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谷粉丝 | 2022-05-25 07:32 |  
| 
 
  宁夏
 
 绝对是你意料之外的
 “宝藏”省区
 它是中国唯一一个
 被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
 几乎完全包围的省区
 “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名言
 也是在此成文
 (宁夏及周边长城分布示意, 制图@王申雯&张威/星球研究所)
 ▼
 
  它是中国唯一一个
 拥有西夏帝王陵墓的省区
 其中的主体建筑
 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苍茫旷野之上
 巨型夯土“金字塔”
 以巍巍贺兰山为屏
 屹立千年
 竭力地呈现着
 一段神秘而雄浑的往事
 (请横屏观看,晨光中的西夏陵,摄影师@丁俊豪)
 ▼
 
  它还是中国唯一一个
 全域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
 以黄河为源头
 历朝历代在此开凿引水渠
 形成大量古代水利工程遗产
 让银川平原蜕变为
 “塞上江南”
 从高空俯瞰
 即便被众多沙漠围堵
 宁夏却依然呈现生机盎然的绿色
 (宁夏卫星影像,制图@张威&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然而
 以上这些不过是
 “宝藏宁夏”的惊鸿一瞥
 近30万件可移动文物
 和众多的不可移动文物
 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多彩岁月
 才是宁夏历史文化的底蕴
 宁夏
 究竟有多少惊喜
 等待我们去发现?
 01
 长城
 今天的宁夏
 坐落于我国正中偏西北一带
 数条自然地理分界线
 从宁夏横穿而过
 南北迥异的地理环境
 在此共存
 (请滑动查看更多,宁夏与中国三大自然区划、中国温度带区划、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示意,制图@王申雯&张威/星球研究所)
 ▼
 
  
  
  由此回溯数千年
 其南部的东部季风区
 年降水量基本稳定在400mm以上
 适宜耕种农田、生产粮食
 北部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基本在400mm以下
 草原与荒漠在此广布
 基本只能放牧、游猎
 (贺兰山岩画拓片中的围猎场景,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降水的多寡催生出
 游牧与农耕两大族群
 族群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
 直至爆发战争
 (出自《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宁夏一带征伐戎狄的战争)
 ▼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部分春秋战国青铜兵器,摄影师@丁俊豪、刘思尧,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在战争的驱动下
 降水量形成的界线
 逐渐在大地上具象化
 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
 在宁夏诞生
 无数英雄豪杰
 带着雄心与热望
 踏上这片苍茫大地
 战国时期
 秦国北部的游牧部落
 义渠戎作乱
 秦国宣太后设计诛杀义渠王
 并在宁夏南部修建长城
 (秦国宣太后是中国第一位“太后”,下图为战国秦长城,摄影师@刘杰   , 标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
 
  秦汉之际
 长城关隘之中的萧关
 (今宁夏固原市东南)
 已经极富盛名
 它与配套的长城主体等
 一同守护关中大地
 (萧关、长城及关中平原关系示意,制图@王申雯&张威/星球研究所)
 ▼
 
  西汉时期
 汉武帝遣名将卫青、霍去病
 配备弩机等先进武器
 挥师北越贺兰山
 直捣匈奴王庭
 随后汉武帝在宁夏大规模修筑长城
 并六次巡视宁夏
 “望诸国,月氏臣,匈奴服”
 (上文出自汉乐府《上之回》,下为汉代青铜弩机及其原理示意,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郑伯容、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天下大乱
 宁夏逐渐成为
 羌、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杂居之地
 前赵(匈奴)、后赵(羯)
 前秦(氐)、后秦(羌)
 夏(匈奴)、北魏(鲜卑)
 北周等政权在此先后登场
 (部分北魏、北周士兵俑,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众多游牧民族
 在宁夏等地角逐、厮杀
 最终胜出的突厥
 建立突厥汗国
 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可惜
 它遇上了大唐
 唐朝将士仅用20年的时间
 便击败了突厥汗国
 其投降的族众
 大多安置在河套地区(包含宁夏平原)
 唐太宗李世民亲赴灵州(今宁夏吴忠市)
 安抚归附的草原少数民族部落
 各部落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
 (上文数据出自《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下图为部分唐代武士俑,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丁俊豪、刘思尧,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之后
 唐玄宗指派王维
 慰问守边将士
 途经萧关一带
 王维眼前天地壮阔、胸中一片豪情
 提笔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再之后
 宋与西夏对峙
 萧关一带又成为战争前线
 宋廷不惜人力、物力
 在宋夏边界重筑萧关
 又增设了30余个寨堡
 (西安州古城遗址,位于宁夏海原,图片源自@视觉中国)
 ▼
 
