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27801728 | 2021-08-18 10:28 |  
| 
 
 
  
 你也许无法想象
 
 在中国约20亿亩的总耕地面积中
 
 居然超过1/4都是 梯田
 
 中国
 
 不仅是全球梯田面积最大的国家
 
 还是全球梯田类型最多
 
 分布区域最广的国家
 
 (不同口径下统计我国梯田面积数据存在差异,本文依据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俞乐课题组遥感测量数据,即8亿亩左右,下图为中国梯田分布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尽管梯田的踪影遍布全球
 
 但中国 千百年来的农耕智慧
 
 把梯田发挥到了极致
 
 著名的广西 龙脊梯田
 
 层级最多达1100余级
 
 最大垂直落差860余米
 
 从远处眺望
 
 密密麻麻的曲线令人震撼
 
 (请横屏观看,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摄影师@何旭龙)
 
 ▼
 
 
 
 
  
 
 
 但这还不是最震撼的
 
 位于云南的 哈尼梯田
 
 总面积更是夸张到超过100万亩
 
 层级从上到下多达3000余级
 
 最大垂直落差2000余米
 
 如果游客想从山脚的梯田
 
 走到最高处的梯田
 
 几乎相当于攀爬一次华山
 
 (请横屏观看,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嘉楠)
 
 ▼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建设
 
 如此壮观的梯田?
 
 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生存智慧?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这些梯田
 
 既是绵延起伏的风景
 
 是重塑山地的艺术
 
 更是山地之中
 
 无数族群奋斗上千年的史册
 
 是改变族群命运的 层层阶梯
 
 01
 
 诞生
 
 早在西周时期
 
 随着平原上人口增加
 
 一部分人便开始开垦丘陵坡地
 
 在都城镐(hào)京(今西安)周边
 
 人们清除坡地上原有的植被
 
 种植果树和作物
 
 《诗经·正月》唱道
 
 “瞻彼阪(bǎn) 田,有菀(wǎn) 其特”
 
 即“看山坡的田地里,禾苗长得多茂盛”
 
 不过
 
 这时的坡地种植
 
 更多的是顺坡就势
 
 并没有形成一层层上下分割明显的台阶
 
 (新疆江布拉克山坡上的麦田,仅作示意,摄影师@飞翔  )
 
 ▼
 
 
  
 到了汉代
 
 随着牛 耕和铁器的普及
 
 人们拥有了可以改造山地丘陵的更大力量
 
 在黄土高原的南部山区
 
 以及四川盆地的坡地上
 
 人们用农具修建出田埂沟渠
 
 逐渐形成了台阶状的田地
 
 (东汉陶水田,出土于 四川东汉墓,是我国最早与梯田相关的文物证据之一,现存于南京博物院,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在不断地改造山地的过程中
 
 原始的梯田
 
 便诞生了
 
 (梯田的演变过程示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不过
 
 北方及四川盆地平地相对较多
 
 此时梯田的开发并不突出
 
 但随着此后
 
 中原地区不断的王朝更迭
 
 战乱频仍
 
 北方汉族被迫大量向南方迁徙
 
 梯田逐渐开始在山地众多的 南方
 
 大展身手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摄影师@柳勇)
 
 ▼
 
 
 
 
  
 
 
 由于南方降水更多
 
 梯田的建设反而比北方拥有更大的优势
 
 山地间丰沛的地下水、随处流淌的山溪
 
 为梯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而当水源灌满梯田
 
 又与需水量极大的 水稻相遇
 
 形成 “ 梯田-水稻 ”的绝佳搭档
 
 并逐渐成为南方最主要的农业模式之一
 
 (梯田引水灌溉过程示意,制图@王申雯&陈随/星球研究所)
 
 ▼
 
 
 
 
  
 
 
 在黄山山脉、 天目山等山地纵横的
 
 古徽州地区
 
 移民们开垦出
 
 婺源江岭梯田、篁岭梯田等
 
 (江西婺源江岭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他们还在这里
 
 实施 水稻-油菜轮作
 
 以提升土地利用率
 
 获取油料资源
 
 每年秋季水稻收获后
 
 便开始种植油菜
 
 到了次年三四月份
 
 油菜花开, 大地金黄
 
 再加上 粉墙黛瓦
 
 峰峦峻峭之间薄雾绵绵
 
 如同世外桃源
 
 (请横屏观看,村寨与油菜梯田在 婺源土地上错落相间,摄影师@李程光)
 
