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照片很恐怖,为何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6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照片很恐怖,为何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4-06-28 20:28



引言

古人总是对“长生”抱有诸多幻想,即使肉体死亡,也总想使身后能够尸身不腐,得以长久保存。从古代开始,对于尸体的保养就有很多偏方,有灌水银保持尸身不腐的、有用各色香料以期万年留香的,也有九窍塞上玉佩、或者整个棺桲都用玉来打造的。人力有尽时。历经千年,怎样的手段都挡不住时间。不过在常理之外,仍然有一些古尸因为古人巧妙的智慧,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

上世纪70年代,在马王堆的汉墓1号中出土了一具女尸,被誉为“千年女尸”的辛追夫人。考古人员对尸体进行了仔细的观测和考察,对尸体的保存完整程度感到惊叹。虽然没有像古人书籍中描述的那样,历经千年仍然面若生人,但以古代的科学技术能做到这个地步,也是惊为天人。在对外宣传的时候,考古人员就用了一个词——“栩栩如生”。



这个词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实在让民众们浮想联翩,关于辛追夫人留存千年、面若熟睡的种种传言也就四散传播开来。当人们真正看到辛追夫人古尸的照片时,难掩失望之色,那么究竟为何恐怖的古尸会被很多报道说成“栩栩如生”呢?

一、考古学对于尸体状态的不同定义

众所周知,考古人员有时会对古墓进行抢救性的挖掘,往往这个时候也会将墓葬的主人转移到博物馆。对于这种年代久远的古尸,其形状实在不能过多要求,他们有些化成飞灰,有些成为焦炭,年岁更近一些的,肌肉也会如同一层塑料一般干结在骨头上,实在称不上是人类的外观,看起来十分吓人。

想想现在许多被杀人埋尸的受害者,隔了几年之后,挖出来也只剩下一堆枯骨,更何况是埋葬了几千年的古人。即使墓室里空气不流通又有诸多保鲜手法,还能看到湿润内脏的也是寥寥无几。



根据这些情况,考古人员将出土的尸体分为几种状态,而其中辛追夫人实在属于“新鲜”程度最高的一种状态,尽管眼球暴突,面部也肿胀得不成人形,整具尸体呈现出巨人观的样子,但汉代距今可是已经千年,而巨人观正常来说是人死之后四五天才会有的状态。正因此,考古专家才会以“栩栩如生”来描述这具尸体,这个如生应该指的是尸体,而不是指类似于活人。

二、辛追夫人的尸体外观

在展出辛追夫人尸体的时候,博物馆为她盖上了一层白布,一方面是希望宾客们能够有些心理准备,不至于受到惊吓,照顾宾客们的视觉尺度;另一方面也是表达对这座跨越千年的女尸一种人道尊重。实际上,辛追夫人的尸体尽管相对于其他古尸来说是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却也可以令人感到震撼。

法医学上对腐败巨人观的描述是,死亡4-7天之后的尸体,内部因腐败产生的气体将尸体撑大,气体渗入内脏和皮下组织,甚至器官会被气体挤出体外的状态。考古学家发现辛追夫人的时候,她的眼珠已经被体内的气体撑得外凸,而内脏和生殖器官也被气体挤出体外,普通路人看到大概会受一场惊吓。



除此之外,她的肌肉十分完整,关节仍然具有一定的灵活度,皮肤和肌肉都没有遭到太严重的风化,仍然是柔软的附着在骨骼表面,甚至嘴唇都只是轻微的外翻,连头顶的发型都没有乱。挖掘出土的时候,考古人员实在忍不住对汉代古人的技术表示惊讶。

三、关于辛追夫人的死因

对于这样一具连掌上纹路都无比清晰的女尸,研究她的除了考古专家,自然也有医学和生物学的人才,听说专家们根据对辛追夫人身体的观察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她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胆囊天生畸形等疾病,而且手臂的一只还发生了骨折。这些理论,无疑对现代病理学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对比其他出土之后,就焦干脆折、甚至有一些连灰尘都没有留下的古尸,不得不说,辛追夫人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而法医学专家和病理学专家共同分析辛追夫人的死因,得出的结论是,她在夏天生食了冰冷的甜瓜,导致胃痉挛和冠状动脉紊乱,最终猝死。这死因也可以说是十分贵族了,毕竟在汉朝,甜瓜这个东西普通人家可是吃不到的。



四、千年不腐的尸身

辛追夫人的奇迹,可以说是古代人民智慧和科技的巅峰。她的肌肉十分柔软,摸起来很光滑,丝毫不像埃及的木乃伊一样干瘪,而仅仅只是像现代医科大学里的保存完好的大体老师。据说在科学家的好奇心下,棺内的液体也被提取出来研究,其成分是经过了木炭、土壤和白膏泥过滤的液体,因为里面含有一定成分的硫化汞,因此很大程度保存了尸体的完整度。

