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散仙 |
2018-03-25 11:19 |
一篇文章读懂中国人喝茶史 丰富久远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5000多年前,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茶,这一古老的饮料,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利用茶叶的国家。据历史资料考证,茶树起源于5000多年前,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云南等地至今仍生存着树龄达千年以上的野生大茶树。四川、湖北一带的古代巴蜀地区据历史的记载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从唐代、宋代至元、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区域不断扩大,茶文化不断发展,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茶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有解毒的功效。小编为您彻底了解茶历史。 一、茶文化贯穿古今 1、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茶的发现 据茶史考证,最早利用茶的为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就发现了茶的解毒功效。 一说,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神农在采药中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随后拣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没想到一股清香油然而生,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好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二说,天神所赐。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昧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种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幼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 2、西周东周的茶故事 古代茶字作“荼”,最早出现在《诗经》。《诗经》相传是孔子选辑,其中搜集整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作品。《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其出现“荼”字有多处,如《谷风》篇载:“采荼薪橒,食我农夫”,“薪橒”是砍伐臭椿树作柴烧的意思;又如《良耜》篇载“荼寥圬止,稷稷茂止”,蓼为中草药,可解毒,此处与荼并提;又如《绵》篇载》“周周朊朊,堇荼如饴”,此处指与堇菜一样有甘味。不过,诗经中的荼字是否指茶,今人仍未定论。 古代茶字作“荼”,最早出现在《诗经》 托名周公所撰的《尔雅。释木第十四》载:“槚,苦茶。”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作羹饮,今称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一茗荈,蜀人名之苦茶。”周武王伐纣后,分封在巴地的宗师向武王进宫,内有茶叶,而且还是家园中种植的。 周王朝祭祀用的茶,是由居住在四川的部落进贡去的。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联合当时居于四川,云南的“方国部落”共同讨纣。此后,巴蜀所产之茶列为向西周王朝的贡品。巴蜀其时已“国有芳蒻,名茗”。这就说明西周初年,我国已有人工栽培茶树。 东周时期,诸侯纷纷独立,自立国为政,这就是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陆羽《茶经》曾引《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栗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这是说齐景公的国相晏婴,吃的糙米饭,有三五种荤食和茶、蔬菜而已。 3、秦朝至西汉时期的茶文化发展 1、秦代时间不长,史籍也没有留下多少茶叶资料,可以约略不谈。两汉时,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不只《尔雅》和《说文解字》等一类字书中,在一些医药著作和笔记小说中,也都出现了茶的专门介绍和记述,是我国也是世界有茶的可靠和直接记载的最早时代。自此以后,我国茶叶便进入了有文字可据或信史的时代。《尔雅》关于“ 苦荼 ”的释文,可能是我国现存确定的茶的最早记载。 2、两汉茶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茶区的扩大上。陆羽《茶经》在汉代茶事中,列举了这样的四桩人与事: “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司马相如和扬雄,是西汉蜀郡成都的二个名士,在茶叶产地上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丹丘子和黄山君饮茶的故事,就反映这时茶的生产和饮用,由巴蜀经荆楚一直传到长江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带了。 