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8-12-14 09:50 |
乡愁是什么?有人说那是找不回的人和事,永难再见的物。有人说那是融入生命里的一份故乡情结,在那里寄托着自己的归属感,可以找回记忆的碎片。也有人说乡愁是一种精神之源,是绿叶对根的感恩。 在古诗词里,寄托乡愁的名言佳句实在太多了。陶渊明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曹操说,“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我的大同乡、唐代诗人贺知章曰,“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至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诗句,如今连学龄前儿童都琅琅上口了。 不可否认,以上这些诗句都充满了浓郁的乡恋和乡愁。“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年长者读之,往往会唏嘘不已。但细细地体味之,这些作者乡愁的寄托之地,都是他们的祖籍,而祖籍就是他们的故乡。 在农耕时代,一个人从家乡出走,或入仕或经商或从军,抑或因灾因难而离乡背井,因谋生而浪迹天涯,但他们挥之不去的乡愁盖在其出生之地。比如我自己,祖籍浙江绍兴,也是我的出生地,在那里我接受了幼学的开蒙,但我从读小学起便来到了上海,求学供职成家退休,直到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那乡愁一点都没有淡逝。我常常会想起那条条青石板路旁的野花,村口不远处的野渡,夏时稻田里的蛙鸣,初秋房前屋后传来的蛐蛐叫声,更会念及幼时一起下河摸虾上树采果的玩伴。那绍兴地区当家菜肴之一的霉干菜烧肉,至今仍会端上家里的饭桌。为何?因为我在我的出生地生活了几乎七年,成了我生命无法割舍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时代的来临,加上交通的便捷,如今的人们,为了升学谋生而离土离乡的越来越多了。拿上海来讲,开埠之后便迅疾成为八方杂居之地。江浙两省的人们纷至沓来,至今己成为上海常住人口中最多的人群,且不说来自其他省份乃至异国的人士。在中国平均年龄最低的大城市深圳,早己是“客卿”为主,原住民的占比少之又少了。 在这些以移民为主的城市里,许多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己不会去刻意地强记自己的父辈们是从何处何地迁徙而来的。因为他们只有出生地的概念和对它的认同,何地是祖籍似乎不太重要而往往会淡忘的了。记得早年的户口本和许多登记表上只有“籍贯”一栏,“出生地”一栏是后来才增设的。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乡愁是每个人对自己出生地的一种记忆、思念、牵挂,而所谓“祖籍”则是考究我和我的祖上是从哪里来的一种根的追寻和历史的记载。对于现在的年轻一代来说,往往祖籍和出生地早就不一样的,而出生地和其认可的故乡却在渐渐地趋于同一了。因此当一个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一起回到长辈们祖籍地去的时候,年长的和年幼的感受和关注度便大不一样了。所以我说乡愁该是每个人对自己出生地的一种眷恋和情结,这似乎更科学更准确些吧?
作者 朱大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