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谷粉丝 | 2022-07-15 07:24 |  
| 县城是中国的底色, 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故乡。
 用三年时间,走遍云贵川38座小城,
 是老唐的旅行与流浪,也是一种诗和远方。
 在这个人们涌向大城市的时代,
 他选择拥抱小城。
 
  对于他来说,边走边拍,
 成为了逃离大城市,逃离主流的一种生活方式。
 但走进更多的「故乡」,
 为大家留住乡愁记忆,记录岁月时光,
 记录下, 那些被遗忘了的,正在失落的城市,
 真的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城城和老唐的缘分,开始于泸州。
 就是那个在大家眼里,
 特别美、特别美的森林之城泸州。
 
  老唐是个泸州人 (出生泸州,成长于成都),
 更是一个爱浪迹天涯的独行者。
 最开始的行走,从成都出发,
 他挑了一个当下绿皮车就可以到达的地方——
 云南·昭通。
 「这是一座阳光很好的城市」
 
  而老唐也没有想到,
 他后来会成为照进这座城市的一缕光。
 被小城的温暖、安静、热情感动到,
 也用故事和照片,感动了无数的异乡人。
 先后九次昭通之旅,
 让他越发笃定, 拿起相机,
 去拍下 更多中国小城, 最美的一面。
 重庆.荣昌
 
  四川.西昌
 
  贵州.威宁
 
  以下整理于老唐的自述:
 出发的初衷, 一部分在于「故乡」二字。
 一年又一年的春运潮告诉我们, 人类的迁徙,实际上就是离开故乡,去他乡打拼、生活、寻梦……
 繁华的北上广深,拥有挤得水泄不通的地铁,和整晚都不会熄灭的霓虹灯。
 大家都向往大城市,还记得小城市的春夏秋冬吗?
 总要有人去关注吧,我觉得我可以做这件事。
 ——
 每到一座他乡小城,
 都想住好久好久……
 我的第一站,是云南昭通。
 这座号称小昆明,曾经的云南第二城, 是一个多民族聚集融合的城市。
 放大到整个中国,可能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它。
 而对于川渝人来说,这里是最近的高原避暑城。
 
  △水天一色的昭通
 它又被称秋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本没有夏天。
 没有蚊子,不用装空调,是秋城的舒爽。
 隔壁 四川人、重庆人,特别是宜宾人把这儿当作避暑胜地。
 而他们也成为这个城市,每年的夏日限定 ——候鸟市民。
 在昭通待了几个月,才觉得我或许可以,为它写一篇旅行录了。
 第一次来是冬天,这里一尘不染的天空,给了我大大的惊喜。
 登上城南最高的凤凰山,一览昭通城而后快。
 
  △第一次来昭通在凤凰山上看到的景象
 站到凤凰山上,除了看到城市的高楼,还有一马平川的荒芜。
 我错误地以为,这里是高原,并不适合植物的生长。
 这是昭通给我的初步印象。
 后来,我才发现那个荒芜的昭通是错误的。
 
  △昭通望海公园
 一望无涯的稻田、荷花,以及苹果树和葡萄园,昭通是生机勃勃的。
 这里不仅有迷人的阳光,秋天的凉爽,还有许多可爱的昭通人......
 那个专门设宴款待了我的辉哥 ,最后自己醉倒在桌子上;
 那个一边承包果园,一边追求诗人梦想的青年,
 不仅让我知道了昭通的苹果很甜,这里还有很多诗人,很多作家。
 嗯!文艺气息浓郁,是它不曾被发掘的另一面。
 
  每次回到昭通,都会住上许久。
 在荷花湿地公园,在省耕公园,在昭通博物馆,在清官亭,在陡街……
 走上很多遍。
 渐渐地,和这座城市的羁绊,越来越深。
 
  他们喜欢吃土豆,满大街都能买到烤土豆。
 他们辣椒叫辣子,且辣椒一定要炒糊了吃。
 他们喜欢吃薄荷,很多菜里面都会加薄荷叶。
 他们喜欢喝玉米酒,高度酒。
 这里回族人很多,有些街道全是清真美食。
 这里冬暖夏凉,几乎没什么人家装空调。
 
  对了,还有——
 昭通的公园里,很多男女老少会对唱山歌。
 昭通的苹果好吃 得不得了。
 跳广场舞的不仅仅是大妈,还有大叔和小哥哥。
 昭通人把“去哪儿”会说成“克哪儿”。
 昭通人把“可以、要得”,会说成“整得成”。
 
  没有阳光的地方,是没有灵魂的。
 我最喜欢昭通的阳光,温暖柔和。
 有光照进的地方,风都随之而来。
 这里的诗人和上千位作家,显然与这个城市的人口不成正比。
 因此,中国文学界称之为 “昭通作家现象”。
 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也无暇去深究了。
 
  △一丛狗尾草不懂得城市的喧嚣,它只在乎自己的盛情绽放。
 这座小城他乡,留给我的美好,定格在告别那一天。
 夕阳西下,晚风拂面。
 一个农家小院里,四个男人喝着小酒,聊着诗和远方。
 
  △ 友人吉他助兴。
 从昭通开始,我又继续前行,去到很多地方。
 看到了那些不被人所知的小县城,和它们没入时代的骄傲与自豪。
 比如,乐山犍为的嘉阳。
 这里有个芭蕉沟,世界上唯一尚在载客运营的 蒸汽小火车, 还在噔噔噔噔……保留了一代人记忆;
 
  △ 蒸汽小火车。
 比如, 成都北郊的彭州。
 这个成都人的后花园,有个非常好吃的东西—— 军屯锅盔, 令人难忘。
 
  △ 彭州地标 兴龙寺。
 比如,嘉陵江边上的 阆中古城。
 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适合小住。
 光是那著名的张飞牛肉,吃上小半月都不会腻。
 