  南宋名将岳飞
 向北遥望 、 立下宏愿
 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请横屏观看,岳飞笔下的贺兰山非常有可能不是如今的贺兰山,学界对此仍有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岳飞这首词极大的提高了贺兰山的知名度,下图为贺兰山归德沟长城,摄影师@郭志洪)
 ▼
 
  另一方面
 以武备立国的西夏
 实力亦不容小觑
 它的夏国剑
 以当时的尖端工艺制成
 独步天下
 就连宋朝的皇帝也佩戴此剑
 (夏国剑,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它的瓷蒺藜
 即内置火药的陶制品
 表面如海胆遍布尖刺
 类似如今的地雷
 主要用于对付骑兵
 (西夏瓷蒺藜,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李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然而
 宋与西夏都不是最终的赢家
 更北边的蒙古崛起
 首领成吉思汗率领铁骑南下争霸
 却在六盘山(位于宁夏海原)辞世
 蒙古部众继承其遗志
 进而席卷天下、建立元朝
 七百多年后的长征途中
 毛主席翻越六盘山
 远眺长城
 留下千古名句
 “不到长城非好汉”
 (请横屏观看,关于成吉思汗逝世地点学术界有所争议,主流观点认为逝世于六盘山,上文诗句出自毛泽 东《清平乐·六盘山》,诗句中长城为下图中的彭阳战国秦长城,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标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元朝之后
 明朝作为极少数
 自南向北统一中国的朝代
 以极为艰难的战争路线
 将蒙元势力赶出长城之外
 (明代铁锁子甲,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明王朝犹嫌不足
 还在长城沿线
 重修、加设了一系列军事城堡
 供戍边将士长期居住
 专门打击蒙元残余势力
 (长城与城堡的关系示意,制图@王申雯、张靖/星球研究所)
 ▼
 
  于是
 在萧关故址附近的固原古城
 成为明朝的边防重镇
 夸张的双层高墙
 让其固若金汤
 (明代固原古城复原示意,地形仅为示意,非真实场景,制图@王申雯、张靖/星球研究所)
 ▼
 
  在明朝立国将近300年的岁月中
 修筑长城的工程几乎从未中断
 尤其是宁夏的长城
 影响了今日宁夏将近一半的区界划定
 (宁夏明代长城分布示意,图中的萧关为汉代萧关故址,在明代萧关已废弃,制图@张威&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至此
 众多朝代的长城
 依次在宁夏登场
 当我们回归原点
 重新审视引发这一切的降水量
 就会发现
 降水量如同一只无形的手
 默默操控着长城与战争的走向
 (宁夏长城与降水量分布示意, 长城的分布与今日的降水量线惊人的重合,仅为示意,制图@张威&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不过
 这片降水量相对稀少、长城遍布的土地
 并未因战争而贫瘠
 反而成为中国西北最为富庶地区之一
 这是因为宁夏拥有
 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
 黄河
 02
 黄河
 今日的宁夏周围分布着
 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
 如无意外
 宁夏很可能出现大片的荒漠戈壁
 但是意外发生了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
 一头冲进宁夏
 并一路向北
 沿途形成数个漂亮的“Ω”型
 (宁夏黄河, 摄影师@余明  )
 ▼
 
  加之发源于贺兰山的水流
 对于山下的平原也有所补给
 拥有相对丰沛水源的宁夏
 从远古开始
 便是众多生灵的家园
 距今3-4万年左右
 巨型野牛在此栖息
 (牛头化石,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丁俊豪,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鸵鸟在此繁衍
 (鸵鸟蛋化石,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早期人类也在此觉醒
 他们开始审视这个世界
 并尽可能地将所见所感
 记录在岩壁之上
 譬如以多重线条
 表现快速运动中的野牛
 (贺兰山岩画拓片,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在岩石上
 留下自己的手印
 (贺兰山岩画拓片, 图片源自 @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以及一张张
 或笑或静的脸庞
 (贺兰山岩画拓片,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这是一项极其费时费力的工作
 因为宁夏先民们没有锋利的工具
 只能用石头刻画岩壁
 但两者硬度接近
 只有反复磨蚀才能刻出线条
 他们就是这样执着地
 在天地间留下曾经存在的痕迹
 (贺兰山岩画拓片,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宁夏早期文明的遗址
 大多在黄河
 及其支流的周边出现
 (宁夏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示意,制图@张威、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随着社会的进步
 古人以更高超的技艺
 继续记录这个黄河哺育的世界
 譬如以制陶技术
 再现水鸟的身形
 (偏口彩陶壶,形似水鸟,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以黄金铸造技术
 再现猛兽撕咬猎物的瞬间
 无论从顶面还是侧面
 都能清晰地看到
 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
 (动物纹金扣饰,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以青铜铸造技术
 再现出一个众鸟高飞
 鹿群与羊群肆意奔跑的缤纷世界
 尽显生命的活力与灵气
 (部分动物形象青铜饰,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宁夏先民不仅观察动物
 更狩猎动物、驯化动物
 还给马匹套上辔[pèi]头
 配以青铜装饰的长车
 用作交通工具
 与今天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不同
 这些铜片制成之时
 并非是锈蚀的绿色
 而是金灿灿的黄色
 神秘的几何形图案
 将马车装饰得华丽无比
 (请横屏观看,车马器复原示意,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周扬宋丹、健忘的行摄世界,制图@郑伯容、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黄河助力宁夏先民
 创造丰富的文化
 而人类也开始
 更大规模地利用黄河之便
 (一边是黄河湿地,一边是荒滩,摄影师@卢文)
 ▼
 
