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
城市漫游者,在窗栏、楼梯与门牌间收集上海记忆[36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旅游讨论
->
城市漫游者,在窗栏、楼梯与门牌间收集上海记忆[3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天人地
2021-05-19 08:06
行走上海15年,收集门牌近170块,
几十、数百次的探寻和对细节的关注,
让 “城市漫游者”格里董发掘出散落的上海记忆,
旧日固然已是过去式,但依然值得被记住,
赶在被 现代浪潮吞没之前,
他还原着一个个 处在消失边缘的上海图景。
不熟悉上海的人,总是习惯性地将“十里洋场”“国际都市”作为对上海的总结,但如果你愿意走进那些少有人问津的街巷,接近那些在因时光流逝而不再光鲜的建筑,便会发现另一个前所未见的上海:既古典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有着流行风潮留下的印记,又不失最初的底色。种种元素在这片土壤汇聚、交融,滋养出这样一个复杂、独特而迷人的城市。
然而这样的上海,如今正在飞速地消失。或许要不了多久,旧日的上海便只能存在于记忆的角落之中,直至被彻底遗忘。幸好,还有人始终记得。
长期的行走让格里董掌握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去年,他与施佳宇、沈健文共同创作了以街头字迹为主题的《隐字上海》,收录了170多处“上海字体现场”,而这只是他众多研究成果的其中之一。
格里董是一个致力于记录上海的“城市漫游者”。自1998年开始,他游走于上海,亲身探寻每一条路、每一条弄堂、有意思的建筑,不厌其烦地拍摄影像、收集物品作为对旧时上海的纪念。时至今日,上海市区绝大多数的边边角角,几乎都留下他的足迹。
格里董真名董雄飞,“格里”二字,取自洋泾浜英语colleague(在旧时,这种称谓在职场间应用):既比“先生”多了亲昵感,又不似直呼其名让人感到冒犯,体现着上海人对于分寸的巧妙拿捏。格里董仿照英文的习惯调整了顺序,就有了这个上海意味浓厚又不失俏皮的名字。
至今为止,格里董的“城市行走”已经坚持了将近二十年,每有时间,他就会走街串巷地探寻那些上海少有人注意的角落,收集那些极易被忽视的微末建筑细节。格里董将其称之为 “城市表情”——有了这些表情,上海才显得生动而可亲。
Grain Rain
生长于上海、见惯了洋房的他,原本对现代都市的大厦、地铁、立交桥满心向往,但在日本千叶县居住时,当地居民对故乡的热爱让他有所触动:“一座五万人的小城市,都能让那里的人充满了自豪,让我想到,上海同样也有很多值得我骄傲的东西。”
回国之后,格里董开始了自己的城市漫游,他趁着周末和午饭的时间探索道路和建筑,看到有趣之处,便拍下几张照片作为记录。
2013年,他在康平路发现了一个写着“CMF1933”字样的窨井井圈,但手边恰好没有记录工具,便计划着过两天再来一次,然而一拖就是两个月时间。等到再次来到这个地方,却发现路面已经重新修缮,井圈也不见了踪影。“你以为那些东西会一直在的,其实不知什么时候就没有了。”格里董说。
与其说格里董是在“行走”,不如说他是在与城市的变迁进行争分夺秒的“赛跑”。赶在被高楼大厦占领之前,他细致地记下了那些有着浓重上海特色的符号:窗框上别具设计的图案、精雕细琢的楼梯扶手、装饰和内涵并重的地坪、风格各异的招牌和字体,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被拍摄记录下的井圈
如今,他每周都会带领市民参观上海的街道,讲解建筑的典故和由来。参观的人群中,土生土长的“老上海”亦不在少数,但听完他的讲解却感叹“我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一直不知道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故事。”
如今想要感受上海式的建筑风情,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如和平饭店、武康大楼这样名声大噪的地标,而事实上,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在寻常的巷陌与民居,充满上海韵味的建筑细节也俯拾即是。
最典型的便是门、窗、信箱等细微处的精致装饰,这是在现代建筑中极难见到的独特风景。
Tiles | 花砖
花砖是最典型的舶来装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作为彼时西方流行的建筑装饰,色彩明快、图案多样美观的花砖迅速在国内受到了欢迎,风潮几经起伏,直到90年代初才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上海旧建筑里的这些花砖,在今天已渐渐脱落、斑驳,但仍然依稀可见看到当年的光彩。
Door | 大门
在上海的建筑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属大门。从早期中西合璧的石库门门楣,到后期的百花齐放,居民对装饰和时尚的追求,让上海的大门拥有了难以统计的多样风格,其中不少设计也也堪称精彩。
Armrest| 扶手
扶手是建筑中极易被忽视的部分,作为实用部件,当代的扶手往往以简单的不锈钢材料焊接而成,而在旧建筑里,若是仔细观察,扶手总能带给你惊喜。精心设计却并不张扬的优美图案,凝结着设计者的巧思与主人的审美情趣。
Grain Rain
Staris| 楼梯
