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9-07-31 10:00 |
□ 兑面
崇明人喜欢种树,宅前屋后,田边杂地,只要有空隙,就见缝插针,种上适宜生长的树种。榆树,苦楝树,槐树,都是常见的树。有一种杨树,折一根枝,随便往土里一插,到了春天,就会生根,长成一棵树。这种树,长得快,但材质差,树形又不好,做家具是不合适的。榆树、苦楝树材质好,适宜做家具,但长得慢,性子急的人不太愿意种。种树的好处,是宅前屋后有了荫凉,树荫底下,凉风习习,其乐无穷。树多,知了也多,我们小时候,到了夏天,几乎所有的树上都有知了在鸣叫。知了的品种很多,但在我们乡下,常见的只有三种。一种是黑色的,叫起来单调乏味,声音不转弯,低且哑,听起来声嘶力竭。另一种是绿色的,比黑色的那种稍小一点,那叫声“yes嗒——”,像婉转的花旦,好听,不知道学名叫什么,便依了它的叫声称它“yes嗒”。但也不总是那样叫,当被抓住的时候,它就嘎嘎直叫了,充分说明自由的吟唱和垂死的呼喊是有本质区别的。第三种,比花旦更小,灰褐色,在树上停留得也比较低,叫起来是连续的“吱——”的声音,轻声细语,羞羞答答。
知了是我们小时候的宠物,一个知了玩半天,直到它奄奄一息。抓知了也是小时候一项快乐的活动。那时候的夏天似乎比现在更热,大约是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缘故,午睡一般多在灶间或中堂屋后,前后门都敞着,铺一块门板,或者干脆卷一张席子往地上一铺,就是床了。同样敞着的是睡觉的人,赤着上身,下身也只有一截短裤。为了不让孩子在中午毒热的太阳下乱跑,大人睡午觉,也逼着孩子睡。在知了的聒噪声里,往往孩子的眼睛闭着,心里却想着外面的世界,只等大人鼾声一起,便轻手轻脚地溜出门去——小伙伴早已等得急不可耐了。
抓知了有几种办法,比较简便的是用一个尼龙丝袋套在铁丝做的环上,再把铁环系在竹竿上,把竹竿伸过去,将铁环小心地对准知了,只要受惊的知了一起飞,准会落入圈套。可怜那知了,一秒钟前还在得意洋洋地吟唱,一秒钟后便成为别人手心里的玩物。更笨的方法,是直接上树抓,虽然成功率小,但惊险刺激。一帮孩子一方面把知了抓了,一方面也享受了爬树的快乐。在灶屋里睡觉的大人一觉醒来,发现孩子不见了,出门寻找,不是看见孩子在树底下仰头举着竹竿,就是在高高的杨树上趴着。所以那个年代村里的孩子有两个特征,一是黑,不但脸黑,周身上下都黑,黑得发亮,那是因为整日只穿一条短裤在太阳下行走的缘故;二是门牙总是缺一只或两只,那是因为大多有从树上摔下来的经历。缺了门牙也不要紧,反正换牙的时候会补上。
现在想想童年时代的快乐,许多与树有关,如今的孩子大都无法享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