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穿越时空而来 被我们视若珍宝 或神秘奇特 (青铜神树,三星堆博物馆藏,摄影师@张艳) ▼ 或瑰丽夺目 (扉棱提梁卣[yǒu],酒器,随州市博物馆藏,摄影师@苏李欢) ▼ 它们数量庞大 仅目前登记在册的就有 更因其承载的厚重历史 被我们当作 “国之重器” 它们就是 青铜器 ( 上文数据来源于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截止日期2016年10月31日;下图为“子龙”青铜鼎,摄影师@柳叶氘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青铜器诞生于文明之初 凝结上千年的积淀 而后又塑造了中国的少年时代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那个波澜壮阔的青铜时代 一睹中国年少时的风采 01 起源
在石器时代 人类手中可资利用的工具 不过石器、 骨器、 木器、陶器等寥寥数种 ▼ 到了大约1万年前 一种颜色发红的矿石 被人们选中 经过反复锤打 这种矿石就可以改变形状 制作出简单的工具 这种材料便是 铜 ( 世界上最早的红铜制品发现在距今1万年前后的土耳其地区,下图为中国境内 齐家文化的铜钻、铜锥,为红铜材质,摄影师@柳叶氘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但是自然铜的质地太软 硬度甚至不及石器 应用范围实在有限 直到人们发现 在更高的温度下它会熔化、流动 冷凝后会形成一定的形状 并且如果在铜中加入锡、铅等物质 成品的硬度还会更高 于是 一种全新的 合金便诞生了 (青铜刀, 马家窑文化,为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锡合金铜器,摄影师@器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刚铸出来的铜器 金光灿灿、熠熠生辉 古人曾把它称为金或吉金 堪称远古时期的高科技产品 而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器物 是 由于长久埋藏在地下 铜与土壤中的水和矿物质等 发生了化学反应 在表面形成了一层青色的铜锈 因此得名青铜器 (觯[zhì],盛酒器,通过未腐蚀的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使用时的色彩,摄影师@器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自青铜器发明以来 两河流域、埃及和欧洲的人们 制造了兵器、装饰品、生产工具等 各类实用器具 (俄罗斯铜器,摄影师@器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而中华大地上的先民 却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们要用青铜器打造 一个秩序井然的 礼乐之国 02 王权神授
约4000年前 “中国”的概念正在形成之中 但还没有影响深远的分封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 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正努力在中原大地建立统治秩序 一切都在探索之中 (大禹形象拓片,图像来自山东武氏祠画像石,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祭祀祖先、 尊崇神灵 被统治者当作 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 因为通过祭祀可以与神沟通 宣告统治的合法权 即 王权神授 在铜器出现之前 爵、觚(gū) 等精美的陶器 盛放着美酒佳酿献给祖先神灵 或者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用于贵族的日常生活及礼仪宴饮 因而又被称为 礼器 (陶礼器,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文化主体为夏文化,摄影师@刘鹏 、君作刃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而 资源稀缺、工艺复杂的铜器的出现 显然吸引了统治者的目光 用它们代替陶器 一定更能彰显地位、取悦神灵 但早期的青铜铸造技术比较简单 以铸造铜刀为例 工匠们会先在泥块上剔出刀的腔形 然后用另一块泥块拼合 中间会形成空腔 之后将高温熔化的铜液浇铸其中 待铜液冷却凝固 一件铜刀便制成了 (青铜刀单范法铸造示意图,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这种方法只能生产一些简单的器物 比如 锥、 凿、 刀等 要想制造出复杂的容器 还需要一次 技术升级 我们无法得知升级经历了多少曲折 但夏人最终取得了技术突破 新的技术被后人称为 块范法 以铸造铜爵为例 首先用土或木或石等材料 