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5-30 12:38 |
烧制了20多年越窑青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越窑青瓷传承人孙迈华,一直有个心愿——承袭古法,用柴窑烧青瓷 “不是说电窑、气窑不好,它们好,好在够精准,制瓷人能控制每个环节,但也少了一些意外之喜、自然之趣。”在慈溪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内,孙迈华站在堆积如山的松木和上千款青瓷素坯中间,言语间充满了期待。 眼前的这些素坯造型各异,雕塑精美,百态千姿,既有碗、盏、茶托等实用器具,也有三足蟾蜍、羊等动物造型的观赏件,其中,有的已经过素烧,在900度的温度下,蒸发了坯体中的水分。 有的正在匠人手中,吹釉、浸釉、荡釉……越窑青瓷胎壁较薄,釉层既薄且匀,釉质腴润光亮,这与上釉技巧密不可分。 龙窑烧制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山中石、溪中水,林中木、窑中火,其中最难控制的便是窑火的火候。 烧制时,窑内温度高达1300度,为了防止烟火侵袭,施釉后晾干的素坯被装入匣钵内,叠放后,窑内空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龙窑要从龙头慢慢烧,这个三十几米的窑,需要烧窑师傅连续作业三十多个小时,光头部就要烧十来个钟头,而火候的大小就靠观察“火照”。 被钻上圆孔的碎片,来自于不合格的素坯,虽然失去了成为艺术品的可能,但它们也将一起进窑,历经高温,产生不同状态的釉面,方便烧窑师傅随时观察,以此推测匣钵内的发釉情况。 青瓷烧制成功与否,与入窑后的摆放位置,烧成温度的高低、窑内火焰的化学变量等都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制瓷成本很高,匠人把最重视的瓷器放在中间几室,因为中间的温度最稳定,龙头、龙尾能出成品是最好,但多数是全室废弃。”孙迈华说道,上林湖边数量巨大的瓷片,便是先人无数次开窑时,悲与喜的最好见证。 他则表示,愿意见证所有,“既然尝试了柴烧龙窑,,那么半黄半青我也想珍藏,因为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很有挑战性,也很有自然意趣。” 在孙迈华看来,青瓷是历史坐标轴上的重要标点,强盛的国力,繁荣的文化和自由的宗教信仰,共同支撑起匠人们在吴越大地,用上千度的高温烧制出惊世之作。 今天起,十五间窑室将被慢慢填满,龙窑欲醒,共期与千峰翠色的下一次相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