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23-01-08 11:41 |
北宋王安石罢相后,隐居金陵半山园,人生历程由激越转入舒缓,他的世界也从朝堂变为大自然。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景物诗,《岁晚》即是其中之一:“月映林塘澹,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携幼寻新菂,扶衰上野航。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罢相后,王安石难免孤寂,但看不出感伤和寂寞,以审美对抗生活的粗疏,衬托出淡泊旷达的心境。岁晚惜流光,是全篇的诗眼。这一感慨,既不同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也不同于“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乐观,而是对晚年有一种清醒的认识,表现为对生命的理性把握。
步入暮境,流光暗逝,每个人都会产生珍惜之感。梭罗在《到内心去探险》一文中说:“在我的读者中,如今还没一个人过完全部人生。我们经历的只是人类几个月的春天。”“过完全部人生”必须体现在:潜能尽可能充分地发挥,生命能量近于彻底地释放。
说到生命能量的释放,上世纪70年代末期,新加坡就成立了第一家老人活动中心,取名“乐龄中心”,此后,这个充满阳光的名字在新加坡开枝散叶,衍生出“乐龄村”“乐龄大学”“乐龄周”……一个“乐”字彰显出“耳顺六十”“古稀七十”追求幸福的潇洒和不屈服于老化的坚毅。既然“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韩愈《入关咏马》),舍不得余年的虚掷,那就力求从起步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且竭尽全力,做到最后。
在我看来,珍惜晚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未必是最高寿者,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美国电影《愿望清单》的主角是两位身患癌症的病人:富翁爱德华和汽车修理工黑人卡特。两人虽然在金钱、地位等方面差距巨大,面对死亡时,他们都是脆弱的、恐惧的。机缘巧合,他俩相识并结为好友,决定列出“愿望清单”,在余下的日子里——仅有的一年半载,一起去做最想做的事。诸如一起飙车、高空跳伞、去埃及看金字塔……并逐一实现。
由此想到,健康的老年人是否也应该在清醒时就做一个规划:假如时日无多,要做好哪些事情,才能不留遗憾?诚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在傍晚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所带的东西,究竟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
岁晚惜流光,亟需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拒绝种种无聊的社交。某些聚会,且不说志同道合,即便是值得称道者,也寥寥无几。尤其对于有个性的人来说,为了迎合众人,不得不扭曲自己,以达到与他人的投契,无异于在浪费生命。睿智的交谈不在于人多人少,与合群与否无涉。岁至黄昏,该把生命最后的时光留给自己,对自己的一生来一番审视、清理。要的是像王安石那样在审美中、在乐境中珍惜晚年。(沈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