 ▼
 
 
  
 而在以山多著称的 福建尤溪县
 
 自古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
 
 自唐朝中期起
 
 大量北方移民在此开荒筑田
 
 逐渐在重峦叠嶂之中
 
 开垦出气势磅礴的登天之梯
 
 尤溪联合梯田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摄影师@赵必然)
 
 ▼
 
 
  
 在 江西南部
 
 由于易于耕作的平原地区
 
 已经被更早到达的移民所占据
 
 晚到的客家人
 
 只能在山地之上开垦梯田
 
 其中位于赣州市崇义县的上堡梯田
 
 面积 超过2万亩
 
 最高海拔可达1200米
 
 为面积最大的客家梯田
 
 (江西崇义上堡梯田,摄影师@陈彦  )
 
 ▼
 
 
  
 从空中俯瞰
 
 或顺山势逐级下降
 
 (请横屏观看,初春之时,尚未进行插秧的上堡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或蜿蜒盘旋
 
 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
 
 (江西崇义上堡梯田,摄影师@陈彦  )
 
 ▼
 
 
  
 而在江西的其他地方
 
 以及福建、广东等地
 
 客家人的梯田同样遍布
 
 例如福建永定梯田、 江西西向梯田
 
 江西 遂川梯田、广东 坪山梯田
 
 广东 五山梯田、广东清溪梯田
 
 等等
 
 (福建永定初溪土楼附近的梯田,摄影师@李艺爽)
 
 ▼
 
 
  
 这些地方经济相对富庶
 
 除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外
 
 茶树、桑树、桃树等经济作物
 
 同样成为梯田的主角
 
 形成茶园梯田、桑园梯田、果树梯田等
 
 (雪后的浙江武义高山茶园梯田,摄影师@项新平)
 
 ▼
 
 
  
 到了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人口达到顶峰
 
 苛捐杂税、土地兼并
 
 大量农民被逼上了更加人迹罕至的山区
 
 并因居住在简陋的茅棚之中
 
 而被称为棚民
 
 在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汉阴县
 
 棚民及其后代
 
 开垦出了凤堰古梯田
 
 (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这里地处中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
 
 除了水田
 
 还大量种植小麦、玉米、番薯等旱地作物
 
 形成水旱间作
 
 南北兼顾的特色
 
 (凤堰古梯田,可以看到水田、旱田同时存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众多梯田的开发
 
 也对山地中的土著部落
 
 产生了影响
 
 畲族的先祖
 
 居住在浙闽山区
 
 畲音shē
 
 本意即为通过放火烧荒获得耕地
 
 而随着梯田技术的传播
 
 畲田逐渐被梯田替代
 
 在浙江南部的云和县
 
 由畲族与汉族共同开垦的
 
 云和梯田
 
 在山谷中蜿蜒迂回、连绵不断
 
 多达700多级
 
 (浙江丽水云和梯田,摄影师@张进)
 
 ▼
 
 
 
 
  
 
 
 即使历经1200多年的时光
 
 也依旧是盛产稻谷的良田
 
 是云雾之上壮丽的人类风景
 
 (请横屏观看,浙江丽水云和梯田,摄影师@段黄德)
 
 ▼
 
 
  
 至此
 
 梯田从北方起源
 
 并扩散至南方山地
 
 而随着大量人口向西南地区拓展
 
 古代梯田开发的巅峰
 
 才真正到来
 
 它将在面积、层级、坡度等诸多方面
 
 全面胜出
 
 形成无人能及的梯田王国
 
 02
 
 壮大
 
 在广义的 西南地区
 
 山地更多,且更加高大
 
 生活在此的民族也更加多样
 
 面对人多地少的生存压力
 
 梯田被发挥到极致
 
 作为中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
 
 雪峰山脉
 
 在湖南新化县绵延
 
 这里山势陡峭
 
 苗、瑶、侗、汉等族居民
 
 在此修筑
 
 紫鹊界梯田
 
 其坡度高达25°-40°
 
 最大则超过50°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摄影师@俞琳)
 