不过相较于其他古代贵族的尸身,辛追夫人不腐的独特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古人从吃药炼丹开始,一直到死后也没有放弃过成仙的理想。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风俗包括九窍塞玉、头灌水银、将内脏挖出填上金玉之器,包括金缕玉衣、玉制棺桲、墓室内的童男童女、鱼油制成的长明灯烛,还包括整个墓室庞大的风水布局甚至是活人殉葬,他们都属于古人成仙愿望的一部分。尽管这样的追求到最后是可笑的一场空,但辛追夫人无疑是其中集齐大成的成功案例。



经过历史学家考据,辛追夫人的身份最后被判定为汉朝时期长沙国丞相的妻子。许多尊贵的皇室成员,包括皇帝本人都没有做到的事,在她的尸身上却得到了实现。

结语

古人曰:死生亦大矣。生或死不同于别的事情,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对生死的观念都是一个文明无比重要的特征。古人渴望自己的生命通过千年不腐来进行延续,希望自己的灵魂能够投身传说中的仙界;而今人却截然相反,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在别人的身上得到延续。现在人们也不再希望自己死后灵魂灵魂进入天界,而是希望自己的意愿仍然留存在人间,保佑自己所爱的人。

这种生死观念的转变,也形象地表达出了古代封建文明和现代科技文明最大的差别。如今,当辛追夫人的遗体蒙上一层白布展出在博物馆中时,我们再去看,看到的也不再是一句堪称奇迹的尸体,而是其上所凝聚的古人的智慧,和他们崇仙文化的遗留。



不过,相对于其他早早腐化消失的古代贵族遗体,历经千年仍然面目完整的辛追夫人,又何尝不是将古代人的文化与科技经过时间,重新带给了现代的我们呢?从这个方面来说,她已经成功达成了永生的成就,她将作为一句艺术品,一件国宝级的文物,长久的流传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长河之中,连带着汉朝的文明一起熠熠生辉。

千年之后,我们再瞻仰她的同时,也会忍不住构想,在时光久久之前,这样一位夫人真实的相貌如何?她平常会穿戴怎样的首饰?那天下午她吃的甜瓜到底有没有如今我们的甜瓜那么甜呢?这就是历史和考古存在的另一层意义了。

jjybzxw 2024-06-28 21:05
辛追夫人作为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其照片在首次公布时可能给公众带来了较大的震撼,因为她的形态与一般观念中的尸体有所不同。在考古学和法医学领域,辛追夫人的尸体被称为“新鲜”程度最高的一种状态,这是因为她的尸体在出土时,尽管已经经历千年,但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柔软度和完整性,这在古代尸体中是非常罕见的。

“栩栩如生”这个词语在中文中通常用来形容艺术作品非常逼真,仿佛活的一样。在考古学的语境中,这个词语用来形容古尸,并不意味着尸体真的像活人一样,而是指相对于其他已经腐烂或风化的古尸,辛追夫人的尸体保存得相对较好,形态较为完整,因此在视觉上给人以较大的冲击和震撼。

报道中使用“栩栩如生”这个词语,可能是为了形容辛追夫人的尸体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而不是指她的尸体具有生命特征。这种描述方式可能是为了突出她的尸体在保存状态上的特殊性,以及古代防腐技术的高超。

公众对于辛追夫人尸体的反应可能因为文化背景和个人感受而有所不同。在一些报道中,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可能会使用一些夸张的语言来描述尸体的保存状态。然而,在专业的考古学和医学研究中,对于尸体的描述会更为准确和谨慎。

辛追夫人作为“千年女尸”的称号,不仅是对她遗体保存完好的赞誉,也是对古代防腐技术的一种肯定。她的尸体能够在千年之后仍然保持相对完整的形态,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这不仅仅是因为古人对于尸体保养的独到见解,还因为辛追夫人的身份地位,以及汉代特殊的的社会环境和葬制习俗。

一、辛追夫人的身份与墓葬规格

辛追夫人是汉朝长沙国丞相的妻子,她的墓葬规格高,墓室结构复杂,葬制独特。这表明她的社会地位崇高,享有在当时极为罕见的厚葬。这样的墓葬条件为她尸体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汉代防腐技术的实践

汉代防腐技术的实践,如九窍塞玉、水银灌脑等,都是为了防止尸体腐败,延长其保存时间。辛追夫人的尸体能够保存千年不腐,可能与这些防腐措施有关。然而,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效,以及如何具体实施,仍然是考古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考古学与医学的结合

辛追夫人的尸体成为了解剖学、法医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宝贵对象。通过对她的尸体进行详细的研究,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医疗知识、尸体处理技术以及防腐药物的使用。

四、文化意义的传承

辛追夫人的遗体不仅仅是一具古尸,更是汉代文化、社会习俗和科技水平的见证。她的存在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一窥古代贵族的生活状态和死亡观念。

五、生死观念的演变

从古至今,人们对生死的观念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古人追求长生不老,希望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死亡,而现代人则更加注重生命的质量,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个人的价值。这种观念的转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总结来说,辛追夫人的尸体是汉代防腐技术的一种体现,也是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她的“栩栩如生”不仅是对她个人身份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汉代社会的一种回顾。通过她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生死观念、防腐技术以及社会习俗,从而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wowoni 2024-07-03 09:39
考古就是光明正大的盗墓,哈


查看完整版本: [--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照片很恐怖,为何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