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2-08-31 07:21 |
玉龙雪山下有一家书吧,只卖一本书。 今年夏天,在挤爆了的云南。 我们去到了这家书吧所在的偏僻村落。 雪山下一个小众秘境。
 创始人古叔将书吧开了七八年,一直免费给村里孩子看书。 “三百多户人家,几乎每家孩子都来这里看书。” 比起人潮汹涌的丽江其他古城。 这里仿佛世外桃源。
 村子叫做玉湖村, 是纳西族先民最早定居的千年古村。 用纳西语说是“巫鲁肯”,意为“雪山脚下的村子”。
 因为有与世隔绝的美, 和保存最好的纳西族建筑群, 这里又被称为“雪山第一村”。
 △书吧的孩子们,喜欢这里 我们开车进入村子,一路颠簸在石头路上。 村子里的房屋墙体全部是棱角分明的冰川石, 屋顶是方形挂瓦或者条形挂瓦。
 从丽江来这里的公交车,至今只有一班。 17路。 几年前是160分钟,现在是80分钟一趟。 纳西本地居民牵着马匹在村子里来来回回, 石头路上要小心不要踩到马粪。 送我们过来的司机大哥略有抱怨, 说进村就马粪飘香,一路石头颠簸。
 △村里随处可见马匹 古叔和很多在他书店当义工的朋友却觉得不然, 这里有雪山下最美的龙女湖——
 △宛若仙境的龙女湖 这里有纳西族最原生态的生活图景——
 △古叔的书吧,背后就是雪山。 在全国最炎热的时候, 这个夏天,玉湖村的平均温度依旧20来度。 住在这里。 骑马、喝茶,写书, 看云卷云舒。 01 玉龙雪山第一村 在村子里,可以看到近距离的雪山。 是当我们颠簸了半个小时,如获至宝的收获。 妙的是—— 20公里那边,是人潮汹涌的夏日古城; 20公里这边,是被很多人称为原生态雪山秘境的安静村落。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如今人满为患的丽江,其实最开始是因为离其20公里的这里,打开的窗口。 1922年,美国的探险家洛克,从泰缅进入中国。 当时,洛克就是被 玉湖村 吸引,在这里一待就是27年。 玉湖村,作为纳西木氏土司的发源地之一, 让国家地理的记者洛克,深深迷恋。
 三分之二的时间,洛克都在村内外采风, 他潜心于这里的历史和人文, 穿林海过雪山、探访土著文化、 采集动植物标本… 有人说他是倾家荡产爱这里的“纳西学之父”,也名副其实。 庆幸的是,即便一个世纪过去。 玉湖村的建筑风格依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村子的道路狭长, 前面走上一人一马,后面想赶路的人都没了办法。 冰川石头砌成的房子中间, 洛克的故居 也暗藏在里面。
 小院子内外,这里和普通的纳西民族没有太大的差别。 海拔2700米,阳光打在洛克故居的石头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一个老人看着这个院子,有人来,便引进去参观。 外面是一片野蛮生长的水池,院子中间有长着一棵大树。 院子内外的地面,都印着纳西族特有的图案。 来之前,我们常常好奇这位来自美国的探险家因为何种力量长居于此。 真正走在玉湖村的石头路上后, 看着平静的龙女湖和连绵的雪山,似乎也有了答案。
 暑期,云南被挤爆。 安静的玉湖村,到了临近中午时分也开始有了些游客。 有了游客,本地人会用马匹招徕生意。
 马,是石头路上最好的交通工具。 从村子里骑马十来分钟,就可以走到一个仙境般的地方——龙女湖。 这里是桃花源中的桃花源。 雪山脚下,广袤而无尽的草原,和明镜一般的湖面。
 野牛休憩,马儿奔跑。 唯一的树,在湖边,看起来孤独,却充满诗意。 有人骑马踏湖而过,水花散开,有一种让人感动的美好。
 我们也骑了马。 一个老纳西人的马,健壮帅气,四肢修长。 老人说他叫做左锐,五岁。 当老人哼着轻快的歌,马儿甩甩头,就能载着我们在雪山下,慢慢跑。 就像跳着轻柔的舞蹈。 和这个老人一样的本地人,有很多。
 这些年,慢慢开始多起来的游客, 让玉湖村一部分人开始以马匹为生。 石头村石头路,得得的马蹄。 成为雪山脚下,一幕独特的风景。 02 只卖一本书的“图书馆” 古叔,是见证着这个村落慢慢成长的。 从老家广东河源来到云南丽江, 古叔本是在古城做生意时,把玉湖村这个院子当成仓库, 却没想到爱上了这里。 于是,将院子改成书吧,十来年的日子这样过了下来。
 因为免费,开放。 村子里的人们惯常叫做这个书吧为“图书馆”。 古叔不赞同也不反对,笑着说,都一样都一样。
 门口有个牌匾,写着“去你的书吧”,意思为大家都可以去的书吧。 的确如此。 从2014年开始,这家位于玉湖村村尾的书吧, 就对村民和孩子们敞开了大门 。