 ▼
 
 
  
 历经千年之后
 
 梯田总面积多达8万亩
 
 相当于7千多个标准足球场
 
 山地间梯田遍布
 
 云海蒸腾
 
 (浸浴在云雾之中的紫鹊界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此外
 
 在贵州从江县月亮山腹地
 
 侗族、苗族和壮族聚居于此
 
 共同修筑了壮观的
 
 加榜梯田
 
 (放学的孩子,沿着加榜梯田的田埂归家,摄影师@老西关)
 
 ▼
 
 
  
 梯田中
 
 农民们放养鱼、鸭
 
 稻田为鱼、鸭供觅食场所
 
 鱼、鸭捕食昆虫减少水稻病虫害
 
 鱼粪鸭粪又促进水稻生长
 
 从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
 
 “ 稻鱼鸭共生系统 ”
 
 为此
 
 当地人有意加高田埂
 
 从而提高稻田蓄水量、载鱼量
 
 (梯田之中饲养的鸭子与较高的田埂,摄影师@崔永江)
 
 ▼
 
 
  
 在广西桂林龙胜县
 
 壮族、瑶族共同开拓出
 
 最多层级达1100多级的
 
 龙脊梯田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摄影师@吕凤霄)
 
 ▼
 
 
  
 他们在崇山峻岭之中
 
 依靠血肉之躯
 
 养育了一代代的子孙
 
 (红瑶居民正在龙脊梯田之中耕作,当地红瑶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也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摄影师@Jan)
 
 ▼
 
 
  
 层层叠叠的梯田
 
 如潮水般在群山间涌动
 
 (请横屏观看,群山环绕下的龙脊梯田与少数民族民居,摄影师@林昉)
 
 ▼
 
 
  
 而最壮观的则莫过于
 
 位于云南元阳、绿春、红河、金平等县的
 
 哈尼梯田
 
 两千多年前
 
 西北氐羌族群的一部分
 
 开始了漫长地向南迁徙
 
 他们最终到达云南哀牢山南段
 
 形成了如今的 哈尼族
 
 (哈尼族迁徙路线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在这里
 
 虽然终结了千年的漂泊
 
 但在与其他的民族竞争中
 
 哈尼族不得不离开平地
 
 走向了大山深处
 
 正如他们的吟唱
 
 ( 哈尼族歌谣,转引自《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
 
 ▼
 
 我们哈尼人
 
 经历了数不尽的灾难
 
 平平的坝子虽然好
 
 天灾人祸太多我们不能在
 
 于是在神灵的指引下
 
 (哈尼族歌谣,转引自《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
 
 从老鼠那里学会了种植
 
 从...大猪那里学会了翻地
 
 从...水牛那里学会了开田
 
 从此哈尼人再也离不开梯田和水
 
 (云南将平坦的山间盆地称为坝子;下图请横屏观看,元阳哈尼族“四季梯田” 实景演出,表现其民族迁徙及山地生存方式,摄影师@戴云良)
 
 ▼
 
 
  
 哈尼梯田系统
 
 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
 
 即“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
 
 (哈尼梯田四素同构景观示意,我国南方大部分水作梯田也有类似的景观分布,制图@王申雯&陈随/星球研究所)
 
 ▼
 
 
 
 
  
 
 
 在这个系统的最高处
 
 是哀牢山茂密的 森林
 
 森林吸纳降水
 
 形成溪泉
 
 并向下流淌
 
 (哀牢山上的高山森林,摄影师@柴峻峰)
 
 ▼
 
 
  
 森林之下
 
 海拔800-1500米之间
 
 哈尼族在此建立 村寨
 
 并通过挖沟修渠引水入村
 
 以满足人畜所需
 
 (森林之下的哈尼族村寨,摄影师@崔永江)
 
 ▼
 
 
  
 再往下
 
 溪水裹挟着森林与村寨中的营养物质
 
 进入村寨下方的 梯田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刘珠明)
 
 ▼
 
 
  
