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明代吴门书札里的“朋友圈”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明代吴门书札里的“朋友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7-08-14 22:22
             书札里的“两种人生”

  在古人书札中遨游,看这些在正史和权威著述中“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在眼前展现出“烟火气”的一面,孙丹妍乐此不疲。有同事打趣她:你这是“窥人私信”。

  “书札中,有他们为自己营造的精神桃源的吉光片羽,也有他们与各色人等往来,在各种事务之间周旋的繁冗与艰辛。他们既有常人所未有的翰墨风流和丹青雅尚,也要承担常人的苦乐与平凡。时代的风云与碎屑他们无不沾染。”孙丹妍说,借助书札,可以回到当时文人的生活中去。

  展线设计也由此而来。49通书札分为“世俗生活”与“艺术世界”两部分展开,对应着吴门文人“两个世界的人生”——一个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世界,另一个则是作为精神桃源的艺术世界,“两个世界”在展厅中央交汇成一张吴门人物关系图。

  展品中有一件《文徵明致妻札》,这是文徵明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主要内容是询问家中事宜,银钱是否够用,并且叮嘱妻子叫家人在银钱上不要计较,落款“徵明付三姐”。文徵明的妻子在家中排行第三,故称“三姐”。这是极其家常的一封家书,书法却疏朗洒脱,灵秀萧散。此次还展出了多件文徵明致友人书札,件件法度谨严,自首至尾无一懈笔。这或许和其谨严笃实的性格有关。

  《王宠致王守札》是王宠写给兄长王守的一系列家书,所述历历也都是家中琐事。一位世人眼中的“翩翩佳公子”,原来也常为柴米油盐所扰,信中,王宠一一盘算家中田产如何分配租种,还要筹划欠下各处的债务如何偿还。因是家书,不仅言辞直白,书法也轻松随意。

  祝允明被认为明代书家第一,才情风流,性格倜傥不羁,书法上诸体皆善,面貌多样。此次展出的《祝允明刘姬词及致朱凯札》其实是装裱在一起的两件作品,难得的是,两者都是小楷,并且是两种不同的体貌。《文彭致钱榖札》是文徵明的长子文彭写给好友的信札,信中他与钱榖讨论了新近见闻的书画、印章、古玩等文人雅好。

  “书札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可以鲜活地反映当时人的真实生活状况,包括当时的考试、画家如何谋生、如何种田、米价涨跌等等。现在来看,这些信札都是艺术作品,可以反映他们作为艺术家的一个侧面,所以说,书札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孙丹妍说。

书札里的“朋友圈”

  家国民事、茶酒韵事、诗文雅事、书画逸事——书札虽小,却包罗万象。展品中,《吴宽致欧信札》这通书札,曾经由现代绘画大师吴湖帆收藏,他将其定名为《唐寅乞情帖》。书札的内容涉及了明代著名的弘治科场弊案。这通信札既能看出吴宽对后辈的关怀与爱护,也反映出了苏州文人提携后辈、爱才惜才的风气,这也是吴门得以聚集人才、形成一个影响广大的艺术流派的原因之一。

  孙丹妍告诉记者,研读这批书札后,她和同事制作了展厅中央的吴门人物关系图。“吴门就是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两个人之间总有一条线可以将他们联系起来,如姻亲、师生、朋友、同僚、父辈世交等。吴门地区艺术风格的传播与盛行,和吴门地区文人愿意抱团、愿意一起向上发展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展示的书札里有一部分呈现了吴门文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孙丹妍说:“有些书札很长,是正式的信,有些就相当于小便条,我们现在发微信,他们就是用小纸片传来传去。他们彼此间住得也不是太远,大多都在苏州城里。比如请你来吃顿酒,谢谢你来看过我,后面附赠茶叶一包或自己写的书法几张等。这部分占了文人手札里的很大比重,可以说,书札往来也是维护关系的一种社交行为。”

  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此次展览在展陈上做了一些调整。每件展品旁放置了两张小说明牌,一张是作者的信息和受信人的情况,另一张将信的内容以白话文翻译出来,减少观展中的隔阂。需要了解更多的观众,则可以扫二维码阅读释文和解释。对一些书写精妙的书札,还会有对其书法特别之处的解说。“过去上海博物馆很少用这种形式办展,我们试着把看似高雅的书法艺术变得接地气一些。”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说。

三清小道 2017-08-15 09:08
一般史书和其作品上,我们只能看到古人才华的一面,生活的一面,书札确实是最真实的材料。

至尊狼王 2017-08-15 12:32
古人的朋友圈也同样的有意思。


查看完整版本: [-- 明代吴门书札里的“朋友圈”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