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又有两种药物遭封杀!药师提醒:别再滥用感冒药了[3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又有两种药物遭封杀!药师提醒:别再滥用感冒药了[3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8-12-04 11:30

11月30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特酚伪麻片和特洛伪麻胶囊存在心脏 毒性不良反应,使用风险大于获益,决定自即日起停止特酚伪麻片和特洛伪麻胶囊在我国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撤销相关药品批准证明文件。
人们不禁要问:这么多感冒药,为何偏偏这两个感冒药遭到封杀?感冒药怎么用才安全?

1、​特酚伪麻片和特洛伪麻胶囊到底有哪些危害?
特酚伪麻片每片含特非那丁15mg、盐酸伪麻黄碱15mg、对乙酰氨基酚162.5mg。特洛伪麻胶囊每粒含布洛芬100mg、特非那丁15mg、盐酸伪麻黄碱10mg。这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是常用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具有缓解感冒时炎症反应、降温等作用,是最常见的感冒药成分,而伪麻黄碱是一种活性生物碱,是部分感冒药的的成分之一,具有收缩鼻粘膜血管的作用,能够抵抗感冒时鼻粘膜充血症状,缓解感冒时带来的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等不适。而特非那丁是一种抗过敏药,与我们常用的氯苯那敏、氯雷他定属于同一大类,可以抑制感冒时发炎部位的炎症介质——组胺释放,从而起到缓解鼻炎、皮疹等症状的作用。这次问题恰恰就在这个特非那丁身上!
大家都知道吃了感冒药之后容易犯困,其实就是感冒药中的这一类成分的影响,属于药物不良反应。而特非那丁相比氯苯那敏,无中枢镇静及抗毒覃胆碱作用,服用之后不容易犯困。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干、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失眠或轻度嗜睡、耳鸣、皮疹等。其中特非那丁可致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发生原因与用量较大有关。
特非那丁的这一不良反应就是这次停产停用这两个药物的原因。近年来国外有报道用本药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Q-T间期延长,甚至出现心跳骤停及猝死者,主要是由于本药有心肌毒性作用,多见于超量用药或肝功能不正常的患者。
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为这两种药物使用风险远大于获益,予以停产停用,这是出于公众用药安全角度考虑的行政干预,值得点赞!

2、​特酚伪麻片和特洛伪麻胶囊感冒药停产停用,感冒药选购与使用我们该注意什么?
感冒时有发生,面对琳琅满目的感冒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感冒药呢?临床选药时,我们应在疗效与不良反应中进行权衡,做到以下几点:
①熟读药品说明书,严格遵守药品适应人群与禁忌症。感冒药中,含可待因成分的感冒药,如氨酚双氢可待因片等,因可待因成瘾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禁用于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赖氨匹林含有阿司匹林,在流感性感冒和水痘感染期间的孩童中使用可引起瑞氏综合征,可致死。因此16岁以下慎用、3个月以下禁用;含有氯苯那敏等可引起嗜睡症状的药物,如酚麻美敏,不推荐用于从事驾车、开船或飞机、操作精密仪器或高空作业者,若使用,应停止进行上述工作。另外,感冒药中常含有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虽然可以缓解感冒症状,却有一定的肝毒性,还可导致胃溃疡,原本有肝功能不全及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②熟悉药物成分,根据症状选药物。比如出现发烧、咽痛、全身酸痛等症状时,可以选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成分的药物;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时可选用含有伪麻黄碱的药物。
③避免合用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感冒药多为复方药物,名字可能不同,但多含有同类成分。同时使用两种感冒药时一定要注意两者之间有没有重复成分,避免药物过量。
④症状未缓解及时就医。使用之后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应该及时到医院,让具有专业知识的医生为我们制定治疗方案。

3. 药物不断更新,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用药安全意识?
新的药物不断上市,如何选择安全有效药物?以下两点需要记住:
①不随便使用药物。药物分为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处方药均须医生处方才可以买到,而非处方药我们在药店就可以买到。但这不意味着非处方药就可以乱吃。患者之间经常有听说别人用了某个药,效果特别好,结果自己买来吃之后要么没效,要么还出现不良反应的。当我们要使用一种药物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即使在药店购买药物,也可以咨询药店中的执业药师,做到不乱用、不滥用。
②发现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及时就医。许多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在发现初期停药可以自发缓解。所以当我们怀疑吃了药之后出现的不适症状与药物有关时,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就医,让医生为我们判断并处理。

沙漠之虎 2018-12-04 21:43
没留意过,一般都是随便买点


查看完整版本: [-- 又有两种药物遭封杀!药师提醒:别再滥用感冒药了[3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