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9-05-08 08:36 |
“老乡长”可是我们这一带的名人。之所以熟悉他的人都亲热得叫他“老乡长”,一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二是因为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自己的家乡担任过几年的乡长。因为“老乡长”在当官的时候,不像个官,整天卷着裤脚管,穿着高帮雨靴奔波于村间田头,和生产队的队长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官却没有官样,所以村民们都爱和这个“草根乡长”掏掏心窝子,有什么愁事、喜事、急难事都爱和“老乡长”叨咕叨咕,而“老乡长”呢也好这一口,喜欢听村民们讲,只要说得在理,他就会认真研究,乡里不能解决的,他就骑着那辆“老坦克”跑县里讨说法……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老乡长”因为年龄关系从乡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由于他做乡长的这几年身份还是一个老农民,上级组织部门想把他的关系转成干部编制,和镇上居民一样吃吃计划配给的“商品粮”,不料,“老乡长”的头摇得像拔浪鼓,连连摆手,伲是农民的儿子,伲的根在这里!“老乡长”解甲归田后并没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因为“老乡长”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所以乡亲们碰到家长理短的事情总喜欢请“老乡长”老吏断狱…… “老乡长”虽然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他似乎闲不下来,凡有求于他的事,只要行总是来者不拒。司法所请他做调解家长里短的“老娘舅”,他拍拍胸脯,没问题;文化部门建了个“乡史陈列馆”,想请他担任义务讲解员,他满口应承,为后生们讲讲家乡的前世今生是件大好事哟……“老乡长”对家门口那条蒲汇塘河更是梦寐不忘。蒲汇塘河就像家乡变化的“编年史”,见证着乡亲们由贫变富的心路历程。“老乡长”怎么也不会忘记,当时沿河而居的村民们碍于经济条件,住的都是简易的平房,广袤的田野炊烟袅袅鲜有楼房。1978年的改革开放尤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人们的心房,那时,一部分头脑活络先富起来的农民就想到了住房升级版———从平房改为楼房。盖楼房需要大量的煤渣、红砖等建筑材料,于是,一条条水泥船承载着种田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沿着蒲汇塘哗哗流淌的河水驶向市区,收获的则是一船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于是,蒲汇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一条希望之河、幸福之河。走在乡间田野,眺望一栋栋崛起的二层楼房,人们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耄耋之年的“老乡长”没事的时候就爱沿着经过综合治理的蒲汇塘走走看看,在“老乡长”的心里,蒲汇塘就好比养育自己的母亲,那清澈的、散发着泥士芳香的河水就象洁白甘甜的乳汁!徜徉在蒲汇塘河边,“老乡长”深切感受到如今的生活真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一幢幢高楼大厦依河而建,精致灵动的观景平台错落有致,河道两侧花团簇拥,鸟语花香目不暇接,还有白鹭在水面翱翔。看见小船驶来,那是河道保洁工正在妆扮“母亲”的仪容…… “老乡长”扶栏远眺,忽然觉得眼窝潮潮的……
作者 胡海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