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9-02-26 09:07 |
□ 陆茂清
崇明的闹元宵,与神州大地一样热烈又绚丽多彩,还有个人无我有的“特别节目”——掼火球,要从正月半玩到正月二十呐!
掼火球的主持人,大多是青少年,可以说这是孩子们的专利。
过了年初五,男小囡便开始忙起来了,翻箱倒柜寻找铁皮筒,圆的最好,方的也可以,高约十五公分、直径十公分的最合适。拿起榔头、钉子,在筒壁上凿出蜂窝般的风眼,筒口安装铅丝“攀子”,一只火球筒算是做好了。也有大人代劳的,小囡侧头侧颈看着,整个程序牢记心间,明年就可自己动手了。
再就是准备燃料,将“杜米节头”扳断,又把木柴斩劈成小木块头,晒干了保存起来。
扳着指头计算日程,终于盼来了正月半。太阳刚下山,便已吃好了夜饭——兜财馄饨,饭碗一放去“引火”,将灶膛里烧着的木炭放进火球筒底部,上加玉米芯,再加小木块。“走啊,掼火球去啦!”兴高采烈喊着走出家门。
玉兔东升,银光普照,小伙伴们嘻嘻哈哈,边走边晃荡着火球筒,借助风眼里进出的气流,“杜米节头”与木块先后燃着了。
《崇明县志·风俗·元宵》:“掼火球,照田财。”火光照耀田头,祈求田地好发财,所以都到自家田里掼。你看他们摆开架势,用劲掼,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呼呼”声响中,火球旋转,又都边掼边喊:“田财田财,我俚发财,棉花萝朵像鹅蛋大,稻箩堆勒像青山大。”还有的喊:“田财田财,我俚发财,稻穗头像牛尾巴,杜米股头尺把长。”这几句,属上下百沙通行的版本,诚如崇明竹枝词《照田财》中的形象写照:“……稻如牛尾花如蛋,口口声声要发财。”
旧社会及解放初年,崇明土地还在私有化状态,南北东西田块里,都有自家人在掼田财,个个放开喉咙“田财田财,我俚发财”,还要互相争胜,你喊得响,我喊得更响,非要盖过别人,大家都相信喊得越响越发财。
也有的喊“田财田财,大家发财”,让近观远眺的男女老幼皆大欢喜,赢来啧啧夸赞声:“心平,好小囡!”
也有的自私自利,或是出于戏谑,喊成了“田财田财,我俚发财,我俚棉花萝朵像鹅蛋大,人家棉花萝朵像白眼(白果)大。”“田财田财,我俚发财,我俚稻箩像青山大,人家稻箩像汤罐大。”
掼了一阵火势小了时,添一把木块头进火球筒。都是事先备足了的,随带来了田头,“好掼个煞念”。
家长、弟妹、邻居不期而集观看掼火球,叫好声、助威声、欢笑声此起彼落,还有的跟着“田财田财,我俚发财”,“闹热”得不得了。
掼火球的益发来劲,使尽解数,大显神通。火苗声在耳边呼啸,时而掼成“○”形,时而掼或“∞”形,时而掼成“8”形;时而在正面转圈,时而在侧面飞舞,时而在头顶盘旋,时而四面开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其间,又有比赛式的表演。他们如链球运动那样,发力掼转,突然脱手,火球腾空而起,上升再上升。到顶后,又如流星般下落,着地时“哐啷”声响,火花四溅宛若烟花迸开。这边火球刚落地,那边火球又接着升空,此起彼落,上窜下降,煞是好看!
又有临近的火球手相约,比试谁掼得高。“一二三”口令声中,几只火球同时飞蹿夜空,犹如天女散花,又拖着火红的尾巴争先恐后降落,引来阵阵喧呼声,欢乐热烈气氛于此时达于极点!
掼火球时的喊唱语,反映了时代的烙印。旧社会里普遍是“田财田财,我俚发财”。解放后,农民受教育觉悟大提高,改成了“田财田财,大家发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集体主义好思想。
一段时间里,掼火球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之初又有所恢复了。一天晚上回城候车时,有人惊叫:“掼火球!”转头望去,舞动着的火球映入眼帘,“田财田财,我俚发财”声随风飘来。久别重逢!几个过来之人争相话当年,外地口音的同胞也来凑热闹:“崇明人过元宵还有这玩意儿,好看,长见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