  △ 阆中古城。
 除此之外,
 还有 绵竹、广汉、德阳、丹棱、新繁、朝天、郫县、大邑……
 等30多座小县城,我都尽量住了一段时日,或长或短。
 因为每座城市,都有很多让人留下的理由。
 也许是山水画一样的风景,太迷人 ;↓
 
  △ 朝天 曾家山红叶。
 也许是温暖多情的人们, 和好吃的一道菜,太香了;↓
 
  △ 九襄 汉源坛子肉。
 又或是行走巷陌,深入来处,看到每个人从这出发时的模样,会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共鸣与触动。
 
  △ 德昌地标建筑-钟鼓楼
 故乡是个带着愁绪的话题。
 在小城的定义里,它就是人心深处,那个最温暖的港湾。
 有空就回来看看吧。
 那个属于你的,永远地 港湾。
 
  △ 丹棱 街边棋局。
 同时别忘了,它们也在老去……
 ——
 失落的县城,
 怕的是无人问津。
 县城的代名词,伴随着老旧、空荡、寂寥。
 人们真的就像反季节的候鸟,春去冬回。
 四川北部,有这样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普安。
 走进县城,你会发现,这里还留着中国80年代老县城的模样。
 
  △普安城内具有千多年历史的建州古城。
 为了接驳更便捷的高速与高铁干线,剑阁县政府于2003年9月,从普安搬迁到了临近的下寺镇。
 从此,普安似乎注定了走向衰落和遗忘的命运。
 
  但是,能搬走的只是政府行政机构,普安的历史和文化是搬不走的,人们对普安的情怀与归属感是搬不走的。
 所以,16年来,普安城镇人口依然多过县城下寺镇,普安也仍然是剑阁县的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中心和交通枢纽。
 从县城搬走的2003年至今,这十六年恰恰是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时期。
 每个县城通过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基本都已焕然一新。
 这也使得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其特有的气质和灵魂。
 普安,反而在历史的浪潮里,被动留下来了。
 
  来到普安,能给人一种穿越时光,行走在历史中的感觉。
 这种历史,不是国内那种千篇一律的古镇风情,而是典型中国80-90年代的小县城,车水马龙、市井人文的历史。
 这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
 
  如果将普安定位成“中国老县城记忆”。
 那么在这里,足以打造成一个中国的老县城博物馆。
 哪怕是在老城商业中心,几十年前的老建筑。
 几分沧桑、几分斑驳。
 这或许就是,是很多人记忆中的童年,
 也是很多人,戒不掉的乡愁,和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当我一个外地人闯进普安,把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
 意外地感觉到,他们倾注的热情和欢喜。
 同时,弥漫在县城里的失落感,
 又是种说不出,也抹不掉的哀伤。
 
  △一包烟、一杯茶,茶客们每天在此讲述着小城的故事。隐踌躇满志,任时光流淌,听风花雪月,讲百姓故事,品悠闲人生,这就是茶客的人生.....
 他们渴望被关注,被倾听。
 他们会拉着我说上这里的千年历史。
 
  △城楼上孤独的茶客,一茶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这里的街巷人情,与这里的好味道。
 就像这锅浓烈过,滚烫过,依旧韵味十足的麻辣串。
 
  他们会告诉你,在他乡的普安人,一旦回到家乡。
 第二天一大早,就可能上街去吃几串麻辣串。
 吃麻辣串,似乎就跟街边买杯奶茶差不多,
 便捷而随性,却是归乡人的乡味归属。
 
  ——
 小城的人情与浪漫,
 在艺术家的院子,
 也是农家一碗柴火饭。
 这个时代,有人在拼命地往大城市跑,却也有人在拼命地从大城市逃离。
 油画家乡间罗布老师的家,在四川·德阳·广汉的一个小乡村。
 这里远离城市,甚至远离乡镇。
 这里没有喧嚣,没有商业。
 这里只有一个古老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住着一家三口,还有两只猫和三条狗,以及一个有趣的灵魂。
 罗布老师,是这个院子的主人,也是一个选择了逃离北上广的艺术家。
 
  十多年的北漂对于他来说,是段寻梦的飞鸟之旅,却始终没有真正地落脚地。
 他说回到老家,才像是一棵植物,扎到了土壤里,是种踏实感。
 绘画也好,做艺术也罢,需要灵魂的栖息和支撑。
 而老家,才是承载灵魂的土壤。
 当我们带着新视角,走进这样的小城,这样的乡村,
 彷佛看到了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广元。
 在新旧之间,回望这些年来走过的每座小城。
 突破传统的守旧,它们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好久。
 拨开被遗忘的失落,它们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平凡的烟火气在傍晚的炊烟里,在一碗农家的柴火饭里。
 即便作为异乡人,也依旧被热情包围 ,走到哪吃到哪。
 
  怀念农家大哥的腊肉和白菜,感恩威宁夫妇赠予的几十斤火腿,记得老城里的麻辣烫……算是吃过百家饭了吧。 大城市里的光芒,难以照进小城的橱窗。
 可我偏爱小城的缓慢、静谧、欢笑。
 也爱它的坚守、老旧与固执。
 这是我出发的意义。
 也希望这样的出发,可以让更多人,
 偶尔停下脚步,回头听一听小城的故事。
 
  2022年已过半。
 你呢?
 你有多久没回故乡了?
 你还记得故乡的夏天吗?
 有哪一种场景 or 哪一种味道 or 哪一个人,
 让你瞬间想起故乡的夏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