现代建筑中的楼梯,通常是最不引人注意的部分,几乎不会有人花心思对这个仅供应急的通道加以修饰,但在过去,楼梯则是一栋建筑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图案、纹饰融入或倾斜或旋转的整体结构,令楼梯成为一幅令人赞叹的绝美画作。
Art deco in SH| 装饰艺术
作为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桥头堡,上海往往最先接触到西方新的潮流与风格。比如,诞生于1925年的Art Deco风格,在1928年左右便已在上海出现,并被利用在了住宅设计上。当时的人建造住宅,是希望能够将它传给后代的,因此在细处的装饰上往往不遗余力,而现在,很少有人会这么做了。”格里董介绍。
时过境迁,这些住宅多数已经不复往日的光彩,但细细观察门、窗和楼梯扶手,彩绘的玻璃、富有韵律的装饰图形,依然可以看出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上海的摩登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处肌理。
Terrazzo| 水磨石
但对于来自西方的风格,上海却并非照单全收,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加以吸收和运用,比如水磨石。这种诞生于16世纪的人造石,因其多样的花纹和耐用的性质,直到今天仍被大量使用。纯西方血统的水磨石,在彼时的上海人手中玩出了新的花样。
让格里董印象最深的是陕西南路一座弄堂深处的三层花园洋房。这栋纯西式风格的宅院,门口的水磨石地坪,赫然呈现出“三阳开泰”的图形:“尽管房屋的主人有留学背景,建造的是最为摩登的新派住宅,在当时也是著名的洋派人物,但在装饰建筑的时候,依然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这样的中西杂糅,在那个时代的上海洋房里极为常见。五福临门、如意纹、“福”字纹、“寿”字纹、八卦等图形,都为当时的人们所喜爱。“人们相信,每天从这些吉祥的图案上走过,就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尽管是西式建筑,上海人也会把东方式的美好愿景融入其中。”格里董解释道。
这些小小的“城市表情”,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格里董这样诠释他理解的上海:“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这里一直受到来自全国、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的影响。
因而在这里,你看到的建筑很难确定是哪个风格。融会贯通、各取所长,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包容性所在。”
除了记录道路和建筑的细节,格里董也收藏旧物。这些旧物没有特定的种类,也没有固定的年代:上个世纪初的化妆品、广告单,建国后的票证、笔记本、工具,到他童年时代的体重卡、牛奶标签,唯一相通的是,它们都与上海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些旧物身上,格里董总能发现一些惊喜:多年之前遗留下的使用痕迹、记录日期事件的字迹,都会让他觉得,他与旧物的主人之间,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联系,让昨日变得触手可及。但属于上海的昨日正在消逝:城市行走这些年,格里董见证了上海市区112条道路从地图上消失,只有他收集的近170块门牌,证明着它们曾存在过。
让他感触最深的,是获得董家渡筷竹弄11号和13号的门牌的经历:当时,一位老人叫住了正在拍摄的他,希望他能帮自己和老房子合张影。“阿婆的家人说这破房子有什么可拍的,阿婆也没有反驳,很郑重地换了一身衣服,让我给她和房子拍了照。”格里董回忆。
拍摄后,格里董希望留下门牌作为纪念,但被老人的家人拒绝了。2014年11月,他再次来到这一带,意外地碰到了老人。“阿婆看到我马上停下聊天,说小弟你就在这里,千万不要走,然后一路小跑着回家了,回来时拿着筷竹弄11号和13号的门牌,洗的干干净净的。”格里董说,“她对我说,准备很长时间了,总算碰到你了。”2015年过完年,格里董又去了一次,却没有见到老人。原先的道路已成废墟。
与昨日的消逝相对的,是今日上海的日新月异。格里董的工作室临近安福路,他亲眼见证了安福路从一条安静无人的街道变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景点。一方面,他认为旧建筑和街道被关注是一件好事,让身为上海人的他也感到骄傲;另一方面,他也对旧上海味道的逝去感到惋惜:“人流量增大了,静谧、幽深的氛围也就没了。有时候我想要去走走,但看到身边的人都在拍照、买冰淇淋,也就没有那个心情了。”
原汁原味的旧日上海,能否在当下得到重生?飞速前进的当代上海,或许已经无法容纳旧日的生活。 但上海的元素,依然可以在当下焕发光彩。
城市的更新与变化也许无法逆转或更改,现代的高楼大厦,早已成为上海这座舞台上的主角。幸运的是,即便不复当年的光彩,但那些老建筑、旧物件,依然有人愿意收集、欣赏、解读。在格里董的图像和收藏中,旧日的上海以及上海人对生活的热爱,仍旧清晰可见。
smen
2021-05-19 11:08
细节就是文化和历史
查看完整版本: [--
城市漫游者,在窗栏、楼梯与门牌间收集上海记忆[3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
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