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19-03-31 07:56 |
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出血均为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中风”,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死亡、高复发的“四高”特点,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且年轻化趋势明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洪华教授介绍,脑卒中有八大危险因素,如果同时符合三项,那么就可以判断为卒中的高危人群了。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应该到医生处进行基础检查。对于中风后患者本人和家人,别只满足于“捡回条命”,康复治疗关系到患者之后的生活质量,应该持续至少一年,假如不进行康复,并发症、后遗症更多。
危险因素遇上触发条件
导致卒中病发
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致死病因不是肿瘤,也不是感染性疾病,而是脑卒中。根据大样本流行病调查研究估算,我国脑卒中后存活患者在1000万以上,其中65岁以下首次发生卒中的比例占近50%。
“和西方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相反,我国的卒中发病率正在逐年以8%~9%的速度上升,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了,但大家的健康意识还未足够提高。”洪华指出,卒中有八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房颤、抽烟、酗酒、少运动、肥胖,只要其中有3点符合,就属于卒中高危人群。
中年人中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不在少数。“近年来中青年卒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三四十岁就中风的,多数与这八大危险因素有关。但患者不一定是每项因素都很严重,有可能只和其中一些沾边,遇上了触发条件而病发,比如天气突然变冷导致身体内分泌改变,较长时间的感染,长期加班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改变等。”洪华说。
高危人群应查脑血管、颈部动脉
洪华建议,应该对照八大因素来筛查自己的卒中风险,高危人群应该到医生处进行基础检查。卒中高危人群首次就诊,建议接受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以及颈部动脉彩超,视血管情况由医生建议之后的检查频率。
洪华介绍,对于危险因素的防控,应将卒中防治措施个体化,具体包括: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加强对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禽类等;降低食盐摄入量,每天控制在6克以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钾摄入量;提倡戒烟,控制体重,杜绝不良生活方式。中青年人只要注意避免以上不良因素,就可有效预防脑卒中。
对于中国人来说,高血压是卒中的第一位危险因素。但临床总有高血压患者不愿意用药控制血压,担心“一旦吃上药,就一辈子脱不了”。
“其实,并不是吃了药就停不了,而是本身身体的功能就已经退化了,需要一直用药才能把血压控制到正常水平,减少脑卒中的风险。”洪华指出,有的患者通过低盐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可以调节血压,但要注意时间期限,“假如血压处于临界值,可以尝试三个月到半年的健康生活方式来调节,但假如血压已经很高了,比如达到150/100,如果改变健康生活方式一个月还没有效果,就应该吃药治疗了。”
别只满足“捡回条命” 康复治疗同样重要
如何识别中风的发生?洪华说,脑卒中往往是突发的功能障碍,进展很快,可以在几秒到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达到病情高峰,最好的应对方法是拨打120送患者入院。饮食“口味重”的北方地区,卒中病例中脑出血的病例较多,而南方地区卒中病例中,脑梗死占了70%。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溶栓药物介入再通血管,因此建议尽量第一时间就送到有溶栓资质的医院,因为在发病后“时间就是大脑”,3.5小时内使用溶栓治疗获益最大,超过这个时间窗则容易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卒中患者一般在神经科住院一两周后出院,但洪华提醒,在幸存者中约75%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等后遗症,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因此不要只注重脑卒中急性期“把命救回来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要在社区或者家庭进行康复,这关系到患者之后的生活质量,否则并发症、后遗症更多。“早期应该在正规的康复单位做训练,家人也应该学习怎么做。比如,中风后遗症患者往往呈现下肢伸直、上肢收缩的体态,这是因为病情引起上下肢的肌张力不平衡,那么,早期的康复训练要训练手伸直。但如果患者在家训练,可能就会练得适得其反,加重手收缩的程度,导致残疾”。
他表示,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根据病种不同而定,蛛网膜下出血患者,由于咳嗽、大力排便都可能引起再次出血,因此需要绝对卧床一个月;脑出血患者要待脑血肿、颅内高压消失后再进行康复;而脑梗死患者,尤其是梗死区域较小的,主张早期康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