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的覆钟山下。石窟现存大小窟龛307个,精美石雕造像2126尊,是甘肃省石雕艺术最为集中的一处石窟遗存,与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甘肃四大石窟”之一。
北石窟寺开凿在高20米、长120米的红砂岩崖上,因山崖石质为白垩纪黄砂岩,砂质均匀,胶结性能较好,窟龛分布密集,内容极为丰富,尤其以北魏和唐代造像最为精美,堪称世界石窟艺术的珍品。
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第165号窟是北石窟寺的精华,窟内雕凿有七尊高达8米的立佛,以及10余尊菩萨。七佛是指佛祖释迦牟尼和他之前就已经成佛的六位圣者,北石窟寺的七佛造像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最宏伟的七佛题材造像实例。
七尊佛像形态丰满、体魄雄健,颇具北方少数民族的气质特征。有趣的是,北魏从道武帝拓跋到宣武帝元恪正好七位皇帝,于是有专家学者认为北石窟寺的七佛,很可能是按照北魏皇帝及其六位祖先的模样雕刻而成。
窟门北侧是一尊三头四臂的阿修罗雕像,石像手擎日月和金刚杵,正面相貌和蔼可亲,两侧的容貌冷酷威严。值得一提的是,一位名叫孙威的清朝人曾在15年间两度到访,并在阿修罗的金刚杵上题写了两次“到此观景”。
第165号窟最精美的造像是位于窟门南侧的骑象普贤菩萨,石象古朴逼真,象背上的普贤菩萨头戴玉冠,盘膝而坐,风姿娟秀,仪容恬静,身上的天衣飘然欲动,雕刻技艺之精湛,在北魏时期极为罕见。
北石窟寺的石窟造像70%以上为盛唐时期雕刻,其中规模最大的第222窟,除供奉有数量众多的佛像,还有300多身造型生动的浮雕。其最与众不同之处是墙壁上完整保留了历代题刻150多幅,极具研究价值。
窟内正壁供奉的佛像,细眉大眼,高鼻厚唇,与四川广元武则天祀庙内的国内唯一“武后真容”石像非常相似。因为历史上被雕刻成佛像的帝王极少,而女性模样的帝王就只有武则天一人,专家学者们于是认为这尊佛像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