制出想要的器物模型 即 “模” (块范法制模示意,在适当硬度的模上还可以雕刻纹饰,为增加硬度会在窑中烧制成陶,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然后 在 模的表面覆盖泥料 待凝固后再分区域剥落下来 就形成 范(也称为外范) (块范法制范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再之后在 模的内腔填充泥土 形成 芯(也称为内范) (块范法制芯示意,也可以把模刮削掉一定的厚度形成芯,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最后把 外范、 芯组合在一起 两者之间便会形成空腔 再将冶炼好的铜液倒入其中 冷却后去除内范、外范 加以修整打磨 一件比青铜刀更复杂的青铜容器 爵 便诞生了 (块范法浇铸成型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这一过程也是 后世所使用的模范一词的来源 有了块范法 贵族们开始仿造陶制礼器 并不断创造新的器型 形成了以青铜器为中心的 礼器群 中国的青铜时代正式开启了 它们包括 用于饮酒相当于酒杯的 爵、 角、觚 (gū) ( 爵、角,考古发现它们的底部有的有火烧的烟炱痕迹,表明其还具有温酒功能;下图为乳钉纹青铜爵,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爵”,摄影师@范沛卓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用于注酒 相当于酒壶 但可以用来温酒的 盉 (hé)、斝 (jiǎ)、鬶(guī) (乳丁纹铜斝[jiǎ],摄影师@刘鹏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礼器之外 统治者还大量制造青铜兵器 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兵器的出现 取代了原来的石质木质武器 可以更好地护卫统治者的利益 无异于一场 军事革命 包括用于砍劈的 钺(yuè) 用于勾、剁、推的 戈 用于远距离杀伤的 镞(zú)等 (镶嵌十字纹方钺[yuè],内部用绿松石镶嵌成十字纹,摄影师@苏李欢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其中 钺还被礼仪化 代表着生杀大权 后人甚至根据 钺的形状 创造了 “王”字 (钺与早期“王”字的形态对比图,甲骨文中的“王”字是一把刃朝下的钺的形状,金文逐渐抽象化,演变为三横一竖,底部横画还保留着钺刃的形态,钺是军权的象征,王权来源于军权,摄影师@器,制图@汉青&杨宁/星球研究所) ▼ 此外还有用绿松石镶嵌的盾状铜牌饰 有学者推测它可能是一种 穿戴起来很“拉风”的战斗护臂 (嵌绿松石铜牌饰,摄影师@动脉影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夏之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 被 商所继承 商人在夏人的青铜兵器基础上 又增加了用于刺杀的 矛 用作砍杀的大刀 用作防护的头盔 胄(zhòu) (青铜兵器,摄影师@李琼、包浩霖、图片来自@汇图网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而最引人瞩目的 则是商人在夏人的基础上 把对祖先神灵的崇拜提升到了新的台阶 发展出一套更加精细的 祭祀系统 祭祀中 要向祖先神灵供奉美酒、佳肴等 即 “以酒娱神、以食敬神” 而盛放美酒佳肴的青铜酒器、食器 则新增出众多全新的器型 并有着非常细致的分工 食器中 鬲(lì)用于煮 (“人”字纹铜鬲,摄影师@刘鹏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甗(yǎn) 用于蒸 类似于现今的蒸锅 (甗[yǎn],上为甑[zèng],用以盛物,下部为鬲,用以盛水,中间有箅子,为蒸煮器,下图为 “妇好”青铜三连甗,一般多为单个的甗,因使用了三个连体的甗,故名三连甗,摄影师@柳叶氘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簋(guǐ) 用于盛放煮好的黍稷食粮 (兽面纹簋[guǐ],摄影师@动脉影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豆 用于盛放煮好的黍稷或菜、肉 类似于现今的菜盘 (兽面纹青铜豆,图片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鼎 用于炖煮或盛放肉食 也是整个青铜礼器群的核心 更是被用于代指王权 许多鼎铸造得大而华丽 著名的后母戊鼎 由商王武丁之子为纪念生母而造 重达832kg 高大厚重、气势雄伟 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国宝级文物 (后母戊鼎,意思为伟大的母亲戊, 曾称司母戊鼎,即祭祀母亲戊,“戊”为庙号,目前学术界对是“后”还是“司”,仍有争论,青铜鼎可能夏代就有,但未见确信的实物,摄影师@柳叶氘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而酒器则更加花样繁多 