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24-06-20 10:16 |
2024年中国载人航天一共规划了四次发射任务,现已完成了天舟七号与神舟十八号两次,后续还有两次任务有待完成,分别是天舟八号和神舟十九号。 与此同时,6月1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结束,分别为8位驾驶员和2位来自港澳地区的载荷专家,后续第四批次航天员将前往科研训练中心,接受最全面、系统的训练。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还宣布:中国航天员选拔体系越加完善成熟,随着日后载人航天的深度国际合作,还将会有国外航天员参与到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当中,并且极有可能是女性! 消息一出,引发国内外媒体一片热议,中国不仅兑现了此前从港澳地区选拔宇航员的承诺,还验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化的决心,那么这个首位造访天宫的外国航天员又究竟会是谁呢?
中国载人航天历程
1961年苏联成功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率先吹响太空竞争的号角。2个月后,我国举办星际航行座谈会,就未来中国载人航天项目进行了深刻探讨。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历经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内部动荡时期,因此航天工程只能被迫搁浅。 八十年代,中国制定863计划,航天技术发展赫然在列,成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当时受限于国家发展滞后,政府仍有不少反对派认为应该务实一些,将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与粮食民生上,直到1992年中央政治局召开集体会议,最终拍案定板——一定要搞,钱不够,哪怕动用国库金子也要干! 国家为何要大力发展载人航天?从科技而言,载人航天作为尖端技术,最能体现国家在计算机系统、通信、遥感、测试技术等多领域的发展成就,同时也能为各科学领域制定新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整个科技的发展。就国际局势而论,航天领域的成就能提升民族自豪感,展现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总而言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需要通过发展航天科技来证明自己。航天是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工程,需要举国之力共同发展,钱学森也曾说过:航天不能靠我一个人,而是一大堆人。 在之后30年的时间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辐射带动了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多领域的快速发展,也为中国培养打造出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航天带给中国的红利,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2003年神州五号的发射成功,让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往返技术、空间出舱技术以及对接技术的国家。之后的神十完成了首次应用性飞行、十一完成33天太空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一直在奋勇前行,硕果累累。 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始长期投入运行,中国载人空间站从2010年立项,历经12年建设,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并且天宫空间站还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空间站。 中国航天科技大胆创新,跨越单舱设计,直接提出三舱方案,打造出一座百吨级别、活动空间超过100平方米的超级空间站,展现了中国强大的国力和科技水平。 天宫空间站投入使用后,中国载人航天发射频次基本是每年两次,合计将6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而目前中国航天员一共有三批次在役,首批14名中在役9人、第二批次在役7人,第三批次18人,而刚刚确定的第四批次则是10人。 首批次与第二批的航天员均已进行过飞行任务,第三批次的18位航天员超过半数都完成过飞行。航天讲究与时俱进,航天员选拔标准同样如此,中国前两批共计21名航天员都是航天驾驶员,直到第三批次才新增了飞行工程师与载荷专家两种职位,比如中国第一位荷载专家桂海潮、第一位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而第四批次又增加了航天驾驶员这一细分职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第四批次航天员首次出现了来自港澳地区的两位荷载专家以及一位外国航天员!
中国航天国际化
其实天宫空间站的外国宇航员来访问题,也一直是外界普遍较为关注的话题,我国在去年也曾多次给予过公开回应。最早是4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的例行记者会,面对记者采访时就表示: 发展航天技术是全人类共同事业,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国际合作交流更是未来航天发展的唯一趋势。中国已经与法德意俄等多国的航天机构展开合作,中国空间站也会面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未来中国会热烈欢迎国外航天员来访,一同探索宇宙奥秘。 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也表示,中国现已具备完整空间站和往返运输系统,以及成熟的航天员选拔训练体系,目前中国已经积极开展国外宇航员合作筹备。 10月25日的神舟十七号新闻发布会上,林西强正式向全球航天机构发出邀请,欢迎世界各国与中国展开合作,参与到中国空间站项目中。林西强称: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与国外航天员一同探索浩瀚宇宙! 如今看来,我国的热情相邀总算得到了落实回应,只是这首位造访中国空间站的外国宇航员,又会是谁呢?会是美日航天员吗? 首先排除美国,因为2011年美国国会提出通过的《沃尔夫条款》,从各方面都勒令禁止了中美两国的任何合作项目,当年中国提出加入国际空间站,就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如今中国精耕细作数十载,总算取得了瞩目成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帮助美国呢? 其次是日本,也是几率渺茫,中日之间的新仇旧恨任凭时间冲刷也难以消除,再加上两国地缘政治小冲突不断,我国绝无可能与日本展开深度航天合作。 参选中国空间站的外国宇航员,至少要符合以下两个标准:一是掌握汉语,毕竟天宫空间站的操作都是中文显示,并且也要与本土宇航员协同工作,所以汉语是必须条件。二是具备充足航天经验,可以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在种种条件筛选之下,欧空局的意大利宇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最符合我国标准,作为一名女性,她工作经验充足,早在2009年便加入欧空局,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意大利女性宇航员,同时还熟悉掌握意大利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中文等多国语言,在欧空局中兼任中国联络组的职责,负责与中国航空局保持对接联系。 2017年,克里斯托弗雷蒂和德国航天员马蒂亚斯·毛勒一同参加了我国黄海海上生存演习,联合我国资深航天员杨利伟、陈冬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克里斯托弗雷蒂为自己取了“莎莎”中文名,2022年9月克里斯托弗雷蒂以指挥官的身份登上国际空间站,并于10月份在推特上公布了拍摄的太空作品,引用《兰亭集序》词句配文,获得了我国外交部的点赞。 今年2月6日,克里斯托弗雷蒂在社交媒体宣称,我人生中许多梦想都已实现,现在还有一个大梦想。 至于这个大梦想是什么,克里斯托弗雷蒂并未揭露,或许这一切只有等到中国空间站确定最终名单,才会水落石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