3、据考,丹丘是今浙江宁海县“天台山的支脉” 。上述传说中的汉代两位“仙人”,他们一寓浙东,一居皖南,都是下江的地仙。关于汉代长江下游已经种茶的资料,还见于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汉人有阳羡(今江苏宜兴)买茶”,以及明·周高起《洞山OE舨柘怠泛和酢捌艹佘??(宜兴和浙江长兴的界山之一)之阳,课童艺茶”等记载。不过,这些都是后来的传说;就是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的故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早斥之为“谬言误世”。 4、陆羽《茶经》引《茶陵图经》所言,因为“陵谷生茶茗焉”。关于西汉茶陵一带就产茶,还可见《史记》“ 炎帝葬于茶山之野” 5、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今湖南就有“ 荼陵”(今茶陵)的地名。 6、据嘉庆《茶陵州志》考证,茶山,就是茶陵与江西吉安永新相界的“景阳山”,因“茶水源出此”和“林谷间多生茶茗故名。” 7、西汉时,荆楚茶业就一直发展到了今湖南、广东和江西接壤的荼陵,这还可从马王堆出土文物中获得证明。 8、马相如在《凡将篇》中仍将茶(“荈诧”)列为药物来看,说明汉朝茶的饮用,还遗留有早期药用的某些原始性状,还只能说是我国茶的早期饮用阶段。 9、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 10、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荼。”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11、在西汉时,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喝茶了,如汉宣帝时代,王褒写过一篇“僮约”的押韵文字,其中谈到他从寡妇杨惠家中买进一位仆役叫“便了”,规定“便了”应该服务的几件事:除了炒菜、煮饭之外,还需“烹”、“武阳买荼”等。 12、当然,在汉代是没有“茶”字的:但是“武阳买荼”的武阳,今为四川省成才市西南的彭山县,于唐时属于剑南道,而剑南就是茶的著名出产地。可以推测:王褒派仆役从驻守的益州到老远的武阳去买当地的物产——茶,来待客或自享,是说得通的。 4、唐朝和宋朝是如何喝茶的 唐人煮茶,宋人点茶,今人冲茶。每个时代的人喝茶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以唐朝和宋朝较为讲究。 唐朝人喝茶全是煮:先用茶碾子把茶砖碾碎,碾成粉面状的茶末,再用茶筛把茶末过滤一下,然后把茶末投放到滚水里,像煮饺子一样煮上三滚,最后喝那一锅茶汤。 宋朝人喝茶,比唐朝有所改进,他们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一边冲一边搅,快速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这叫“点茶”。点好的茶汤上面还会泛出一层乳白色的泡沫,好像卡布奇诺咖啡。在宋朝的茶道中,烧水是很关键的一步。宋朝人点茶一般不用铁锅烧水,而用瓷瓶烧水。烧水的瓷瓶是特制的,宋朝人叫它“砂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砂瓶里装大半瓶水,一会儿就烧开了。由于瓶壁是不透明的,所以看不见水开,只能听声。听声辨水,是宋朝茶艺界的绝活儿。 宋朝茶瓶是瓷的,茶碗有时候也用瓷。早在唐朝,上流社会鄙视瓷器,喝茶用铜碗、银碗或者金碗,甚至用铁碗,拒绝用瓷碗。后来出了一个叫卢廙的茶道高手,他说金银太贵重,铜铁太俗气,这些金属茶碗还都有腥味儿,影响茶汤的口感和成色,只有瓷碗才是压倒一切的理想茶具(参见苏廙《仙芽传》,该书已散佚,今存于《说郛》)。卢廙的见解非常科学,开启了宋朝用瓷碗喝茶的风气。 宋朝已经可以烧造紫砂茶具了,但是紫砂并不被宋朝士大夫喜欢,一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太强,茶汤很容易渗透进去,喝完茶不容易刷干净(现在流行紫砂壶,人们常说茶能养壶,其实就是指紫砂的细孔里填充了茶叶渣子,既不卫生,又会影响下一道茶的表现);二是因为紫砂天然有一种土腥味儿。 唐人煮茶,宋人点茶,今人冲茶。点茶无需茶壶,故此宋朝并不生产茶壶,只烧造茶碗。茶碗又分很多种,南宋景德镇烧造的茶碗属于影青瓷,胎很薄,釉很白,半透明,很好看,但是这种茶碗并不受欢迎。宋朝人最喜欢的茶碗是建州窑出产的小黑碗,胎特别厚,造型古朴,看起来很笨重,但是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并且宋朝最好的茶汤都是乳白色的,只有用黑碗才能凸显茶汤的乳白。如果用白瓷碗、白瓷杯或者透明的玻璃杯,就体现不出茶汤的优劣了。 7、关于元代茶俗的二三事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唐宋和明清是两个高峰阶段。元代茶文化的发展,虽没能独树一帜,不具备鲜明的特点,但元代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一方面,元代茶文化继续着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这与元代在许多方面“近取宋、金,远取汉唐”是一致的。 元代茶文化继续着唐宋以来的优秀传统 元代已具备一套完备的茶法,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代有专门的经营茶的商户—茶户,国家设有专门管理茶的机构一榷茶都转运司等,商贩销运茶时要购买凭证—茶引,零售茶要有照帖—茶由。 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饮料主要是马奶酒,还有各种家畜的奶。随着蒙古人向金朝统治下的农业区扩展,他们很自然便会接触到茶。金朝统治区的饮茶风气很盛,这种习惯对蒙古人产生了一定影响。元朝建立后,蒙古人逐渐对饮茶有了兴趣。