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爹 |
2021-04-17 17:54 |
这里是欢乐的海洋,每天有多场特色演出。 这里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区,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风情。 这里是热带雨林,满足北方来的孩子对南方的幻想。 第一次踏足保亭的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就被她的美景所折服,但见两侧森林层峦叠嶂,中间为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景区因此而得名,它是我国第一个民族文化型5A级景区。槟榔在这里并不是看点,游客是奔着黎、苗族文化而来的。 最初这里只是一个黎族山寨,经过十余年建设,如今已成为海南最大的原著民族风情展示之地,每天透过部落风情和实景演出,向游客展示黎族和苗族原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海南少数民族的方方面面。槟榔谷的大门不是随随便便建的,它取自黎族图腾——大力神,是有故事的。 还没进景区大门,就见人从众,请问这里是不要门票的吗。 大门口的中央有一棵树很显摆,我自以为是的把它当作槟榔树,汗颜。 我们奢求的蓝天白云,是这里的日常。 走入景区没多远,只见摆着很多摊点,形成了一条街,我们每人买了一块菠萝,先来一个造型,再送进嘴里。 摊点一条街上售卖着各种食品,其中有当地的特产:土包鸡,我穷,再说一只鸡也吃不完,就没下手。 原始人来了,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蚩尤部落,擅长歌舞,被称为歌舞的民族,舞台不华丽,只有苗王殿、鼓楼、钟楼几个土木建筑,大型原生态黎苗文化实景演出《槟榔·古韵》就是在此举行。 全场演出以钻木取火、八音乐器、种山栏、苗捏、舂米、打柴舞等经典曲目为主基调,另有牛拉木轮车、飞陀螺表演,展示最原始、最古老的黎苗文化。外国人来了怎么看,别担心,旁边有英文字幕,也能看懂。 《槟榔·古韵》节奏明快,阵容宠大,场面震撼,带我们穿越海南三千年。 节目一轮接一轮,个个是古铜色的皮肤,健硕的身材,还有一颗挡不住的要卖萌的心。 先来一个喷火节目,热热身。 先民是钻木取火,女人用火生饭。 谁说玩火必自 焚,你看人家好好的。 专业表演,切勿模仿。 “中国纺织第一人”黄道婆,就是海南的,她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个个手巧。 见过用嘴吹笛的,这下见到了用鼻子吹笛,开眼界了。高手真的在民间啊。 古时黎苗村寨附近野生动物多,这是再现当年打野猪的情景,现在若能吃到野猪肉那就算太有口福了。 每人带着一个鱼篓去打鱼,问题是这鱼篓有点小呀。 男人们赶着牛去耕田,“牛人”打从观众身前过。 女人们在石槽里用木杵椿米,这种原始的大米加工,虽然低效,但吃起来比机器粉碎的香。 牛、狗、鹅都亲自走上舞台,土得掉渣的演出,没半点加工成分。 这是什么套路?家禽成了演员,这个实景演出太另类了,看得让人耳目一新。 爱情是舞台上永恒的节目,此时该上场了。当地寨民表达爱意的方式有点特别,打得越疼,表示爱得越深(当然,不是男生打女生哦),想想都觉得相爱一场不容易啊。 抢闺蜜的男朋友,这是真爱啊。 放开他,你们都冲着富龙我来! 见过狠的,没见过这么狠的,一伙人简单粗暴直接将他推到水沟里,水沟就在舞台前,顿时水花四溅,遗憾的是没拍到精彩的瞬间。 演员不演戏,跑到台下给观众敬酒来了。 对看中了的男生,女孩主动上前扭他的耳朵表示爱意,好开放的寨民啊。 邀了一名观众上台互动,说要抛百斤陀螺到他头顶上,其实不是啦,为嘉奖这名观众的勇气,送了一顶绿帽子给他,哈哈,请笑纳。 