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20-10-14 16:49 |
都说每个人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而有些女生,明明人美能力强,活脱脱的大女主人设。可皮肤却稍不留神就崩溃,分分钟变「美强惨」虐文女主剧本。 出门一定要美美的,哪怕睡得晚,也要早起画一个精致的妆容。然而...... 左滑查看皮肤的小情绪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加班到深夜也不觉得累,敲击键盘的手法,充满了速度与激情。但是...... 左滑查看皮肤的小情绪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走在有桂花树的马路上,时不时深吸一口气,闻一闻桂花的清香。结果却...... 左滑查看皮肤的小情绪
图片来源:丁香医生设计团队 明明很用心地照顾着这张脸,它却总是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地闹情绪。明明本人性格爽快心也大,皮肤却一点没随主人,脆弱敏感是常态。 好好的肌肤,怎么一步步就成敏感肌了? 敏感肌,不一定是天生的 外在的环境变化,内在的情绪压力,不恰当的护肤习惯如过度清洁等,都有可能伤害皮肤屏障,从而导致肌肤变得敏感。 健康的皮肤屏障,就像建筑物的外墙一样,保护着肌肤不受伤害。它由角质层、角质细胞间脂质、皮脂膜三大要素组成,其中神经酰胺作为角质细胞间脂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维护皮肤屏障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减少会降低屏障功能,导致皮肤内水分更容易流失,外界的过敏原和刺激物质更容易进入皮肤 [1][3]。于是逐渐变成了所谓的 「敏感肌」。 每种敏感肌,都有它的脾气 大众认知里,会根据皮肤的油性程度,将敏感肌分为油敏肌和干敏肌。 其中,干敏肌不但集干皮(缺水、缺油)特点于一身,而且还会出现敏感肌比较共性的发红、瘙痒等症状。 干敏肌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干燥,一大原因就是自身皮肤屏障受损,皮肤锁不住水,受到外界的一些刺激,就容易叠加敏感。 所以修护皮肤屏障,也是帮助皮肤缓解干敏的重要手段。神经酰胺是皮肤屏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了角质细胞间脂质的 50%,可以算得上是生理性脂质中的 C 位担当,是帮助修护干敏皮的重要成分之一。
敏感肌修护 「开源」「节流」两手抓 神经酰胺作为皮肤屏障修护的重要成分,可以从 「开源」和 「节流」两个方面入手:
- 节流就是减少神经酰胺的流失。 不要过度清洁皮肤,最好使用温和弱酸性的清洁产品,减少刺激的同时帮助皮肤维持弱酸状态。
- 开源,给肌肤补充神经酰胺。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用含有神经酰胺的护肤品。研究发现,外用神经酰胺能够减少皮肤干燥、瘙痒的状态。[2]
给皮肤补充神经酰胺这个宝藏成分,一般有两个选择:天然神经酰胺或人工合成的类神经酰胺。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天然神经酰胺会更适合皮肤,其实不一定。这两者在使用效果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可以修护肌肤屏障。不过类神经酰胺,价格相对友好,可以添加足量。 因此,想要修护敏感,让皮肤不干不痒不红不脱皮,状态持续在线,一款含有足量类神经酰胺的产品,是值得尝试的,比如这款备受干敏肌好评的珂润润浸保湿滋养乳霜。 -广告-
类神经酰胺足量 修护肌肤屏障 珂润润浸保湿滋养乳霜的主角成分,是足量的类神经酰胺。可以补充皮肤流失的神经酰胺,增加皮肤的蓄水能力,让皮肤维持水润润的状态,也有助于修护和增强肌肤屏障,阻挡外界过敏物质进入肌肤,改善干敏肌干燥、泛红、紧绷、刺痛、发痒等症状。
图片来源:实拍 温和弱酸性
肌肤 0 负担 珂润润浸保湿滋养乳霜,没有色素,没有香精,没有酒精,整体呈现适合肌肤的弱酸性,有效地帮助肌肤维持弱酸的状态,带给肌肤更加温和的滋养。如果使用时闻到淡淡的类似酒精的味道,那是蓝桉叶提取物的味道,涂抹会挥发,就闻不到了。
图片来源:实拍 复配蓝桉叶
减少皮肤水分流失 珂润的这款保湿滋养乳霜,内含蓝桉叶提取物成分,搭配类神经酰胺,可以补充皮肤水分的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体外实验研究表明,蓝桉叶提取物有助于刺激神经酰胺的合成,促进皮肤屏障的修护。让皮肤在熬夜、换季、温差等各种场景下,都得到肌肤屏障强韧有力的呵护。 且它为水凝霜质地,轻轻一抹就推开,上脸清爽不黏腻。
图片来源:实拍 说了这么多,想要 get 这款呵护敏感肌的好物吗?打开天猫 App 搜索 「珂润官方旗舰店」,即可下单! 策划 如梦 监制Sean 作者 慕彰磊 插画 / 封面图来源 MiaPhan
参考文献
[1] 慕彰磊,张建中. 皮肤屏障与特应性皮炎.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9, 48(11): 707-709. [2] Lynde CW, Andriessen A. A cohort study on a ceramide-containing cleanser and moisturizer used for atopic dermatitis. Cutis. 2014, 93(4): 207-13. [3] Hon KL, Wang SS, Lau Z, Lee HC, Lee KK, Leung TF, Luk NM. Pseudoceramide for childhood eczema: does it work? Hong Kong Med J. 2011, 17(2): 13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