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老宅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老宅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假正经也 2022-11-11 11:10

□ 张绥娟


  发小来电,问我:想把老宅的房子装修一下,你看有必要不?接着又说:想每个月回去住几天,这样的话,趁自己能有体力奔波,还可以体验小时候的生活。“大概是老了,越来越想念过去。”她说。


  我有点惊讶,她是向来不想到“老”这个字的,她的生命总是向前,向外。青年时离开老宅去市区工作生活,基本不回老宅,不久把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带走了。退休开始学会计,女儿创业,她为女儿处理财务。外孙出生,常常去香港、泰国或者美国去“带孩子”。但是,不见她有外婆的样子。


  是三年疫情的困境,还是小外孙上幼儿园——长大——催她意识到自己的年龄?她只是说,同学聚会多了,看到人家都把老家的房子整饬好了。


  她一定知道,“小时候”已经一去不复返,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磨蚀,老宅能留下的,就是发小家那生生不息的竹林,还有我祖父母曾经居住过的两间旧屋——因为卖给了一位外来的妇人,祖父的旧居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老宅,也因为这唯一的住户的活动而有一点点生机。发小家的三间房已经重建,没有了芦笆墙的村居味道,童年的织机声、姐弟或叔侄们的嬉闹声、长辈们的闲聊或者骂架声,都随岁月遁迹,无影无踪。


  “下次回去,你带我到处转转,还有阿拉外婆家老宅那里。”发小还说。


  这位发小比我大4岁,比我长两辈。当年她母亲嫁过来后把娘家宅上的我母亲介绍给了我父亲,所以,发小的外婆家和我的外婆家也是同宗同族的。巧的是,外婆家的老宅也因为有一家外来住户,和仅有的我的外祖父母的旧屋,以及一大片竹林,还依稀留些旧影。


  她从小不去外婆家,因为早就没了外婆,她舅舅在海峡那边,曾经的那几间高门大屋,她还不如我更熟悉一些。后来不知哪一年哪一天,屋子不见了,渐渐地,连地基也淹没在小菜地间。


  她要去看什么呢?


  作家刘亮程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确实,无论如何,人一出生就向“远方”出发,家园是时间和岁月冲蚀而去的,它甚至不能靠维护“家”的原貌而保持原貌。


  几天后,我回母亲家,说起发小的打算。母亲是发小回乡时总要探访的人,她们非常谈得来。可是,一听我的话,母亲立即说“修它做啥”。母亲无法理解,从小仿佛只是寄居在老宅的这位小长辈,怎么可能回到现在的老宅居住——破败荒芜,汽车都开不进去。


  我没有和母亲分辩,但是,我从心底里坚定地支持发小的想法,尽管可能只是想法而已。


  我告诉发小:我自己也想维修我婆婆家的屋子——屋前的小河种上荷花,河边种回芦苇,鱼苗不必数,千年的鱼籽、万年的草根,只要种回芦苇,鱼儿也就慢慢长出来了;屋前种上月季,屋后种上迷迭香、薰衣草、九层塔,还有萝卜和豆子……我们的童年没有那些植物,我想弥补上。


  不,其实是让老宅的泥土里,生长出新的生机。


  前几日跟风追剧,观赏《请君》,被阔别3000年的男女主吸引。他们拥有一颗“元丹”,得之则拥有无穷“元能”,可以抵御恶魔,救苍生于水火,也可长命无绝衰。看着看着,无比羡慕起他们的元丹。他们只有一颗“元丹”,彼此推让给最爱的对方,哪怕经历3000年以及更久更远的找寻。


  他们只有一颗“元丹”!


  发小的一通电话,让我忽然有一个想象:作为普通人类的我们,其实也有一种“元丹”,每人都自带在身——那就是生命之始的记忆,刻在基因里的习惯,那是故土家园,是老宅旧屋赠予我们的。


  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每一个假期,每一个休息的日子,我都会独自驱车,回到生养我的家乡。有人怜惜说:何必这么跑!我总是应付一句:有老人在。其实,我更多地是想看看小时候看惯了的绿色,呼吸一下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


  我忽然感觉到:发小找寻的“小时候”,就是那样的颜色与气息。老屋不见了,只要老屋边的竹林还在,发小和我就能还原出小时候挖竹笋、捡笋壳和爬竹竿、捅马蜂窝的记忆,以及曾经的所有。


  这就是我们的“元丹”,在我们生命辗转疲惫时,给予无尽的“元能”。

假正经也 2022-11-11 12:14
不小心重复发帖了,请版主删除。

jjybzxw 2022-11-12 10:16
怀念老屋

寒门低小燕栖梁,风雨频侵志未伤。
旧壁赊光曾读赋,烝薪换酒好凌霜。
趋庭每痛双亲渺,伏案空思一月凉。
故土虽如莲藕断,几分牵挂绕心房。


查看完整版本: [-- 老宅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