茶作为一种止渴、消食的饮料,适合以肉食为主的蒙古人需要。元朝皇帝饮茶的明确记栽,始自武宗海山。《饮膳正要》一书载:“煎茶以进,上称其茶味特异。内府常进之茶,味色两绝。”显然武宗所饮之茶是不加其他佐料的清茶,否则很难品出茶的变化,可见武宗不仅喜好饮茶,还善于饮茶。元代中期诗人马祖常有诗云:“太官汤羊厌肥腻,玉瓯初进江南茶。”皇帝在饱食鲜美肥腻的羊肉后,已习惯饮茶以促进消化。朝廷内还设有专门官员,掌管内廷茶叶的供需消费。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吸收了某些汉族的饮茶方式,结合了本民族文化特点,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饮茶方式。有几种配加特殊佐料的茶:炒茶、兰膏、酥签,虽然制作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加入了酥油。另有一种“西番茶”,“味苦涩,煎用酥油”,这种茶就是藏族人喝的酥油茶。有趣的是,这些以酥油入茶的饮用方式,反过来又流传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 唐宋时期的茶叶饮用,多加一些香料调料杂用,元代则开始较为普遍用, 直接焙干的茶叶煎煮,不 加或少加其他香料调料 。 元代的茶叶加工,还有一个方面值得重视,就是花茶加工制作的普及。宋代的茶叶加工,较多是加入香料等以制成香茶。而元代的花茶加工则已较为完整典型,而且品种多样,有茉莉、木犀、素馨等花茶,最有名的一种为芍药茶,为塞北特产,将芍药芽叶晒干后用来泡茶。元代袁桷有诗云:“山后天寒不识花,家家高晒芍药芽。南客初来未谙俗,下马入门犹索茶。”说的便是芍药茶。另有一种莲花茶,制法颇为奇特雅致,在日出前选择含苞欲放的莲花,用手指拨开花瓣,将茶装入其中,再用麻丝绳缚住。到第二日清晨,将莲花摘下,把茶取出来,用纸包好,晒干,如此三次,再用锡罐盛装,扎口收藏。这样复杂的制作方法,似乎清玩的意义大于品味,或许是文人隐士的清玩花茶之法。 唐宋时期的茶叶饮用,多加一些香料调料杂用,元代则开始较为普遍用直接焙干的茶叶煎煮,不加或少加其他香料调料。并且出现了泡茶,即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发展至明代,泡茶成为重要的饮茶方式,其发端应始于元代。 元代立国时间短,随着民族交流的发展,整个茶风和价值取向处于转变期。散茶逐渐普及,出现了泡茶的方式,花茶制作方法完备,这对明清茶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元代茶文化,为明清时期的茶文化的兴旺发达打下了重要基础。 8、为什么明朝起就不喝抹茶了? 抹茶起源于中国的隋朝,在唐朝、宋朝达到顶峰,特别在宋朝,已经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艺(点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自明朝以来,中国开始流行用茶叶泡,为什么?因为费时、费力、费钱,不如炒青。 所谓抹茶,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末茶”。“末”是“碎末”的“末”,即,把茶叶磨成粉末,则为末茶。而不磨成粉末的,就叫叶茶或散茶。 末茶既然是一种类似冲泡奶茶一样的饮料,则必然可以往里头加不同的东西。譬如加龙脑粉(冰片)则舒心益脑,加薄荷粉则满腹清凉。但也有加豆粉的,属于以次充好,操弄权贵,被认为罪大恶极。宋朝政府规定,凡是有茶铺用米豆等杂物混到末茶里面的,一律罚挺。举报者有奖,发现一两赏三千(文),发现一斤赏一万(文),最高奖励五万元(文)。 古代茶叶是专卖的,从唐德宗开始就征税了。到宋朝有专门的茶场,所有茶农必须入伙,不入伙违法,不允许私下买卖,否则吃不了兜着走。商贩想要去各地卖茶,必须得到茶引,所谓茶引,其实就是茶叶专卖许可证,国家发明的防私卖措施。 末茶也有自己的磨造场地,在很多地方修造固定的水磨场,磨茶必须要到那里去磨。末茶的制作,是择芽焙令极干,然后磨成粉,还有的需要再筛一遍。这个过程最容易掺假,因此宋朝才对私自磨茶的茶商进行严厉处罚。 茶叶磨成粉末后,有的不压制,直接成粉卖,论袋。也有的打压成饼或团,被称作龙团。上贡用的龙团又叫蜡茶,是最上乘的,现如今所说的“抹茶”就是这东西的简化版——“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齐如法,印作饼子,制様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餙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 朱元璋禁的就是这种民间罕见,只用于上贡和高层装逼和享受的巧饰龙团。明明茶叶一泡就能喝,味道也很好,非要搞那些鸡毛。天下动荡新定,百姓多半还过得很苦,你们这是坑了多少人才造出来的? 这玩意儿肯定不是官员们动手做,而是茶农做,地方官员巧立名目,借花献佛。末茶制作工艺繁琐,十分耗费人工,上贡之品更费人工,茶农苦于徭役,怨声载道。朱元璋一不想劳民伤财,二想鼓励大家朴素一点。朝廷只收散茶,禁止做成龙团。 日本茶道里的“抹茶”,实际上是中国唐宋之时传过去的。到后期更加精耕细作,但也一直只能是高等人才喝得起,故而的确是装逼利器。我们看日本的情况就会略知一二: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围。 朱元璋因为体恤百姓,在禁了抹茶以后,为了防止有人借此加码欺压农民,蠲免了茶农的徭役。诚如所见,抹茶在宋元时期的确是优质生活的体现.但王公贵族们“喝抹茶”这种优质生活,完全不是自己赚来的,而是通过压榨百姓搞出来的,建立在了别人的痛苦之上. 历史过去很久了,很多人已不记得朱元璋的苦心了,只记得他禁止了一项高档消费。倒是日本没禁止过,贵族们依然可以喝到上好的抹茶。在抹茶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就难免有人称赞抹茶的工匠气息。 9、清代的茶文化:盖碗成特色 盖碗茶: 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国人器用之道的哲学观。 