仅用于盛酒的 便有尊 (兽面纹三牺铜尊,摄影师@杨敏芝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觥(gōng) 造型犹如呆萌神兽 (父乙觥[ gōng],摄影师@杨敏芝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方彝(yí) 盖子仿照屋顶而制 (方彝[yí],摄影师@包浩霖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罍 (léi) 盖子也多作屋顶形 (皿方罍[léi],体型硕大,制作精美,被称为“方罍之王”,摄影师@柳叶氘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卣 (yǒu) 带有提梁方便拿取 (兽面纹提梁方腹青铜卣[yǒu],摄影师@苏李欢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瓿(bù) 腹部圆鼓、整体低矮 (铜瓿[bù],有说法认为瓿也充当食器,摄影师@崔欣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此外 青铜器本身还被 神化 成为沟通神灵的工具 它们 或附着一些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 (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摄影师@器、柳叶氘,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或直接披上动物的“外衣” 例如化身 猫头鹰的尊 (“妇好”青铜鸮[xiāo]尊,为站立的鸮形,两足与尾构成3个支撑点,整体布满纹饰,造型奇巧,为青铜器中的精品,摄影师@柳叶氘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形如 张口吃人之虎的卣(yǒu) (虎噬人卣[yǒu],相传出土于湖南宁乡,共两件,都流失海外, 有学者认为该造型象征着生死通道,摄影师@ 动脉影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此外 人们还设计了一款意义重大的 兽面纹 频繁地出现在各类铜器上 (兽面纹,复杂多变,但它们往往可以清楚地辨认出眉眼耳嘴等部位,有人认为这便是传说中的怪物,贪婪好吃的饕餮[tāo tiè],摄影师@器,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而作为当时中国最强盛的政权 商对王权神授的追求以及对青铜器的使用 也深深影响了周边地区 但他们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 而是本地化创新利用 比如 位于四川三星堆的先民 就走出了一条与中原风格迥异的青铜之路 他们 崇拜祖先 按照传说中祖先的样子 铸造了凸目的祖先神 (戴冠纵目面具,史书记载蜀王始祖蚕丛“目纵”,该造型很可能模仿蚕丛创造的祖先神的形象,摄影师@枫叶梧桐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在祭祀活动中 国王作为大巫师手握法器 主持祭祀 (铜大立人像,有说法认为手中握的是象牙,或各拿一个玉琮,或就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手势,有学者认为该立人像为具有巫师身份的国王,摄影师@苏凌汉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高级祭师头戴金面 与神沟通 (金面铜人头像,有学者认为,带金面的人头像为低于铜大立人像 一个等级的祭师,摄影师@曹明雄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低级别的人员以跪姿 手捧祭品向神献祭 (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学者认为,下部底座可能是祭坛,人们在祭坛上举行祭祀活动,头顶的为青铜尊,在之前的发现中,尊内很可能放海贝或玉器,献给神灵,摄影师@张艳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就这样 青铜器承载着统治者与神灵的沟通 而当统治者获得了神的授权 他们还要用青铜器 在人间构建一个等级分明的礼乐世界 03 礼乐人间
