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9-04-14 16:14 |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直观反映,也是窥见时代的一面镜子。篆刻艺术同样符合这一规律。深入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篆刻作品,都能从中窥见其所属时代的精神图景,也令人不禁思考,今天我们应当如何与古为徒,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篆刻艺术?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商周时期已出现形制完备的实用印章,但直至明初,篆刻才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并形成了艺术流派。尽管明代一些篆刻作品风格不尽完善,但其体现出的艺术开创性,尤为可贵。明代篆刻取法汉代官印的审美范式,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篆刻“印宗秦汉”的创作与审美基础。清代中期以后,尊古之风盛行,以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为主的小学发达,篆刻取法范围进一步扩大,明代及清初倡导的“印中求印”,在此时被邓石如、吴让之等艺术家发展为“印从书出”,篆刻面貌为之一新,此后赵之谦、黄士陵等人“印外求印”的努力,则让篆刻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清代,篆刻的影响力逐步扩大。明代篆刻家多集中于江浙一带,而到清代,中部地区开始出现篆刻家,其活动轨迹下至岭南,上达北京。清代中期以后,篆刻家来自全国各地,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此时篆刻的地域性才被打破,成为真正具有文化属性的艺术形态。民国时期,篆刻形式多样,民众接受度越来越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之快,形式之丰富,内容之精彩,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篆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繁荣与文化的多元,在篆刻艺术中如何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在我看来,当下的篆刻艺术应进一步拓宽“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在立足传统的同时创新表现内容与形式。“印外求印”最初的概念,主要是指从金石学范畴之内、印章之外,寻求新的创作手法和形式,如借鉴青铜器、古文字等,后来扩展到更为广泛的艺术领域。目前,艺术创作的空间无比宽阔,各类艺术形式的交互融合更加多样,这为当代篆刻创作提供了无限发展空间。譬如,以前少有入印的印刷体文字,经过印化后,也可以成为篆刻的表现形式;以前少有人采用的创作手段,如铸造之类,也可以引入篆刻创作的范畴;在历史的空间尘封已久的陶印,其独特的可塑性被重新挖掘,从内容形制到彩釉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中式审美,并作为文创产品进入现代生活,古彩生辉,再次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印章的文字内容也可以进行调整变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篆刻一直被视为书法、绘画的附庸,可以说,直到专业篆刻展览出现之前,篆刻的独立性都未能得以完整体现,故其文字内容势必会受到局限。篆刻艺术早就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其文字内容也应适当扩大范围、寻求变化,更多以往所不用但能真实展现时代风貌的“金句”“热词”“俗语”等,也可以进入篆刻家的视野,从而让篆刻艺术更好地融入这个时代,为更多年轻人所喜爱。前贤经典是艺术创作的圭臬,然而,绝不能将其视作顶点,艺术上的进步永无止境。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如何更好地欣赏中国传统艺术,还存在跨文化交流障碍。在艺术的汪洋大海里,篆刻是其中一朵浪花。但若能激起一朵接一朵浪花的活力,也足以产生新的浪潮,使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蓬勃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