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7-09-08 10:16 |
松江玉树路以东、黄墙港桥以西,市河与中山西路两侧大约19.5公顷的区域便是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在这短短900多米的距离内,遗存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登记文物等古建筑120多处。近日,松江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清代当铺——徐氏当铺在历时 8个多月的修缮后,终于露出了它的真容。 修旧如旧 破败房屋变身古朴老宅 位于松江永丰街道的徐氏当铺始建于清代中期 。事实上,从清同治元年至解放前夕,松江城内先后开设过29家典当行,而徐氏当铺是唯一幸存者。随着时代变迁,后来的徐氏当铺成了住宅,并同时居住着27户居民。 “为了生活便捷,居民们自拉电线、自建厨房,修缮前的徐氏当铺是杂乱无章的,根本看不出原貌。”永丰街道老城改造办公室副主任张羽告诉记者,2014年,街道老城改造办公室对该处启动了房屋置换工作,2015年8月,所有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全部搬离了故居。 经过缜密的设计与规划 ,2016年11月,徐氏当铺的修缮工作正式开始。“文物古宅的修复不仅要修旧如旧,更重要的是展现当时的建筑特色,传承传统的历史文化。”因此,施工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榫卯技术来恢复梁木架构,张羽还回忆起一个细节:“修缮时,我们发现一根梁柱中心已经被虫蛀了,为了尽可能地维持原貌,我们没有换掉整根柱子 ,而是把被虫蛀的部分截取掉 ,再接上新的。”张羽表示,这样繁复的工艺和巨大的工作量正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复原当时建筑的原貌。 修缮后的老建筑被赋予新文化内涵 不仅徐氏当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的杜氏雕花楼也是文化风貌保护区建设的典范。现在,居民走进杜氏雕花楼,可以参与很多活动,并了解到诸如顾绣、剪纸、昆曲、皮影戏、十锦细锣鼓、舞草龙等非遗文化艺术,而在修缮之前,这里只是一幢住着30多户居民的老房子。 “因为被当做普通民宅来使用,杜氏雕花楼的破损还是很严重的。”张羽说道,修缮时碰到原来的雕花完全看不出原貌了 ,这时候就需要“老法师们”发挥“想象力”,“根据当时建筑的特色和形制,或者根据与之对称的另外一边仿制一个。” 走进雕花楼,四棣三进庭院式建筑向内伸展开,厅堂内的雕龙画栋,走马楼上的双龙戏珠,栏杆,挂落,雀替,斗拱,精美的木刻浮雕,通雕,无不展现着精湛的雕刻艺术,屋内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旧物,居民们在古色古香的古宅内,感受着传统的文化气息,“我们力求的并非商业化的运作,而是让古建筑凸显它的特点,传承传统的文化,而不是仅仅卖卖工艺品和特产,这才是一个古镇该有的样子。”张羽说。 打造仓城历史风貌区留住“上海之根” 据悉,修缮后的徐氏当铺将被用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而在仓城历史风貌区内,像徐氏当铺和杜氏雕花楼这样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并不鲜见,位于中山西路的费骅宅、坍牌楼地块上的胡瑞麟宅、东外街保留建筑陈氏宅修缮后,分别用作上海国画院、松江文联、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松江书协等机构的办公场所;松江王冶山府第、袁昶老宅和瞿氏宅,部分已在几年前辟建为程十发艺术馆;方塔园内的张弼堂修复后,已成为了游客观展胜地。 如今,仓城内已完成修复的古宅,回廊曲折、天井巷道密布,蔚为壮观。而从这些古建筑中也能依稀看到仓城百年历史的风华。目前,松江仓城风貌区内122处文物保护单位中,有近40处已经腾空,修缮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据张羽介绍,老城改造办公室已于日前提交了对13处古建筑进行修缮的申请,未来,工匠们将一点一点为仓城的古建筑换妆。“松江作为‘上海之根’有很多传统文化值得传承和弘扬,而仓城对松江又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未来,仓城历史风貌区将更具人文气息 ,也更真实更纯粹。”(上海老年报 彭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