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8-05-28 20:10 |
汉字在社会性、艺术性以及工具性等各层面都被视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因此,当代中国及东亚各国(地区)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普遍存在浓厚的汉字情结,其中也不乏深入研究与创新的优秀作品。但总的来说,对于汉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训诂、考证等语言文字学、汉字书法艺术、装饰美术字或汉字字体字库设计开发等方面,专门梳理汉字设计系统方法论、研究汉字设计思想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将新技术、新媒介引入汉字设计视野的研究与实践则较少。本文作者陈楠独辟蹊径,梳理具有信息传播与艺术审美双重身份的汉字文化,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科技发展对汉字设计的影响,反思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进化文脉,探索研究型汉字设计之路。
对于汉字艺术设计的学习,许多似乎司空见惯的知识、概念都值得讨论与反思。比如毛笔书法的握笔方法,我们熟悉的“五指法”还不到百年历史;汉字简化也不是20世纪50年代突然设计推行的;历代的正体字、俗体字、异体字以及草书字形同时存在,而正是由于过去没有严格的统一规范才导致许多字的写法不一……
汉字书写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到小篆、隶书、草书、真书(正书和楷书)、行书直至简化字和印刷字体等一系列发展并同步演变,最早是在彩陶上刻画文字雏形符号,进而在龟甲与兽骨上雕刻甲骨文,再在青铜上铸造金文以及用毛笔在竹简木牍上书写篆书隶书。人类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书写工具的发展,其中纸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写工具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汉字在实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独有的艺术审美体系。直至今日,人们仍在继续探索汉字在信息化时代呈现的新形式与新方式。因为汉字是中国传统视觉设计的核心。
汉代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部首”检字法辞书。民国初年创立的“四角号码”检字法以全新的更精简的部件以及更方便的拆分方法检索汉字,可以说是不同思维模式下的创新设计。1983年,有着书法 功底的王永民根据“永字八法”的思维将汉字简化为五个代表性的字素,发明了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摆脱了汉字打字机超大键盘等的困扰。由王选及其团队发明推广的激光照排技术,也震惊世人。这些创新与研发不仅解决了汉字进入数字时代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再次证明了汉字生命力之顽强。
从设计角度来看“永字八法”对“五笔”输入法的启发,可以发现,这实际上是将极为复杂的汉字以最基本模件的方式加以归纳与整理,而这种模件化的归纳方法也正是发明汉字检索方法的重要思维。在各种不同的检索方法中,设计者都试图找到更有效的基础模件与组合方法,这些方法的研究与提取,在当代视觉传达系统设计中,是非常有效的设计方法。无论是汉字字体设计本身还是包括空间导视系统、品牌识别系统的系统规划设计,都很需要这种模件化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重新梳理汉字书体发展的历史,在继承的基础上摆脱某些概念界定上的历史局限与束缚,对于汉字设计的发展与创新非常必要。笔者提出,从设计维度将汉字字形进化的历程,梳理成四条线索,以明确汉字创新设计的路程。
第一条线索称为“真”。
这是汉字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之路,即官方推行使用的标准化“正体字”。相比手刻而成的“甲骨文”,铸造的“金文”更接近官方标准字体的样子,某种意义上讲,金文就是当时的“印刷体”“正体字”,而“甲骨文”就是“手写体”。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线索的存在。“楷书”又名“真书”,是楷模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标准的书体,官方字体的意思。明代的宋体,近代仿宋、黑体都具这种身份。
第二条线索称为“草”。
这是汉字快速书写的规范化设计之路。在与正体规范字第一条线索并行的同时,汉字在使用层面一直在谋求简化与便捷性。随着草书的出现,以及不断地规范化、标准化,汉字设计快速书写的第二条主线逐渐形成。草书并不是快写的楷书,而是源于隶书与楷书平行发展的写法,许多笔画是特殊的写法,有简化有替代,也有异体字、俗体字的应用。最为著名的包括章草的规范化设计,今草、狂草、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乃至简化字体设计中对于草书的借鉴。
第三条线索称为“音”。
汉语是一种同音字很多的语言,汉字的形象差异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无论古琴谱的汉字音符,还是从汉字变异而来的江永女书,再到魏妥玛拼音、注音符号、汉语拼音,一条注音文字的特殊线索就这样形成了。
第四条线索称为“饰”。
这是汉字设计的装饰化、艺术化设计之路。这条线索将历代汉字设计在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建筑、宗教等各个方面应用的图案化、艺术化汉字纳入设计视野,串引成一条线索。
以上四条线索是一种平行发展与使用的关系,呈现了汉字的特殊书法方式,未来中国的汉字艺术设计之路还会在这四条并行的线索上继续前行。
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汉字一直在寻求跳脱作为记录语言的单一符号角色,其字形进化的历程也不是一条孤立的线索,以此为思维基础,就可以找到汉字创新设计的更多可能性路径。笔者设计发布的甲骨文、草书字库、女书网络转化器以及文创研发都是基于这种平行思维展开的设计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