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9-05-14 08:23 |
晚出生了几年,没有看见“战上海”的硝烟,也没有看见1949年5月27日这天,五星红旗插上国民党工部局的楼顶,陈老总穿着黄军装走进这幢后来被称为老市府大厦里办公,出任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市长。
1978年国庆节后,刚从部队复员回到上海的我,接到一纸通知,有幸走进江西中路215号老市府大厦,在二楼某市级机关参加工作。那天,我从正门口进去,迈上大理石台阶,在一楼过道面对台阶的墙上,见有一块汉白玉大理石碑,碑体大约高70公分、宽40公分,上面镌刻着陈毅的题词: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陈老总是我非常崇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后来每天上班经过一楼,我总是情不自禁地看上石碑一眼,所以对碑上的“人民”和“新上海”两个词印象特别深刻。
在历史的时点中,展现陈老总题词精神的实例,莫过于解放初市政府成立上海市工人住宅建设委员会。1951年,陈毅市长到上海西北方向的曹杨地区视察,勘定了曹杨一村的建设范围。创建新中国第一村的工程于当年9月初动工。当年国民党军队修建的碉堡今天还在,只是被绿色植物覆盖了。1952年5月建成砖木结构2层楼房共48幢,167个单元、32366平方米,可容纳1002户居民。因为一村靠近曹杨路,定名曹杨新村。67年前的曹杨一村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花园洋房”,苏联式房屋白墙绿窗,周边栽树种花,外部美观、内部实用,3户合用灶间,每层有2只抽水马桶,楼上为木质地板。国家在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困境下建设曹杨一村,这是当年上海工人最深切的翻身感和幸福感。一村的黄阿婆对我说,搬进来时敲锣打鼓,欢天喜地,一辈子都忘不了呀。我全部家当一部黄鱼车解决问题,是共 产党给了我一个新的家。
搬进一村的人多为市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工作)者。我认识的杨富珍是其中之一,她从曹家渡臭河浜的危棚简屋走出,住上了想都不敢想的新公房。她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把全部精力用在生产上,所在的纺织班组从1953年起连续43年保持劳模集体称号,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杨富珍小组”。所以曹杨一村又有劳模村的美誉。
作为新曹杨人,我走进曹杨村史馆参观,一张张老照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述说着这里的过去一片荒凉,一条小河浜散发着臭味,周边仅有的几间房子破旧不堪。曹杨一村的建立,是上海民宅建设和发展的新起点。继曹杨一村后,又建设了二村至六村的“二万户型”房子。后来兴建宜川、石泉、棉纺、铁路、金沙、永定、同泰等新村及顺义村。上世纪50年代后期,建成普陀新村、光新一村至三村和桃浦新村。1960年又兴建武宁新村及武宁、桃浦一条街。当年谢晋导演就住武宁新村,因工作关系,我去过他家。而华师大一批知名教授如钱谷融等入住了师大二村。全市各区的新村建设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今天许多老新村已经改造一新,现代化的高层住宅鳞次栉比,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幸福感满满。
尽管曹杨一村变老了,与老市府大厦一样成为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但曹杨社区宜居的生态环境更好了,绿意也更浓了。特别是70年前的那条臭河浜经疏浚改造,成为曹杨环浜,常年河水清澈,岸边我叫不出名的大树,树枝伸展到不宽的环浜中间,春夏季节树上盛开的白色、粉色花朵被风吹落水中,与荡漾水里的荷花相映成趣,成为环浜一景。这条环浜有2000多米长,穿越棠蒲路、枫桥路、兰溪路、杏山路等,像一条珍珠项链串起了社区的许多新村,也成了大家休闲的好地方,天晴时垂钓者不少。花溪路从枫桥路至兰溪路一段的环浜,是最美的绿道,花溪路也是首批入选上海公布的百余条林荫道名单中。后来曹杨社区又有3条马路入选上海林荫道的榜单。粗壮的梧桐、樟树、雪松染绿了半边天。人行环浜旁,惬意绵绵;想进公园,从环浜小桥可入。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怀念陈毅市长当年看得远,为新村居民就近造了美丽的曹杨公园。1957年又造了一个兰溪公园。现在我住的小区旁,规划再造一个小公园。一个社区将有三个公园,这样的绿色生活环境怎不令人羡慕呢。更让人欣喜的是,毗邻曹杨八村的真如商业副中心,正在建设一个比长风公园银锄湖面积大二倍的人工湖泊。今日曹杨真是天蓝地绿水清啊。
上世纪80年代“陈毅市长”重回上海。老市府大厦迎来了《陈毅市长》影片摄制组。我亲眼目睹影片的拍摄过程,看到摄制人员满怀激情参加演出,扮演陈毅市长的魏启明穿着黄军装,在台阶上来回做动作,对台词,一口四川话讲得非常地道。中午吃饭,演员们坐在市劳动局的大会议室里,我们机关工作人员围着看热闹,新城饭店送来了面条,一碗面里只有几只油爆虾,还没有老市府食堂的伙食好。从重庆当兵回来的我用四川话对魏启明说:“陈市长,你吃得太简单。”魏启明说:“同志哥,不错啦。当年陈毅市长哪有现在的我们吃得好啊。”这部影片是在改革开放中拍摄的。我总觉得“陈毅市长”在看着我们上海争当改革开放领头羊的作为。可以说,当年陈老总“建设人民新上海”的历史目标早已实现。而上海正在朝着一个更加宏伟的世界目标而奋斗。
新年的阳光灿烂。我来到外滩,浦西浦东高楼林立,滨江大道一览无余。望着“陈老总”的脸庞,我仿佛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
作者 王妙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