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家庭最常备的药物是什么,感冒药或许是很多人都想到。 这头晕头痛、发烧流涕啥的,很多人都会来两粒。 感冒是常见疾病,一人每年感冒2-6次都是正常。 虽然几乎每个人都吃过感冒药,看似这普通的,也可能藏着我们永远想不到的危险。 27岁研究生疑似因混吃感冒药而死亡 据报道,今年年初,27岁的研究生小王由于高烧7天而被迫就医。医生在检查时发现小王全身肌肉都在溶解,肾、肝功能衰竭,严重凝血功能出现障碍。接着又出现了休克症状,被送进ICU进行抢救。 但由于肝功能严重衰竭,小王在医院抢救一周还是不幸离世。医生在治疗时发现患者由于自己体重大,因此在感冒时将多种退烧药增大剂量混用。 本身患有脂肪肝,其肝功能弱于常人,大量退烧药中的乙酰氨基酚导致体内出现急性爆发性肝损伤,进而引发中毒。 什么是对乙酰氨基酚? 所谓的对乙酰氨基酚,又称为扑热息痛,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由于可缓解疼痛以及退烧,且对胃肠道刺激也少,通常被广泛应用于辅助治疗。 作为常备治疗感冒药物最常见的成分,目前大约有8成的抗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强生“泰诺”系列、拜耳“白加黑”以各类中成药复发制剂等,这类药物都输属于非处方药,即便没有执业医师开具的药物处方,都能轻易买到。 小小几片感冒,肝什么会如此受伤呢? 经过半个世纪的临床研究,乙酰氨基酚已经被普及使用,就连婴幼儿都能在推荐剂量下使用。但在200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开始重申,建议临床医师停止处方单片(或单粒胶囊、单次给药)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大于325mg的复发药物。FDA在分析药物不良事件数据库时,发现对乙酰氨基酚有引起肝功能损伤病例,严重还会表现为急性肝衰竭,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才能保住性命。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已经作为不少欧美国家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病因,其追根溯源,恰恰是过量服用而导致。 不过FDA所限制剂量还只是局限于含对乙氨基酚的处方药物,主要是一些与阿片类药物复发的镇痛剂,尚未影响到非处方药品。 那以后咱们还能好好吃感冒药吗? 像小王这样的意外例子,主要是他在用量上“超量”,成人一次性服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g(150-250mg/kg)就会引起肝毒性,而20-25g或更高的剂量还是致死。一般急性中毒最初两天症状都表现为恶心、呕吐、畏食以及腹部疼痛,肝损伤临床指征多在服用中毒剂量2-4天变得更加明显。 咱们只要在吃感冒药不“贪吃”的话,无需过多担心,若按照说明书的推荐剂量(24小时不大于4克)使用,伤肝的可能性还真是微乎其微。 只不过由于很多药物含有乙酰氨基酚,且非处方药又容易获取。 因此感冒患者往往缺乏用药常识,又或者急于求成等心理,可能就会大量服用或混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是药三分毒,可别乱吃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