 在书店门口,可以看到纳西传统建筑背后的雪山。 天气好的时候,孩子们在书吧门口看书画画,打闹, 后面的雪山在日头下直入云霄。
 书吧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清茶一壶醉日月,破书几卷知春秋。” 古叔说书吧里现在有一万多册书,大部分都是自己的珍藏。 适合孩子读的在一楼,更深沉一些的,则被放置在了二楼。
 村子里的孩子们最开始有点局促,后来发现真的可以随意看书。 一传十,十传百。 来写作业,来写完作业后看书,侍弄完马匹之后看书,忙完家务事之后来看书。 无论教育观和世界观如何,书中总是清净的。
 △放学时,孩子们都会来这里 书吧古朴而安静,木头做的桌子,有些是改装而成的书架。 孩子们爱看的书籍整整齐齐摆放在里面。 另一面的墙,则是孩子们的画作,一开始只是一张,后来孩子都贴上来,也成为一道风景线。

 这些年,村子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不熟悉这里的。 “我觉得自己并不能改变些什么。” 古叔说起初衷。 “但书吧这些年,确实看到给这里的孩子带来了那么一点点变化,至少爱看书了,至少有地方可去了。” 古叔讲了一个故事。 七八年前,他劝一个村子里的一个娃去上学读书。 苦口婆心的,见一次说一次。 可是孩子从来不听,觉得自己牵马每天挣钱比上学读书值当得多。 一厢情愿得久了,古叔也没有办法力挽狂澜。 “我还记得他穿着军绿色的衣服,很倔强。” 后来某一天。 古叔却在书吧里看到了他, 看到这个军绿色的背影趴在书桌上抄《悟空传》。 一笔一画的,很认真。 古叔突然就觉得释怀—— “有这样一个愿意抄书的瞬间,就是书吧存在的价值吧。” 说者无意,听者却很感动。 玉湖村固然美, 但雪山下的孩子们理应接触到更多元的世界,更广袤的生活。

 △能改变那么一点点,就是书吧的意义 后来,书吧也开始做分享会,做小课堂。 再后来,书吧开始有了义工。 大学生们暑假赶过来,给孩子们上画画课,手工课,或者带孩子们读书。 也有大学生毕业后,索性留了下来。

 大学生 然若 就是,因为喜欢,也是因为适合。 他现在称古叔,叫师傅。 古叔也彻底把自己安定在了玉湖村。 他写了一本书, 就是书吧里唯一在卖的一本书—— 《草稿》 (现在是唯二,古叔今年又出了一本诗歌集)。
 △《草稿》。 讲的就是他在丽江,他在玉湖村的生活。 穿过书吧,后方是一个小庭院。 沟渠之间相联通,院子里有猫有狗,有茶有生活。
 院子里亦有一副对联—— “穷讲究十载煮半壶粗茶端起放下不我欺也,瞎琢磨整宿打两行草稿冷暖炎凉去你的吧。” 然若说,这副对联是古叔亲手执笔。 上联是理想,下联是现实。 我们往往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徘徊, 有的人止步不前,穷困潦倒; 有的人能够路途坦荡,一马平川。
 这个只卖一本书(两本书)的书店, 就这样继续静静地开在雪山下。 我问古叔向往的生活场景是什么样的。 他说就是现在这样。 如果租金还能承受,如果没有太大变化, 他希望在玉湖村一直把书吧开下去。 村子里的村民偶尔送来一些土豆, 非常好吃的土豆。 用来表达自己对于自己孩子来这里看书的馈赠。 哦,这里管土豆叫做洋芋,可以做出非常好吃的炕洋芋饼。 那天中午,我们在书吧旁边的饭馆吃饭。 就吃到了我们在云南遇到的最好吃的鸡豆凉粉和炕洋芋饼。
 还有树花炒蛋和纳西烤肉。
 玉湖村日子清淡, 但食物依旧热气腾腾活色生香。
 现如今,昆大丽人们走腻了。 随着更多的人开始知道这里。 玉湖村也开始有了网红咖啡馆和客栈。

 古叔说称不上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换一个角度。 村子的发展和孩子们的生活来说,也的确需要更多新鲜事物的介入。 就像十多年前,他在这里的安居一样。 2005年,古叔第一次来这个村子的时候。 这个雪山脚下的村子到了晚上就乌七八黑,连个电灯都少见。 现在,2022年的夏天, 纳西大妈们已经习惯了牵着马匹站在村口, 等待着游客的到来。
 不过,这个夏天快结束了。 玉湖村, 又将恢复到往日的宁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