  自秦代开始
 人们逐渐开凿出秦渠、汉延渠
 唐徕渠、昊王渠等引黄水利工程
 目前宁夏14条引黄干渠中
 仍有11条是以古渠为基础整修
 沿用至今
 (宁夏主要引黄古灌渠,制图@陈志浩&王申雯&张威/星球研究所)
 ▼
 
  借助引水渠
 人们灌溉土地、开垦农田
 (鎏金铜牌饰,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对于收获的粮食
 一家老小全部上阵
 父母一边背着孩子
 一边为稻米去壳
 (北宋碓米图砖雕,碓为图中的臼与倾斜的杵,主要作用是为稻米去壳,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一个光屁屁的小朋友
 还极力帮助大人
 推动比自己还要高的磨盘推杆
 劳作的场景极为鲜活
 (推磨图砖雕,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在一代又一代宁夏人地不懈努力下
 银川平原的耕地面积
 从汉代的50余万亩
 逐渐上升到明清的200余万亩
 (上文数据出自《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下图为银川平原耕地面积变化,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 塞上江南 ”一词
 也逐渐成为银川平原
 甚至宁夏的代名词
 (请横屏观看,平罗县西大滩的沙湖生态旅游区,摄影师@娄广臣)
 ▼
 
  要知道
 在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
 等三大沙漠的围堵之下
 宁夏约有3/4的土地
 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
 而宁夏依靠黄河与贺兰山
 硬生生地击退了沙漠的入侵
 创造出了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
 “人造绿洲”
 堪称奇迹
 (请横屏观看,宁夏黄河流经的银川平原,上文数据出自《黄河史诗:大黄河风采·宁夏卷》,摄影师@陈剑峰)
 ▼
 
  直到今天
 银川平原依然是
 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宁夏的黄河沿岸城市也最先发展
 以全区43%的面积
 创造出90%以上的GDP
 (上文数据出自2021年的《宁夏统计年鉴》,下图为宁夏银川主要水稻产区,制图@陈志浩&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黄河水哺育了人民
 还浇灌出一个“塞上江南”
 而“宝藏宁夏”的奇迹
 远不止于此
 03
 奇迹
 早在公元前2世纪
 以张骞凿空西域为伊始
 一张途经宁夏的伟大道路网
 横贯欧亚大陆
 这张路网上的商品
 以丝绸为大宗
 因此后世称之为
 “丝绸之路”
 (请横屏观看,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制图@张威&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沿着丝绸之路
 汉、羯、匈奴、月氏
 羌、氐、鲜卑、吐蕃
 铁勒、柔然、高车、突厥、粟特
 回鹘、党项、蒙古等众多民族的
 商旅
 与驼队往来不息
 (牵马俑与马俑、彩绘骆驼俑,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徐剑锋,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众多政权的货币
 也在此流通
 (部分钱币文物,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北周时期
 身居宁夏的李贤夫妇
 便“剁手”了从丝路传来的奢侈品
 譬如在当时价格媲美黄金的
 波斯萨珊风格的玻璃碗
 (玻璃碗,图片源自@柳叶氘、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还有奢华精美的鎏金银壶
 将壶身的人物图像横向展开
 一幅连续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便显露在我们眼前
 (鎏金银壶,第一组图案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将金苹果献给希腊女神阿佛洛狄忒;之后,阿佛洛狄忒帮助帕里斯邂逅斯巴达王后海伦,第二组图案为海伦手拿珠宝首饰盒与帕里斯相约私奔;然而,斯巴达国王怒火中烧,发动特洛伊战争,以“木马计”取得胜利,第三组图案为头戴盔帽的斯巴达国王迎回妻子海伦,图片源自@孙志军、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行商为生的粟特
 (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史姓家族
 还长期定居在宁夏等地
 或进入仕途
 或继续经商
 (请横屏观看,宁夏固原南塬隋唐墓葬分布示意,制图@王申雯&张威/星球研究所)
 ▼
 
