡,到夜里早醒睡不着,到最后整宿未眠。 “白天整个人昏昏沉沉的什么也做不了,有时还头疼得要命,感觉头快炸了。”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纠葛,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及挫折等,造成人的精神压力过大,就容易造成人的急性失眠。 生活中偶发事件引起的情绪急躁、焦虑、郁闷等,也容易造成急性失眠。 如此“情绪”,为何会造成失眠? 原因是,紧张情绪或紧张的脑力劳动,使大脑功能活动一直处于不休息状态,这些活动的兴奋冲动,通过边缘系统——下丘脑结构,刺激脑干网络激活系统,造成了紧张的醒状态。 3、生活无规律打乱了睡眠节律 个案:某外企有位部门主管,经常要开会、出差、加班,睡眠时间被大大缩短。他说,“不仅是睡得少,很多时候睡醒了还觉得困,白天头脑昏沉,无法工作。” 调查对象中,像这样的公司白领很多。他们把办公室当成临时的家,出差、加班熬夜、通宵工作是家常便饭,睡眠时间不固定,生活缺少规律。 生活无规律,为何也能造成失眠? 人的生活规律与体内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生活及作息有规律的人,下丘脑及脑垂体分泌的许多激素,早晨至傍晚相对较高,夜晚至黎明相对较低。 如果平日生活无规律,就可能扰乱体内生物钟的时序,使激素水平出现异常波动,结果白天激素水平上不去,夜间激素水平下不来,使大脑兴奋与抑制失调,昼夜节律紊乱,不能保持白天觉醒、晚上睡觉的正常节律,使人夜间久久不能入睡,白天情绪不宁,疲惫不堪。 4、判断“失眠”有4条标准 这次调研的“失眠标准”是—— 第一,入睡困难。通常正常人30分钟之内能睡着,若“超过30分钟还睡不着”,即为“入睡困难”。 第二,睡眠维持障碍。正常人夜里会醒一次两次,很多青年人根本一次不醒。若“夜醒大于或等于两次”算“睡眠维持障碍”。 第三,早醒。只睡三四个小时就醒了。 第四,睡眠质量下降。 1)睡眠总的时间有七八个小时,但质量非常差; 2)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也算质量差。 有以上4条里面的一条,再加上“白天功能受影响”,就诊断他为“失眠”! 其中,“急性失眠”是总病程短于一个月;“亚急性失眠”是1个月到6个月之间;“慢性失眠”大约6个月。 如果急性、偶发性失眠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失眠,进而出现躯体、心理疾病。 5、慢性失眠会导致癌症高血压 肿瘤:肿瘤的高发,在失眠人群中要多一些。因为,睡眠不足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力的明显降低。动物实验表明,彻底剥夺小动物一周睡眠,小动物即可因免疫功能受损而导致感染死亡。若长期睡眠不足,导致免疫机能受损,会使癌细胞容易逃脱免疫细胞的杀伤而癌变。 三高症:失眠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有直接关系。 长期失眠,可发生调节血管和神经的植物神经的功能紊乱,出现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其血压升高。 长期失眠,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减少。 长期失眠,还是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冠心病、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6、失眠会引发精神障碍类疾病 如果长期睡眠不足,大脑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缺血缺氧,加速脑细胞的死亡,导致人精神恍惚、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整天迷糊、无精打采,严重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下降,还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增加。 严重的会发生精神分裂和抑郁症、焦虑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功能性疾病。 临床发现,失眠症状是抑郁症、焦虑症发生前的重要症状,并贯穿于抑郁症、焦虑症患者整个病程的始终。 7、药物治疗不会发生药物依赖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急性失眠包含偶发性失眠,短程的或者偶发的失眠,应尽早采取药物治疗。这次调查发现,57%的人表示坚决不吃药。不吃药的原因,主要是怕产生“药物依赖”,果真会如此吗? 专家介绍,“目前治疗偶发性失眠,临床上会推荐患者使用‘非苯二氮’类药物,此类药物相较于传统安眠药在依赖性和成瘾性上都有极大改善,而采用‘非苯二氮’类药物的间歇性治疗方案,更已成为治疗偶发性失眠的重要手段,对于阻断失眠的恶性循环可起到良好作用。” 专家强调:“如果不积极治疗,很可能会从急性失眠转化成慢性失眠。而对于慢性和亚急性失眠,除了药物治疗外,还要辅助心理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效果才能较好。但是,对于早发的急性失眠或者偶发的失眠,早期药物治疗,治疗效果非常理想!治疗后,失眠症状解除了,不需要再吃药了,哪里还会产生‘药物依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