商代阶级分化明显 商王为最高等级 其下运转着一套宗族与官僚体系 平民则占到全社会成员的80%以上 为了强化这种等级秩序 商代逐渐形成了一套 以青铜器区分等级尊卑的制度 他们以饮酒器 觚、 爵为核心 成套使用 觚、爵的套数越多则等级越高 以墓葬为例 只有1觚1爵的墓葬等级 低于2觚2爵的墓葬 (商代同一墓葬里的觚、爵组合,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此外 一些高等级的墓葬则在觚、爵之外 另配其他种类的青铜器 例如著名的殷墟妇好墓 作为商王武丁的配偶 妇好随葬的青铜器包括 觚53件、爵40件 而其他种类的青铜器 有鼎、斝(jiǎ)、甗 (yǎn )等共计117件 (请横屏观看,妇好墓随葬的部分青铜器,摄影师@张艳、冯思绪、城市穿梭客、柳叶氘、石耀臣、柳叶氘、君作刃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此外 妇好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 明确留下姓名的女将军 曾带兵征战四方 因此墓葬中还有 铜戈91件、铜钺(yuè)2件、弓形器6件 蔚为大观 (铜钺[yuè],摄影师@柳叶氘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如此庞大的青铜器需求 也促使商人不断开疆拓土 四处开采铜、锡、铅等矿产资源 但商人“以酒娱神” 自身也陷入“酒池肉林”中 嗜酒误国 最终被 周人取代 (“利”青铜簋[guǐ],其上的铭文记载有“武王伐纣”这一历史大事,商代灭亡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通过青铜器铭文反映的仅为其中一种,摄影师@柳叶氘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周人总结商人亡国的教训 不断告诫国人禁止酗酒 (大盂[yú]鼎,铭文记载了周人的勤勉和商人的嗜酒误国,嘱咐周人引以为戒,摄影师 @孙业林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他们还改变了商人 以觚、爵酒器区分等级的传统 而是采用鼎、簋(guǐ) 食器为核心的礼器组合 例如在祭祀中 天子使用九鼎八簋 诸侯 使用七鼎六簋 卿大夫使用五鼎四簋 同一级的鼎、 簋形制相同 称为 列鼎、 列 簋(guǐ) (位于河南三门峡的虢[guó]国国君为诸侯中的公爵,按照礼制使用七鼎六簋,下图为虢季墓出土的列鼎列簋,摄影师@风沉郁) ▼ 除了食器 乐器在周代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周人将音乐、舞蹈、诗歌 纳入规范社会等级的制度中 形成周代的 “礼乐制度” 青铜乐器作为最重要的乐器 在重大场合演奏 与石质乐器一起构成 “金石之音” 包括 钟、镈(bó)、 铙(náo)等 (西周师丞钟,摄影师@李文博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这些乐器按音阶序列与大小成套出现 数量多、体量大 往往需要悬挂在架上演奏 被称为 编钟、 编镈(bó) (柞[zuò]钟,由8件大小排列的甬钟组成, 柞[zuò]为编钟主人的名字,摄影师@李文博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在祭祀或宴饮时 鼎中盛放着肉食、巨大的编钟被有节奏地敲响 这便是 钟鸣鼎食 (画面中有编钟、编磬,旁立建鼓,图中3人敲钟,1人击磬,1人敲打鼓和丁宁,尚有1人持号角状的吹奏乐器在演奏,右边 有2个圆鼎,2人正从事炊事工作,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但是严格的礼乐制度 需要在王室强大的统治下才能贯彻执行 当西周结束 春秋战国来临 “礼崩乐坏”的时代便开始了 04 礼崩乐坏
诸侯们纷纷无视礼制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公然向周王室询问代表王权的九鼎轻重 是为 问鼎中原 (鼎为国之重器,是王权的象征,问鼎的重量,是觊觎王权的表现;下图为王子午升鼎,为楚文化的代表性铜器,王子午为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曾任楚国令尹[宰相]之职,摄影师@杨虎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位于湖北随州的曾国国君 不仅使用着当时最先进的“冰箱” 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内含一缶,鉴内盛装冰块,缶内盛装美酒,具有“冰箱”功能,摄影师@屈兵超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还使用着当时形制最大、音域最广的编钟 它由65件铜钟、8件演奏工具构成 可以演奏七声音阶五个八度 2400年前音乐达到如此高度 堪称世界乐器史上的瑰宝 (曾侯乙编钟 ,摄影师@苏李欢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一方诸侯使用如此规格的青铜器 僭越之风可见一斑 此外 各地诸侯与贵族的需求 促使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再次升级 催生了失蜡法 首先选取易熔化的材料 如蜂蜡、动物油等制成蜡块 然后将蜡块雕刻成所要铸的器物 即 蜡模 (失蜡法制蜡模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 ▼ 之后在蜡模表面淋浇细腻的泥浆 然后在外表面覆盖厚泥 阴干后烘烤使蜡模熔化流出 形成空腔 即为 失蜡 (失蜡法失蜡示意,制图@罗梓涵 /星球研究所) ▼ 最后往空腔内注入铜液 冷却、打磨后得到青铜器 (失蜡法浇铸成型示意,制图@罗梓涵 /星球研究所) ▼