 为保证大小不一的梯田
 
 得到相对均衡的供水
 
 当地人还在水沟中设置木桩
 
 木桩上刻出大小不同的槽口
 
 从而实现水量合理分配
 
 是为
 
 木刻分水
 
 (木刻分水是哈尼族在梯田用水方面的一大智慧创造,下图为八口分水器,会将一条 溪水分散到八块不同的梯田,摄影师@张洪科)
 
 ▼
 
 
  
 再往下
 
 溪水经过层层梯田
 
 最终在山谷底部汇入 江河之中
 
 炎热的河谷又将河水蒸发到空中
 
 再次汇集到高山森林
 
 重新形成雾水
 
 终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在容易出现 干旱的云南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四素同构的体系
 
 却可以让哈尼梯田
 
 保持持续不断的水源供给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潘泉)
 
 ▼
 
 
  
 凭借这样的智慧
 
 哈尼族建造出了
 
 总面积高达100万亩的梯田
 
 (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鳞次栉比排 布于高山之中,摄影师@林宇先)
 
 ▼
 
 
  
 梯田层级可以达3000多级
 
 垂直落差2000多米
 
 (空中俯瞰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胡艳辉)
 
 ▼
 
 
  
 平均坡度约 20°
 
 最大可达约60°
 
 (修建在山脊间的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 邱会宁)
 
 ▼
 
 
 
 
  
 
 
 当你从高处俯瞰
 
 一望无际、层层叠叠的梯田
 
 如同排山倒海地袭来
 
 几乎撑满你的眼眶
 
 如流动的乐谱
 
 (请横屏观看,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王超  )
 
 ▼
 
 
  
 如多彩的画盘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张殿文)
 
 ▼
 
 
  
 如变幻的宝镜
 
 (请横屏观看,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嘉楠)
 
 ▼
 
 
  
 令你不得不感叹
 
 这是何等的雄伟秀丽
 
 (请横屏观看,沉浸在朝阳之中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陈小羊)
 
 ▼
 
 
  
 而梯田中的稻谷
 
 除了食用外
 
 稻谷的秸秆还会被用来
 
 搭建独具特色的 “蘑菇房”
 
 因状如蘑菇而得名
 
 (云南哈尼族民居,其房顶依旧沿用传统的蘑菇房样式,摄影师@熊可)
 
 ▼
 
 
  
 就这样
 
 古人在西南山地
 
 创造了梯田奇迹
 
 而在新的时期
 
 梯田将不止于是山地族群的生存寄托
 
 更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力量
 
 03
 
 新的使命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如何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
 
 梯田
 
 这一起源于北方
 
 壮大于南方的耕地形式
 
 开始重新在北方大规模扩展开来
 
 (黄土高原上的梯田,摄影师@任世明)
 
 ▼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
 
 我国开始在黄土高原大量修建梯田
 
 甘肃庄浪梯田
 
 便是新一代梯田的典范
 
 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
 
 全县90%以上的土地都为
 
 沟壑纵横的 黄土山地
 
 水土流失严重
 
 (庄浪地形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而面对降雨
 
 梯田比 坡地
 
 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坡地和台地降水对比,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并增加有效光照面积
 
 更加适宜作物的生长
 
 (台地与坡地种植区光照面积对比,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于是
 
 经过将近60年的努力
 
 庄浪县94.5万亩坡地修成了平展的梯田
 
 占全县山地面积的91.74%
 
 (甘肃平凉庄浪梯田,摄影师@王璐  )
 
 ▼
 
 
  
 再加上
 
 配套修建水库、水窖、淤地坝等水利设施
 
 以及覆盖地膜、 修建日光温室、配套养猪场等方式
 
 庄浪从一片贫瘠的土地
 
 蜕变成蔬菜和肉产品的供应基地
 
 并成为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正在进行铺膜作业的农民,合理使用地膜,具有保温和减少水分挥发等作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除了庄浪
 
 在黄河流域的很多地方
 
 梯田都被用于
 
 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河中上游梯田分布示意,制图@郑艺/星球研究所)
 
 ▼
 
 
  
