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07-29 22:02 |
漫天黄沙蔽日的戈壁滩上,却有着一片宽广的绿洲。 它的缔造者名叫何延忠,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这片水池中投资了9年了,并且赔了整个十个亿在里面,但是最后却因为一场洪水改变了一切,并且获得了“沙漠渔夫”的称号。01 沙漠鱼塘
何延忠出生于1962年,来自甘肃的永登县,这里在很早之前就以茫茫的戈壁滩而著称,在距离他家乡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就是人们熟知的阳关,也是这附近最大的城市。 不过虽然生活于戈壁滩之中,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可以让当地吃上鱼肉,毕竟在当时,甘肃地区能够吃上新鲜优质的鱼肉,是十分困难的。
1986年时,24岁的何延忠就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选择了十分娇贵的虹鳟鱼,这种鱼对水的要求十分高,需要长时间的生活在冷水之中,不能超过8℃。 不过巧合的是,在这片漫天的戈壁中,还真有一片适合的地方,那就是当地的药王泉,温度正好就达到了养殖的要求,于是何延忠立刻询问了周边的专家,并且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于是他便挖了2个鱼塘引进药王泉的水进行自己的计划,不过还是出现了很多的困难,那就是药王泉的水质不适合,导致刚刚下塘的虹鳟鱼就直接萎靡不振。 经过调查后何延忠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药王泉经过运输后导致了氧元素的浓度变少,而虹鳟对氧气的要求很高。
于是他便想到了使用水落差供氧机制为鱼群提供足够的氧元素,并且着手开始进行的修建,将鱼塘按照梯田的样子进行改造,能够与空气的接触更加充分,氧元素的浓度更加高。 经过多方面的调整后,这些虹虹鳟也奇迹般的活跃了起来,何延忠的计划也成功了,他成为了当地的养鱼大王,并且带动着家乡永登县成为了全省最大的虹鳟供应商。
之后他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获得了许多的名气以及财富,不过何延忠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之后他又诞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将自己的鱼塘开在沙漠之中。 2001年时,他来到了甘肃的阳关镇,想要扩大自己的生意,并且带动着当地的发展,不过当到了这里之后他就感到了失落,因为这里太荒凉了。 不过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何延忠便决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在这片沙漠中创造出自己的鱼塘,所以他便再次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冲击,但是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02 挫折不断
阳关镇所在的地方是我国第三大沙漠“库姆塔格”的边缘,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沙子山”,足以感受到这里的荒凉。 当地几乎没有任何的设施,镇外只剩下了茫茫的沙漠,黄沙每年也会向着阳光逼近,成为了当地百姓十分痛苦的一件事,但是早已经习惯了。
因为当地的风沙过大,总是会将许多设施直接吹倒,甚至包括简易的屋顶,在建造鱼塘的过程中,经常以为一场沙尘暴就付之东流。 看到这样的情况,无论是投资方还是员工,都认为何延忠的坚持毫无意义,觉得还在这片沙漠中死磕是疯魔的象征,迟早会亏的倾家荡产,所以他们都决定退出这次的项目。
但是何延忠还是打算要坚持的态度去继续做下去,他又重新聘请了其他的团队和专家,来这里进行考察和调研,失去了投资之后就自掏腰包。 这次鱼塘使用的水源与药王泉一样,源头都是甘肃省内的祁连雪山,在之前的项目中就已经进行过测试,对于饲养虹鳟的效果十分不错,但是问题就在于这里是沙漠。