到了清代,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馆林立,民间喝茶更加普遍,茶真正走向世俗化,由此社会对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 清代饮茶习俗与明代无异,因此茶具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和发展。清代景德镇瓷窑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除了生产传统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红、斗彩等瓷器外,还新创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品种。特别是乾隆一朝,新创了集各种工艺于一体的陶瓷,并能生产仿木纹釉、仿石纹、仿青铜彩、仿绿松石釉的瓷器,把中国陶瓷工艺推向历史的新高峰。康、雍、乾三朝皇帝都喜饮茶,曾在宫中多次举行茶宴,宴请文武百官,场面宏大,景德镇瓷窑生产大量茶具来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 到了清代,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各地茶馆林立,民间喝茶更加普遍宫廷饮茶讲究排场,而民间饮茶则率性随意,茶具也多了几分野逸之气。清代民用陶瓷茶具的造型更加活泼,纹饰则更加生动。各地由于饮茶习俗不一,而形成了颇有地方特色的茶具。蒙古族、藏族地区喜欢奶茶酥油茶,其地流行瘿木奶茶碗、鎏金银质茶具。而闽、粤潮汕一带则善烹功夫茶,喝功夫茶则有专门的茶具,称之为“潮汕四宝”——风炉、玉书煨、孟臣罐、若琛瓯。 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经过明代的初步繁荣,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经过明代的初步繁荣,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如果说明代紫砂壶尚嫌粗朴的话,清代紫砂制作工艺则大大提高,其泥料细腻,制作规整,出现了像陈鸣远这样的大名家。嘉、道以后,文人雅士相继加入制壶工艺,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内涵大大提高。“西冷八家” 之一的陈鸿寿与一代名手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成为文人壶的典范。此外,郭频迦、朱坚、瞿应绍、梅调鼎等文人也纷纷加入紫砂茗壶创作行列,他们以紫砂为载体,发挥其诗、书、画、印之才情,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精美绝伦的紫砂艺术品。 苏州博物馆藏清代杨彭年制陈曼生题铭款曼生壶。 陈曼生,字鸿寿,钱塘人,“西泠八家”之一。曾任溧阳知县,善书画篆刻,酷爱紫砂壶艺。遂与宜兴制壶艺人杨彭年合作,提名由“阿曼陀室”,创作所谓“曼生壶”,“字依壶传,壶傍字贵”,文人艺人,珠联璧合。紫砂技艺与翰墨结缘,充满文人雅致。 除陶、瓷、金属茶具外,竹、木、牙、角等各种材质在茶具上的运用也是清代茶具异彩纷呈的特点之一。椰壳雕工艺在我国很早就运用了,但大量用作茶具则是清代以后的事,清代的茶碗、茶杯、茶壶由椰壳镶拼而成,并且在椰壳上雕刻纹饰,制作工艺十分精美。 木胎贴簧工艺制作的提盒可用来放置茶点,便于外出郊游时携带。此外象牙制作的茶则、翻簧的茶壶桶、黄花梨茶壶桶、银胎錾珐琅茶盏、铜胎画珐琅提梁壶等等,把清代茶具演绎得更加多姿多彩。 从茶具形制上讲,除茶壶和茶杯以外,盖碗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象征着“天地人”三才,反映了中国人器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了有效的防尘作用;其二是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喝茶时可手托茶盏,避免手被烫伤。 清代茶具的多样化还体现在茶托形状的变化上,茶托最早出现在两晋南北朝时,从出土的青瓷盏托可见南朝时越窑就已生产茶托了。清代的茶托品种丰富,花样繁多,有的因制成船形,称之为茶船,还有十字形、花瓣形、如意形等等。 中国茶叶和瓷器自17世纪初开始大量运销欧洲市场,随着饮茶在欧洲的兴起,对茶具的需求大大增加,陶瓷茶具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赢得了欧洲人的青睐,因此清三代中国瓷质茶具以及紫砂茶具也大量销往海外,这些外销茶具架起了中国与欧洲之间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桥梁。 10、近代茶文化简述 1846-1886年是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1886-1947年,是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1950-1988年,是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二、利用茶的三个阶段 1、药用:发现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第一步药物专著《神农本草》中就有「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药用,生嚼内服,清热,外敷消炎解毒。 2、食用:从生嚼到煮食,茶叶可以和粮食一起煮「茶粥」,「羹印」,或者灼煮,捞起,加调料。今云南基诺族仍有「凉拌茶菜」。 3、饮用:饮用源于食用,饮茶比喝白水解渴。牧区将茶掺入牛奶共饮,少数民族地区有擂茶和打油茶。 