 在陕西铜川
 
 当地人修建了
 
 宜君梯田
 
 (陕西铜川宜君梯田,摄影师@王佳)
 
 ▼
 
 
  
 在渭南的黄土高原上
 
 当地人修建了
 
 蒲城梯田
 
 (陕西渭南蒲城县的梯田,摄影师@射虎)
 
 ▼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再加上其他配套措施
 
 黄土高原流域
 
 减少了约5万亿吨的泥沙流失
 
 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高1米、宽1米的沙堤
 
 可绕地球赤道8圈
 
 (近60年来黄土高原水平梯田面积与输沙量变化,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此外
 
 在河南林州
 
 人们随山就势
 
 开垦出石板岩大垴(nǎo) 梯田 、西井山梯田
 
 (雪后的河南林州西井山梯田,摄影师@刘辰  )
 
 ▼
 
 
  
 在河北 阳原县
 
 人们在山坡上开垦出 旱作梯田
 
 种植着当地特色作物
 
 (河北张家口阳原旱作梯田,摄影师@ 陈剑峰)
 
 ▼
 
 
  
 而伴随着时代发展
 
 一些梯田也开始逐渐结束了历史使命
 
 梯田
 
 作为人类向大山索取的土地
 
 适度的开发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过度的开发则会破坏环境
 
 为保护生态
 
 按照2016年颁布的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在具备条件的25度以上坡耕地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许多梯田开始由耕地
 
 还原为草地与林地
 
 (几十年坚持飞播造林后郁郁葱葱的林州太行山,摄影师@李建斌)
 
 ▼
 
 
  
 但梯田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它依旧遍布中华大地
 
 上饶灵山梯田、 建德胥岭梯田
 
 云和梅源梯田、永嘉茗岙梯田
 
 筠连高坎梯田、肇兴堂安梯田
 
 甘洛普昌梯田、酉阳花田梯田
 
 昔阳大寨梯田、崇礼塞北梯田
 
 涉县旱作梯田 、吕梁柳林梯田
 
 临海黄坦梯田、仙居公盂梯田
 
 旌德兴隆梯田、固始锁口梯田
 
 十八盘登山梯田、朝阳八盘沟梯田
 
 遂昌南尖岩梯田、上虞覆卮山梯田
 
 每一处梯田
 
 都是历史的见证
 
 是绝佳的风景
 
 它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诗句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下图为贵州丹寨梯田,摄影师@姚朝辉)
 
 ▼
 
 
  
 它是
 
 “招邀过邻里,款曲话桑麻”
 
 (诗句出自陈必复《村家》,下图为云南元阳梯田,摄影师@崔永江)
 
 ▼
 
 
 
 
  
 
 
 它是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诗句出自王维《新晴野望》, 下图为浙江台州仙居公盂梯田,摄影师@陈世丰)
 
 ▼
 
 
 
 
  
 
 
 它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诗句出自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下图为广西龙胜龙脊梯田,摄影师@邱新生)
 
 ▼
 
 
  
 它是
 
 “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诗句出自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下图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 廖志远)
 
 ▼
 
 
  
 它是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诗句出自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下图为浙江遂昌湖山梯田,摄影师@舒同才)
 
 ▼
 
 
  
 它是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 诗句出自韦应物《观田家》,下图为湖北 恩木笼古村寨之中的梯田,摄影师@ 文林)
 
 ▼
 
 
  
 梯田
 
 于无声处改变着中国
 
 (贵州黔南平塘的梯田,摄影师@酷鸟魏建)
 
 ▼
 
 
  
 作为立体绿化的一部分
 
 它让绿色驻留
 
 (贵州毕节大方奢香古镇中的城中花海梯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它让大地多彩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 卢文)
 
 ▼
 
 
  
 它让故乡如诗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何俊云)
 
 ▼
 
 
  
 它让丰收连年
 
 (安徽黄山呈坎灵山梯田,摄影师@堂少)
 
 ▼
 
 
  
 梯田里
 
 不仅有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汗水
 
 还有着人与大山之间的默契
 
 通过梯田
 
 我们能读懂古人生存的往昔
 
 也能看到今人改变的未来
 
 (请横屏观看,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摄影师@卢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