  从他们墓葬中出土的
 蓝色宝石印章
 与金覆面等
 都带有明显的异域风采
 (史姓家族墓葬出土的金覆面,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其他粟特民族的墓主人
 也佩戴有金面饰
 额头的饰带正中
 可以清晰地看出圆形与半月形
 有专家推测
 这也许与粟特人崇拜日月的信仰有关
 (金面饰,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众多胡商及其后裔
 沿丝路将各地的风物带入长安
 进而风靡天下
 唐朝的女孩可以穿着胡服
 身骑马匹、自由驰骋
 (绘骑马女俑,图片源自@李鹏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由丝路传入的旋转舞蹈
 即胡旋舞
 在唐朝盛行一时
 身姿妖娆的舞者
 还向自己的舞伴眉目传情
 (石刻胡旋舞墓门,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沿丝绸之路而来的
 不仅有商旅更有
 僧侣
 众多宗教的遗迹、文物
 在宁夏有所留存
 (皈依罐又称“魂瓶”,是一种与宗教相关的随葬器物,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外来宗教
 莫过于佛教
 初创于北魏时期的须弥山石窟
 是其重要遗迹之一
 (须弥山石窟,摄影师@陆虎)
 ▼
 
  宁夏境内
 建筑规模最大的古寺庙群
 牛首山寺庙群
 亦属于佛教
 (牛首山寺庙群,摄影师@刘思尧)
 ▼
 
  在佛教之外
 其他宗教的建筑
 亦可圈可点
 (纳家户清真寺,摄影师@刘思尧)
 ▼
 
  而宁夏的中卫高庙
 与 灵武高庙 则更为特别
 它们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场所
 主体建筑坐落于高台之上
 姿态舒展、层叠错落
 (灵武高庙,其正殿共分为三层,一层为大雄宝殿,放置如来等;二层放置玉皇大帝等;三层放置太上老君等,摄影师@李鹏  )
 ▼
 
  而一场由
 帝王
 推动的 大融合
 更是惊艳世人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
 命令大臣野利仁荣
 创立西夏文字
 其既吸收了汉字的结构和笔画
 又融入了西夏人对语言的理解
 (西夏文大号字木雕印版,图片源自@宁夏文旅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李元昊主持兴建的陵墓
 也别具一格
 其既承袭唐宋陵墓的传统
 又基于草原民族
 中间崇敬鬼神的思想
 使得陵园的中轴线稍偏西侧
 (请横屏观看,李元昊墓复原示意,对于L3陵墓是否为李元昊的陵墓,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制图@王申雯&汉青/星球研究所)
 ▼
 
  陵园的主要建筑
 巨型陵塔
 有专家推测可能是依据佛教思想而建
 因形似锥体
 而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陵塔结构分析示意,摄影师@丁俊豪,制图@王申雯&汉青/星球研究所)
 ▼
 
  这种文化融合
 与宁夏人民的生活
 相与为一
 这里
 民族多元
 (宁夏部分人物形象文物,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娱乐丰富
 (清代杂技俑,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岁月沉淀出这片土地
 开明、包容的气韵
 而时光流转到今天
 这样的“宝藏宁夏”
 也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保护
 04
 尾声
 猎猎西风
 吹度长城内外
 曾经千军万马守护的宏伟高墙
 逐渐归于荒野
 金戈铁马的英雄豪气
 消散于风沙之中
 (贺兰山与长城,摄影师@郭志洪,标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1958年10月25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此地近30万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
 都有了新的归属
 (修缮中的西夏陵,摄影师@赵润宏)
 ▼
 
  历史留存的一点一滴
 得到精心的呵护与保存
 (文物修复场景,图片源自@星球研究所)
 ▼
 
  当我们回望银川平原
 宁夏人将自己奋斗的历史
 镌刻在大地之上
 看似普通的田野背后
 是一代又一代人“开荒拓土”的奇迹
 (宁夏银川平原,摄影师@陈剑峰,标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
 
  当我们漫步贺兰山区
 岩壁上的痕迹依然清晰
 如同一座时空走廊
 先民们参照自身刻画的面庞
 还是数千年前的模样
 仿佛从他们到我们
 只是弹指一挥间
 (贺兰山岩画,摄影师@健忘的行摄世界)
 ▼
 
  当我们走进宁夏的博物馆
 边塞的战争风云
 灌渠的富饶源流
 民族的碰撞交融
 又重新走出历史
 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片无言大地
 所负载的黄河的豪迈
 长城的雄壮与文明的浪漫
 永远都不应被忽视
 这就是宁夏的故事
 6.64万平方公里的宝藏
 (须弥山石窟第51窟,其始建于北周时期,规模堪称须弥山之最,窟内的佛像保存完好,共有7尊,每尊都高达6米以上,摄影师@李文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