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8-09-07 21:46 |
中国要将“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需要更多的顶尖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大师。随着高铁、水电等越来越多的工程行业走出国门,中国工程师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工程实践中来,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工程事务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不仅是纯技术效率上的,还要求他们对工程的生态环境、公众健康、安全和人文等社会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尤其是对专业工作进行道德价值判断的能力。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工程师培养是否全面,对工程师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很大。
一个国家的工程竞争力说到底主要取决于工程师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工程师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如何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备受关注。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工程师的国际竞争力存在某些优势,但总体上还不尽人意。这固然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但与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不足存在较大关联。工程伦理教育可引导工程师把伦理作为重要因素融入工程实践中去,使工程不仅追求“真”,还要向“善”的方向发展。当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每年培养的工科类工程技术人才数量国际领先,但是不少高等工科院校在对未来工程师的正确、全面的工程观与工程文化的塑造方面仍是“短板”。从工程伦理教育的角度,我们应当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中国工程师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提升我国工程师国际竞争力,应改善工程伦理教育环境,建立工程伦理教育长效机制。工程伦理教育发挥着工程专业通识教育的功能,可以让工程师跳出工程技术领域来看问题。毕竟,现代工程实践已经进入“大工程”“系统工程”时代,需要参与者树立以工程伦理为核心的大工程观,运用整体思维能力、综合系统能力协调各方关系,进行工程决策,解决工程活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到目前为止,工程伦理课程已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其中,清华大学将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课程纳为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实现了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在研究生课程教育中的全覆盖。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我国工科类高等院校数量众多,唯有通过制度化的途径,譬如将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满足工程伦理方面学习的一定学分要求作为授予学位的前置条件,将接受工程伦理教育考核作为未来职业工程师认证的必要前提,将工程伦理教育纳入工程类专业认证与学科评估体系等,方能建立真正的工程伦理教育长效机制。
第二,提升我国工程师国际竞争力,需要更新工程伦理教育理念,将其贯穿于工程师个人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工程师自身“含金量”。一方面,在校学生通过参与工程企业实际操作,在工程训练中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职业工程师相互交流,在踏入企业之前强化自身职业道德伦理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企业在职工程师通过参加有针对性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与工程伦理培训,结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从强化基本的伦理教育到人际伦理教育,再到人际与环境伦理双重教育,提高主体责任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负责任创新”。
第三,提升我国工程师国际竞争力,增强工程伦理教育实效,需要优化工程伦理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创建伦理课程体系,打造与专业学科紧密相关的伦理教育课程,注重从生活实践与工程案例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工程伦理意识,树立并形成正确的工程伦理观。欣喜的是,相比本科生,我国研究生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18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将《工程伦理》列为工程类硕士的公共必修课程,以《工程伦理:概念与案例》等为代表的相关教辅书也在编制出版之中。在教学模式优化方面,单一的课堂讲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式创新仍任重道远。在伦理课程体系方面,应该有工程伦理“学科群”的意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受教育者设置特色鲜明的课程。与一般的伦理学课程不同,作为应用伦理学类课程,要善于构建注重案例分析,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师资队伍方面,要避免思政教师、工科专业教师、工程伦理类教师“各自为战”的现象,应成立专业化的工程伦理师资队伍。
第四,提升我国工程师国际竞争力,应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以国际视野推动工程伦理教育国际化。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聘请国外优秀工程师、设计师与工程伦理领域学者来华讲学交流,与国际一流大学围绕特定议题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对国际热点的工程伦理问题进行研讨,在拓展眼界的同时,结合本国国情解决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积极大胆走出去,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主动参与国际间的工程项目,进行跨文化与跨伦理交流,在合作过程中增进了解。高等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国际项目与海外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工程伦理的地域差异性。工程伦理教育工作者更要充分利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工程伦理教育理念;再结合国情和自身专业特点,挖掘工程伦理教育的“中国优势”,总结“中国经验”,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