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足协未对归化球员设使用限制 李铁如何安排还需观察[6P] --]

武当休闲山庄 -> 足球讨论 -> 足协未对归化球员设使用限制 李铁如何安排还需观察[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1-09-06 10:37

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12强赛“中日之战”一触即发,目前双方都在多哈进行最后的备战。中日双方阵中都有“归化”球员,他们能为各自球队起到什么作用?
从1998年的东亚男足四强赛后至今,在成年国家队层面的所有正式比赛中,中国队从未击败过日本队。23年漫长的对日本队不胜战史,背后昭示的正是中日男足在竞技硬实力上的客观差距。
从成绩的维度来看,以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为起点,日本男足已经连续六届世界杯晋级决赛圈、各级青少年国家队均保持亚洲前四水平。反观中国男足,此前11次冲击世界杯仅1次打进了决赛圈、各级青少年国字号球队已有16年未能冲出亚洲。
从人才水平的维度来看,日本国内目前有300多名球员在海外效力,足迹遍及欧洲的五大联赛。反观中国,只有武磊一人孤悬西甲,个别在海外的“学徒球员”根本还未能进入真正的欧洲职业联赛平台。
正因为中日双方存在明显差距,这次12强赛当中日抽到同一小组时,国内不少球迷和媒体不悲反喜。毕竟从2000年亚洲杯之后,中国队足足等了21年才有机会在正式比赛中与全主力出战的日本队交手!
事实上,自日本足球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崛起之后,中国足球从未放弃过对日本的模仿和追赶,但无论青训的质量还是海外球员的数量,中国足球目前都未能抹平与日本之间的差距。中国足球有可能超越日本足球的只剩下“归化”这条路了。
吉村大志郎是日本国足第一代归化国脚。

事实上,整个亚洲足球的“归化”先驱就是日本。上世纪70年代,在巴西出生的日本裔球员纳尔松通过归化加入日本国籍,改名为“吉村大志郎”并入选了日本国家队。不过当时日本队整体实力偏弱,吉村大志郎也名不见惊传。
拉莫斯是日本国足第一个成就卓越的归化国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足球走上了归化巴西籍非血缘球员的快车道,拉莫斯和吕比须两名归化球员帮助日本队拿到了1992年亚洲杯冠军,日本队还杀入了1998年世界杯决赛圈。进入21世纪,日本足协对“归化”采取了“购买青训球员”的模式,其中巴西球员三都主就是典型代表,他也成为日本队参加2002年和2006年两届世界杯的主力。此后,日本足协对“归化”采取的战略是重点发展混血球员,其中参加了2010年世界杯的中卫田中斗莉王就是佼佼者。
随着日本足球的高度发展,其国家队对于归化球员的依赖也越来越少。当前效力于日本各级别联赛以及欧美地区各联赛中的日裔归化球员有多达60多位,不过他们想要进入日本国家队并不容易,因为入选的标准线是必须能在欧洲联赛站稳主力位置。
有非洲血统的奥纳武·阿道这次被火速征调进日本国足前往多哈。

事实上,森保一这次为备战12强赛圈选的日本国足27人名单并没有归化球员,由于南野拓实的受伤缺席,日本足协才临时从法国次级联赛的图卢兹火速征调了有尼日尼亚血统的归化球员奥纳武·阿道,此人在40强赛日本队最后一战中打进3球。不过,阿道只有短短两天和日本队合练的机会,他能否在对国足一战上阵尚难预料。
反观中国足球,在里皮上一个执教国足的周期启动归化政策,从2019年的40强赛开始正式执行。经过3年的努力,中国队目前拥有艾克森、蒋光太、阿兰、洛国富、费南多和李可六名归化球员,其中李可和蒋光太是“血缘归化”,其他4人是“非血缘归化”。从40强赛至今,上述6名归化球员只有洛国富一人还没有出战记录,艾克森和阿兰各自打进3球。

目前国足在归化的模式上主要采取日本90年代的“无血缘归化”模式为主。也就是说,目前国足拥有的6名归化球员已经是参加12强赛的最大容量。由于费南多和李可两人受伤,他们都将缺席了国足9月的两场12强赛。但即使只有4名归化球员,日本国内媒体和日本主帅森保一都认为国足具有很强的实力,绝对值得日本队高度重视。

不过,国足在12强赛首战以0比3不敌澳大利亚队之后,外界最为不解的是李铁为何不把4名归化球员悉数放上场。毫无疑问,中国足协对国足的归化球员使用上绝对没有诸如“只能用两个”之类的自我限制,只要能对国足有帮助,归化球员“应用尽用”。
但李铁为何让阿兰和洛国富冷坐替补席而不用呢? 据悉,一方面阿兰和艾克森在广州队的联赛中很少一起出战,洛国富虽然减肥成功,但改打后腰也仅是一场比赛20分钟左右,因此李铁在如何使用他们上还需要再研究并进一步观察他们的状态,毕竟如果把他们三个都放在进攻线上未必是最佳选择。
接下来的“中日之战”,李铁应该会更充分掌握敌情,然后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阵容,不排除4名归化球员在适当时间段同时在场。


查看完整版本: [-- 足协未对归化球员设使用限制 李铁如何安排还需观察[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