失蜡法的发明 几乎可以让青铜器铸造出任何款式 包括那些极其繁缛、令现代人称奇不已的杰作 比如拥有24个神兽的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上面放置酒器,“禁”有提醒适度饮酒或禁酒的内涵,禁体和四周镂空部分用失蜡法分别铸造后,再合范铸造,摄影师@刘鹏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由72个部件组成的尊盘 (曾侯乙尊盘,镂空构件为失蜡法,器体部分是范铸法,摄影师@赵永清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但是 随着高高在上的礼制被打破 青铜器逐渐 走下神坛,落入凡尘之中 功能也越来越 实用 各诸侯国纷争不断 青铜资源大量投入到武器装备上 (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摄影师@柳叶氘、赵永清、刘玉生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其中 吴越的 青铜剑名震天下 铸剑者干将莫邪成为一代神话 ( 越王勾践剑,摄影师@苏李欢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而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用 铜 灶生火做饭 ( 虎形灶,摄影师@李岗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用 铜灯照明 (人形铜灯,摄影师@朱福升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甚至 小便用的 虎子也要用铜制作 (错金银鸟纹虎子,摄影师@动脉影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青铜器所承载的礼乐文明 不断没落 纵有孔老夫子大声疾呼恢复礼乐制度 但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 却越来越被统治者推崇 而在更大的层面上 一种新的金属已经在春秋战国时显露锋芒 它的储量大、性能优 作为兵器、作为工具 都拥有比青铜器更强的实力 它就是 铁 (玉柄铁剑,为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为玉质剑柄,铜质柄芯,铁质剑身,铜质柄芯起到将玉质剑柄与铁质剑身连接在一起的作用,摄影师@君作刃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铁的应用 还让人类使用 木材的能力大大提升 再加上之后陶瓷在中国兴起 青铜器逐渐从更多领域退出 只在某些领域发挥“余热” 比如通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 铜钱 (目前所知,中国早期使用的货币为海贝,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铸造的仿贝币,仿农具的布币,仿工具的刀币,以及仿玉璧的圆钱,下图为布币、刀币、圆钱,摄影师@器、朱福升、刘玉生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铜镜等 (部分铜镜列举,摄影师@刘玉生、柳叶氘、动脉影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就这样 一个时代 结束了 一个以青铜器为载体的礼乐文明时代结束了 05 尾声
人类从混沌之初 经过漫长的演化 终于跨入了文明的门槛 在这个过程中 古人对社会如何组织、管理 进行了诸多探索 至夏商周三代 古人以青铜器祭祀祖先神灵 以青铜器构建礼乐制度 以青铜兵器强力维持秩序 青铜器 见证了中华文明之初的 秩序大构建 (毛公鼎,摄影师@动脉影, 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虽然 长达2000年的青铜时代最终结束了 但是中国却走过了少年时代 进入了更加成熟的封建时期 夏商周的先人们探索过的种种制度 尊奉祖先、敬畏天地 依然流淌在我们血液中 无数的青铜器遗产 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文化 例如一言九 鼎、加官进 爵 钟鸣 鼎食、长幼 尊卑等等 更重要的是 以青铜文化为核心的夏商周 以青铜礼器为载体 在中原及周边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 即 中国 (何尊,其上的铭文有最早的“中国”二字,指天下之中,摄影师@动脉影,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