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8-05-13 10:51 |
在浙江大学给同学们讲《前后赤壁赋》,问他们都读过苏东坡的作品吗?回答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前赤壁赋》,所以都会背诵;《后赤壁赋》没仔细研读过,只是随意翻阅,知道个大概。我就说,太好了,人人都熟悉《前赤壁赋》这篇作品,我们就可以深入分析,探讨苏东坡写作的背景,以及创作思维所展现的心理状态,了解他当时遭贬到黄州,面临艰苦困顿的环境,如何以豁达的心境,思考生命意义,还能有所超脱,渡过生命中的黯淡时刻。
我找了藏在台北故宫的《前赤壁赋》真迹图像,放映给同学们看,请他们一路朗读下来。苏轼的书迹是繁体字,又没有标点符号,同学们读起来,却书声朗朗,一气呵成,毫无窒碍。读完了,我问他们感觉如何?他们说,从来没有想到,读古人书法真迹可以如此畅快,好像骑了一匹骏马驰骋在大草原上,心境是如此的开朗,觉得可以感受东坡创作辞赋的那股凌云之气。以前看到没有标点的古书,觉得每一个字都是繁体的拦路虎,读起来战战兢兢,怕每一个字都张开血盆大口,一不小心,就给古人豢养的老虎吞噬掉了。没想到读苏东坡真迹,是这么愉快的经历。有位同学说,他觉得第一次真正认识了苏东坡,像是见到了心中崇敬的祖先魂灵,是如此睿智和蔼,又慈祥可亲,鼻头酸酸的,想哭。我说,你们读繁体原文毫无窒碍,就应了苏轼讲书画创作的要诀,要“胸有成竹”,因为原来已经能够背诵全文,所以,看到没有句读的繁体原文,也毫无畏惧,读起来抑扬顿挫,顺畅已极,甚至感到自己是文化的传人。
我向同学们指出,看这幅国宝真迹,要注意两件事:一是开首已经残缺,前面五行断句是文徵明补写的,可见古代文物保存不易,而古人缮补的方法则十分矜慎,居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宪章》中提出的文物保护修缮的基本原则若合符节。二是苏轼自己写的跋语:“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后赤壁赋,笔倦未能写,当俟后信。轼白。”他因为遭过文字狱的迫害,贬到黄州之后还是有点后怕,写了《前后赤壁赋》也不敢轻以示人,因为心有余悸,怕一群朝廷的奸佞疯狗知道了,说不定又要乱咬,置他于死地。
苏轼游赤壁,是他贬谪黄州四年期间经常发生的事,只要有朋友来访,又值风平浪静之时,就前去游览。《前赤壁赋》写的是壬戌(1082)七月,《后赤壁赋》写的是同年十月。到了十二月,又在生日那一天与朋友同游赤壁。据《苕溪渔隐丛话》所记:“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赤鼻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石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白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要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李委向东坡求字的故事,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真相,我们是无从查考了。但是,苏东坡游赤壁,经常有李委参加,并且吹笛助兴,则为不争的事实,因为东坡自己记下了这么一段经历:“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这也为东坡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发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慨,提供了清楚的创作背景。
得知苏轼写《赤壁赋》还有这么多背景故事,同学们不禁神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