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yj122001 |
2006-05-30 15:57 |
来上海快2年了,慢慢的习惯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几十年前的《夜上海》曾使无数人魂牵梦绕,一首“浪奔,浪流”更是让内地群众趋之若骛。习惯了吃饭先上一盘糟凤爪,然后吃着蛤蜊蒸蛋,再喝碗咸肉东瓜汤,最后拣着玉米烙用着咕哝沪语聊天的我,却怎么也习惯不了上海的早点。 身边的同事全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上海人多半习惯在家吃早饭,他们叫“汤泡饭“,上海话叫”汤捣”,其实也就是武汉人说的“烫饭”,就是前一天剩饭剩菜混杂在一起热成稀稠状,武汉人在偷懒的时候,也常吃。在者就是面食一统天下了,综观上海街头巷尾,“上海混沌”、“巴比馒头”鳞节栉比,上海人也习惯了上班手里拎着几个馒头,包子,饭团什么的。在早饭问题上,我一直都是怎么简单怎么来,心思全放在午饭上了,多半是一碗清粥配上个馒头,现在改吃2个旺旺雪饼。 相反,武汉的小吃那是远近闻名,声名远播。多样的种类,精妙的搭配,绝妙的做法加上廉价,使得武汉小吃声名大噪。武汉美食当推早点,小巧精雅,造型别致,一律米面为体,兼容别样,蒸煮煎炸,艺巧味多。举凡平民达官、学人商贾、南北过客皆为食者,故食不在繁巨,小吃小喝,有味则名。在武汉,一日之美在于晨,一个古典主义的美境。 武汉的早点有热干面、豆皮、汤包、面窝、油条……数不胜数,间或也有外来的兰州拉面、西安酿皮和美国麦当劳。武汉是一个小麦和水稻复合地带上的城市,它的早点也是中国小麦文化圈与水稻文化圈两个食文化圈的大融合,麦子和水稻,代表旱地与水泽,一个制造味道的中庸地带。 武汉人管吃早点为“过早”,不忌讳自己的街头巷尾即食性品饮,且引以为荣之际,炫耀在武汉“过早”一个月不重样。武汉早点的长期繁盛是源于它的开放性,拿来主义是武汉人的好性格,好东西都可以接纳,有人吃就会有人做,又有精糙两吃的宽容精神。在“过早”的名义下,武汉人展示出荆扬相会、九省通衢、江汉大都气吞山河的食量。武汉的“过早”习俗确实有很长的时间积淀,“过早”一词最早见于清朝道光年间的《汉口竹枝词》,实际的“过早”自然比形成文字要早。 武汉的早点摊遍布街头巷尾,便宜方便,很难想象武汉人没有地方“过早”会怎么样。由于受武汉“过早”的影响,荆楚大地各城市都流行“过早”,这是武汉文化影响力最广泛与持久的一例。另外,武汉的早点都有它的名店与源流,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汤包,这是武汉人的口上丰碑,外人来汉未曾寻芳品饮,武汉人会认为你没有真正到过武汉。 武汉人永吃不厌的是热干面。对于武汉人,热干面不是粮食,是精神寄托,或曰味觉依赖,味觉上的故乡。武汉人远在他乡,每思及热干面,就会泪流满面。 提起武汉早点,就不能不提户部巷——武汉早点第一巷,下面是相关图片:
徐嫂的鱼香糊汤粉,它最好吃、也最有卖点的就是那个糊汤汤,记得吃的时候放点油条,味道会更好! http://www.hb.xinhuanet.com/zhuanti/2004-12/29/xin_5712013017406093221344.jpg 这也是武汉人常常吃的早点,但最好吃的面窝,是那种炸得黄灿灿的......
油条也是武汉人最常吃的早点,通常与稀饭、粉丝一起吃。
豆皮有几种,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还有三鲜豆皮,但没有吃过......
汽水包,好听的名字,但因为吃得太饱,也没有机会品尝了......
玉米蒸饺,里面的馅有香菇的、鲜肉的......
王师傅米粑,听老板说,这是源自湖北汉川的一种风味小吃......
虾仁煎包,进巷子不远,即可看到“宫廷煎包一绝”,包包好吃、老板服务态度也好...... 烧梅,怪怪的名字,但味道的确好吃,记得去“无名全料烧梅”店吃吃......
鲜肉煎包,还是那个“宫廷煎包一绝”,不同一馅有不同的味道,值得一尝......
欢喜坨,样子圆圆的,长的很可爱,如果你喜欢,可以咬一口~~ 嘿嘿...... 吴氏糖油粑,看到就会让我流口水,记得吃要吃刚刚出锅的,咬下去味道甜而不腻......
糍粑,好像与我老家里的食品同名,但不知道味道如何......
热干面,武汉人吃得最多早点,但巷子里的老板不让拍,所以这是后来在住的寝室楼下买回来
蛋花米酒,生鸡蛋同热米酒冲出来的食品,味道甜美,香气恬人......
徐嫂的糊汤粉,好吃!!!
这是户部巷里最著名的面窝,长期有十多个人在排队,可惜我这次没吃到!!!!
生煎包(忘了那家了),这个也很多人排队,我同样也没口服——懒得排队
正在做豆皮的师傅!!豆皮是武汉的一种特色小吃,最有名的是老通城的豆皮,但是我估计不如这位师傅做的好吃(纯属臆测)!!!!
卫生 环保 宣传,一举三的。徐嫂糊汤粉的老板告诉我,碗上做宣传的点子是他出的
民以食为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