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21-08-29 07:38 |
说到“微量元素检测”,大家并不陌生。 电视上、路边药店、母婴店都有提供免费检测微量元素的项目。 “孩子挑食是缺锌;脸色白是缺铁;个头长得慢、睡觉不安稳是缺钙……” 孩子是不是缺乏微量元素?家长们总觉得要查一查才安心。 近日,国家卫健委明确表示:儿童体检这一类检测,不得再做!
微博截图 不少家长纷纷发出疑问:为什么要禁止?做过微量元素检测的有什么危害吗? 今天,这篇文章一起来了解微量元素检测。 什么是微量元素检测? 根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介绍,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的含量小于0.01%体重的矿物质,其中铁、铜、锌、硒、铬、碘、钴和钼被认为是必需微量元素;锰、硅、镍、硼、钒为可能必需微量元素,而氟、铅、镉、汞、砷、铝、锡和锂为具有潜在毒性,但低剂量可能具有功能作用的微量元素。 大多数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含量少,但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却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其含量过多或者过少都可能对健康产生影响。 如碘是维持人体甲状腺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元素,然而,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又如,适当的氟可以预防龋齿,而摄入氟过多时,容易引起氟斑牙和氟骨症。 微量元素检测是指通过血液、毛发、尿液检测人体内含量很低的元素,包括铁、硅、锌、铜、碘等等,从而判断身体缺不缺这些微量元素的一种检测手段。 严格意义上讲,钙并不是一种微量元素,而是宏量元素,但因为我国居民钙摄入不足发生率比较高,所以也经常被当作“微量”元素与上述微量元素一起检测,下文一并介绍。 微量元素检测,是智商税? 微量元素检测看似很科学,但事实上,目前市面上没有一种绝对可靠的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为什么要禁止微量元素检测呢? 1)目前国际上对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人体微量元素的正常值范围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 2)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通过末梢血、毛发、抽静脉血等方式得到的结果代表性不足。例如,人体中约99%的钙储存于骨骼和牙齿中,仅1%左右的钙以游离或结合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通过血液检测得到的血钙水平并不能反映骨骼中的钙含量。而且除非缺钙非常严重,否则钙可以从骨骼中释放出来,使得血钙相对稳定。因此是否缺钙往往查骨骼骨密度,而不是血液; 3)检测结果不够稳定,影响因素较多,饮食、环境污染、甚至饮水都可能会影响测定结果; 4)微量元素是否缺乏还需结合临床症状来诊断,单一靠检测指标并不可靠。 所以,不要再盲目相信微量元素检测。 做过微量元素检测,对身体有害吗? 总体而言,即便做过微量元素检测,危害性也比较小。 除非操作不规范,如采手指抽血过程中,手指附近有伤口或甲沟炎等,可能会加大感染的风险;或者儿童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血液量比较少,通过抽血检查耗时长使其遭受痛苦。 但如果错误或过度解读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而盲目补充微量元素,可能使儿童体内微量元素过量,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如补钙过量除可能会诱发肾脏结石外,很多钙剂会影响消化功能,抑制食欲反而会影响长高。 盲目补铁除可能会诱发胃肠出血、穿孔外,还可能导致肝硬化等严重疾病。 盲目补锌可干扰铁等其他微量元素吸收,还会损害免疫功能,导致免疫力低下,甚至引起发烧、恶心、呕吐、嗜睡等中毒症状。 盲目补硒可导致中毒症状,表现为头发和指甲脱落、皮肤损伤和神经系统异常,肢端麻木、抽搐,严重者可致死亡等。 如何补充微量元素? 如果是正常喂养儿童,合理添加辅食,不挑食偏食,身高体重等常规检测指标在正常范围,是不容易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的。 再者,微量元素广泛存在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除了药品或保健品外,饮食、饮水都是很常见的微量元素摄入途径。 绝大多数食物均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良好来源如下: 钙:奶类及奶制品食物、豆类及豆制品、虾皮、海带等海产品。 铁:动物肝脏、动物血、红肉类、海产品、甚至强化铁食品。 锌:牡蛎、花蛤等贝壳类海产品、红肉类、动物内脏、花生油等。 硒:海产品、肉类、动物内脏(尤其是动物肾脏)。 碘:海带、紫菜、干贝、海参、海蜇等。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体检注意事项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等体检需关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满月至1岁的婴幼儿: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长、体重、头围等)。 1岁以上儿童:除了关注生长发育指标外,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也要有所关注。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龋齿和近视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口腔和眼科保健也不能忽视。 口腔:建议学龄前儿童每3个月、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每6个月进行1次常规检查。 视力:建议儿童、青少年每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而已经戴有眼镜的儿童、青少年,最好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散瞳验光检查。 此外,8至14岁的孩子,开始逐渐进入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逐渐发生改变,家长们应关注孩子青春期性征发育是否正常,有无提早或延迟,必要时可进行骨龄和性激素检测,以及心理健康咨询。 综上所述,儿童生长发育虽然会遵循一般规律发展,但受遗传、环境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个体差异。 如果孩子的生长曲线在正常范围内,家长们不需要过度紧张,更不要偏听偏信一些五花八门的体检项目,关爱孩子的身体健康,定期到正规机构体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