三、饮用茶的三个阶段 1、唐代煮茶法: 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 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 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今日本的茶道仪式中,注汤(左)及用茶筅击拂(右)的场景。点茶在中国已不再流行,而是在日本延续四、茶区分布 1、世界产茶区 、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其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直接或间接引入。 2、四大茶区 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1)西南茶区 西南茶区是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 (2)华南茶区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3)江南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五、十大名茶 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竞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 1、西湖龙井 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虎跑水中有机的氮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2、洞庭碧螺春 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 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 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 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6、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君山银针全由没有开叶的肥嫩芽尖制成,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经久置,其味不变,冲时尖尖向水面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头三次都如此。竖立时,如鲜笋出土;沉落时,像雪花下堕。很高的欣赏价值。君山银针的采制,与一般细嫩名茶大同小异,唯在烘乾处理上,颇有特殊之处。烘乾分为初烘、初包、复烘、复包四个部骤,要经三天时间。初烘温度为摄氏八九十度,烘到七成干后,用牛皮纸包好后放置木箱中,称为初包,经两天再取出复烘。复烘温度较低,烘至九成干时,再用纸包好,放置一天时间,等到芽色变成淡黄,发出清鲜香气,再用低温烘至充分乾燥后放入铁箱中储藏。采用这种工艺,能使芽叶内所含有效化学物质,随着叶中水分的缓慢散失,发生良好的变化,茶叶色香味形更臻完善。经考证《红楼梦》曾谈到妙玉用隔年的梅花积雪冲泡的「老君眉」即是君山银针。 7、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是著名的内销绿茶,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外姓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回甘生津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栗子香。欲得毛尖独特风格,须知细采巧烘炒。采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关,一般自四月中、下旬开采,全年共采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两三天巡回采一次,以一芽一叶或初展的一芽二叶制特级和一级毛尖,一芽二三叶制二三级毛尖,芽叶采下,分级验收,分级摊放,分级炒制。摊放的地方,要通风乾净,摊叶厚度不超过五寸,摊放时间不超过十小时,要当天炒制完毕。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地壤条风味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无与伦比.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8、武夷岩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9、安溪铁观音 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祁门红茶 简称祁红,素以香高形秀享誉国际,产于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的祁门县一带。当地的茶树品种高产质优,植于肥沃的红黄土壤上,而且气候温和、雨水充足、日照适度,所以生叶柔嫩且内含水溶性物质丰富,以8月份所采收的品质最佳。祁门红茶创制于1875年,以工夫红茶为主,无论采摘、制作均十分严格,故而形质兼美。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色泽乌润;内质清芳并带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蕴含着兰花香,馥郁持久;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叶底红亮。清饮最能品味祁红的隽永香气,即使添加鲜奶亦不失其香醇。春天饮红茶以它最宜,下午茶、睡前茶也很合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