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山人听雨】山中望白云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山人听雨】山中望白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太乙散仙 2017-09-04 22:11

    【山人听雨】山中望白云

    移居山中之后,人烟稀少。闲暇无事,最大的娱乐就是遥望白云青山。山中望云,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净化心灵。不同地方的云展现出不同的灵气,同样的一片云,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景色。古诗中的“云”大都与归隐、修行连结在一起。唐代诗人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寻访的隐者是一位采药、济世救人的修道人,这首问答诗,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表达了诗人对修道者的敬佩;宋代诗人魏野在《寻隐者不遇》一诗中说:“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诗中描写的白云满地的草屋,给人以一种入仙入境的感觉。山中望云,心清神爽,超然忘我,时常让我感受到此身与白云苍天融为一体的飘逸。百看不厌,乐在其中。
    宋词与唐诗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遥望白云之际,脑海中时常浮现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行香子・述怀》一词:“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在此诗中展示出了一种超然豁达的心态,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红尘人世中的人们大多惧怕孤独,向往大都市的热闹。真心修行之人则却喜欢孤独和独处,因为能忍耐孤独才能宁静致远,以平淡祥和的心态笑看花开花落,进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中说:“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由此可见,五柳先生也十分钟爱弹琴与望云。喜欢高山和白云的人必能远离尘嚣,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山中没有酒肉美味,没有显赫的荣耀,没有获取暴利的商机,没有俊男美女,然而山中却有清新的空气、甘甜的山泉、如画的美景和洁白的流云。据史书记载,唐朝大诗仙李白一生爱山,每次游山,他都“大笑上青山”,一路山光水色,处处相悦生情。累乏之时,就躺在松风月色之中,闲眠亦如仙。李白与高山之间似乎有一种冥冥的力量,人投入山的怀抱,山拥入人的心胸,心心相依,物我两忘,及至最后,李白感觉自己都好像不存在了,心目中只有一座巍峨的高山。他在诗中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另一首《独坐敬亭山》诗中说:“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遥望高山与白云之时,诗仙李白写出了超凡脱俗的生命境界,
    人生如行云,亦如梦境,看似有,握似无,来去匆匆。承受磨难之际感觉时光很长,梦幻似的青春期一过,转眼就是百年。名利色情一场空,争斗拼搏一场梦,红尘人世并不值得留恋。古人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人有灵魂,其灵魂的故乡必定不在凡间尘世。在有生之年真心修行,返本归真才是至高无上的光明大道。
  

三清小道 2017-09-05 09:22
没有了人世间的牵挂,才可以隐居山间闲看云散云聚。

茶米油盐中还能做到心远地自偏,那就是高人了。

至尊狼王 2017-09-05 10:04
返本归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山人听雨】山中望白云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