生猛的青年,尽展其野性,极力释放荷尔蒙,姑娘们则一阵又一阵的欢叫,散发妩媚,仿佛这一切发生在古老的夏威夷。 槟榔谷风情演出,本色演员,本色演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实景演出,我看100次也不嫌多。 很多人看过黎族的黎锦织绣,但不一定体验过苗族的扎染技艺。这种独特的艺术,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则来自五指山上的板蓝根、寥蓝、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在光合作用下,染布焕发神奇的色彩,非常瑰丽。游客们在这里亲身体验扎布、染色、清洗、晾晒、成型等过程,看看他们初学扎染的成品展示,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快夸我染的好。 槟榔谷森林茂密,四周是满山的槟榔,保留着原生态的热带景观。山坡上的木房子隐藏在树林间,有点山寨鸟巢酒店的意思,像一个世外桃源。 景区里面的这种才是槟榔树,漫山遍野,每天都有人爬上树顶作采槟榔的表演,这会儿是正午,“猴子”吃饭去了。 终于看到了槟榔是长在哪里的了,这个槟榔上还爬了2只小蚂蚁。 槟榔谷里不仅有槟榔树,也长了不少椰子树,多得无人理睬,外省人表示羡慕。 有棵很大的树,被称为“树神”,据说有300年了。 果然是勤劳的民族,我们偶遇了一位古稀的老妪,她刚砍完一堆毛竹,厉害了,大娘,你可以活到百岁。 船型屋是黎族传统民居,外型就像一艘倒扣的船。聪明智慧的黎族人就地取材,用茅草、竹子、藤条和木材等大自然中的植物搭建自己的家园,一家人在船屋内吃喝拉撒,不过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海南制陶历史悠久,在黎族聚居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发现了陶片,制陶曾是村民每天的劳作,除自用外,更多的是运出去卖,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景区的DIY体验,是给游客找个乐子。 一路有人在作各种演示,这位是在演奏民族乐器,奏的曲目忘记了,其实当时就没怎么认真听。 独具特色的黎村,吸引了异域的洋妞,你是最有眼光的人。 村里没有寺庙,但树上仍然挂了很多祈福条。 这个图案,有可能是远古文字,我不清楚。 黎、苗人的捕鱼方法很多,有用手摸、手抓的,也有用箭射的。 一口百年老井静静地在那里,从外观上看,没啥吸晴之处,但看井的内壁,则是青苔丛生,有年头了。 来到山栏文化馆,粗略了解一下这个民族的多彩文化。 黎族妇女的织锦技艺存续了3000年,堪称纺织史上的“活化石”。织锦是她们必备的一项技能,走进非遗保护村,看见阿婆在织锦,一针一线纯手工缝制,来之不易啊,这些能人要由当地政府供着。 阿婆纹了脸,朝我们竖大拇指,并非点赞,而是问好的意思。她不会说汉语,也听不懂汉语,不过这外国妞倒是对汉语玩得很溜。 隔壁有家陈列馆,馆不大,但有特色,值得一看。 馆正中的这幅织锦不一般,每一细微处都有内涵,都有其象征意义。 午餐时间到了,景区里有多个饭店,我们选择其中的一家,还没入座,就被过道上的几个小吃摊吸引住了,这个鸡蛋饭颜值满分,看着就会产生食欲,路过的没有不拍照的。 还有菠萝饭,金黄色的,煞是好看,没胃口的也被吊起了食欲。 我们用的是簸箕餐,簸箕餐是黎家人在婚宴或是招待贵宾最隆重的款待方式,被誉为“黎王家宴”。将食物盛放在簸箕上,一人一份,有五脚烤猪、走地鸡、冲浪鱼、包烧肉、小黄牛、黎家豆腐、红薯、玉米、时令蔬菜等10种左右美食,另有水果。 有菜,也有酒,故事在哪里? 席间还有助酒歌,阿哥阿妹站你身后献歌几首,别期望有多动听,热闹一阵而已。 往景区出口走去,又有一条街,叫扶贫街,摆摊的都是当地的贫困户,祈愿他们早日成为小康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