当水引到这里后,就会与周边的黄沙混合在一起,而且很容易就被立马风干,很难做到长时间的储水,更不要说养鱼了。 而且与在永登县的时候不同,可以直接从药王泉引水入塘,祁连雪山距离阳关镇相当的远,周围也没有从那里流过来的泉水或湖泊,所以取水也成为了一个难事。
不过何延忠还真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地方,那就是当地一片名为西土沟的绿洲,在这片沙漠中可谓是极其难得了。 西土沟从很古代开始就是敦煌地区的独立水源,并且经过了上千年也没有消失,而且这里的水源还十分适合养殖虹鳟,于是他便决定在西土沟的上游建设路自己的养鱼基地。
这片渔场有1200亩之大,并且投入了60万条虹鳟鱼苗,准备将自己的身家都投入到这一次的计划上,此时这一片基地就成为了他和员工的希望。 不过在2006年时,一场巨大的沙尘暴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满天的黄沙将这里几近摧毁,连两层高的楼顶都被掀翻,鱼苗和水塘更是一夜之间化为了虚无。
根据最后的统计,仅在这一场沙尘暴中就损失了近8000万元,导致好不容易来到正轨的生意再一次失败。 不过何延忠还是成功安慰了自己的员工,声称这里经过了千百年的风沙也没有将人们打败,他们也不可能就这样被撼动。
但是生意的损失还是十分严重的,本身这里几乎没有多少的收入,这一次有几近被完全摧毁,只能依靠何延忠自己的钱来勉强稳定,总有一天会导致破产。 就在整场计划陷入停滞,何延忠也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一场洪水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03 起死回生
2007年,阳关镇上游出现了巨大的暴雨,导致当地出现了严重的洪水,而这一次的灾难也将何延忠的基地彻底摧毁,投资方也直接撤资,员工也有不少直接辞职。 可以说这次的洪水为何延忠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反而因此将他的思路也发生了改变,他决定要进行抗洪防沙,改变这里的生态。
事实上虽然人们印象中这里充满着沙漠,但是也有着自己的汛期,每到这时祁连雪山就会爆发出洪水,不过着反而提供给了何延忠的思路。 他们可以修建出防汛防沙的设施,将这里的改造成适合养鱼的环境,就可以从根本解决这些问题,不过他的资金却已经拙荆见肘了。
而且公司的员工也十分不满,明明是来这里养鱼的,结果最后却告知了他们要建设出防洪防沙的建筑,着实让他们感到十分的困惑。 不过何延忠告诉他们,没有好的生态就不要说赚钱的事,既然没有适合养鱼的环境,那边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
在他的计划下,当地建设路数道防沙设施,种植了大量的防风林,有效的阻挡了黄沙的伤害, 并且开辟了河道和蓄水湖,来引入适合的水源。 他们还在西土沟的上游建设了分流的设施,被人们称为“沙漠都江堰”,将也原本祁连雪山的河道给分开,汛期时的水可以流入到自己的蓄水池中。
并且还沿着蓄水池建设路沙墙,通过这里的水也可以被净化,不在是混合黄沙的浑浊,而是能够饮用的清澈水源。 不过因为修建这些设施,还是导致了资金的不足,何延忠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屋进行建设,他还亲自参加到工程之中,顶着炎热的太阳在工地巡视,甚至还因此晕倒过。
好在这一次听到要建设防洪防沙的工程后,当地的政府十分重视,便对何延忠进行了许多的补贴,并排除了一些专家来帮助对方进行建设。 2011年,当地又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洪水,何延忠刚建起不久的养鱼基地再次受到了严重的危害,损失了整整1.6亿元。
养鱼基地、科研中心等建筑全部被冲毁,上千万条鱼在这次洪水中被破坏,导致了好不容易刚有起色的生意再一次失败。 不过他建设的“沙漠都江堰”反而出现了起效,将原本的洪水分流90%,保护了当地的百姓免受破坏,挽救了无数的损失,也受到了很多的称赞,他也说自己的付出都值得了。
但是生意的损失却无法全部挽回,花费了这么多年,何延忠投入了几乎所有的资产,达到了近10亿左右,但是最后却仍是一场空,在洪水来临是,只留下他站在堤坝上,看着眼前的一切被摧毁,但是却没有说过一句话。 岁月也改变了他的一切,原本意气风发的中年男人,此时也白发丛生早已不复当初了,所以无数的朋友和家人都在劝他还是放弃为好,但是何延忠依然决定坚持下去。 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的他真的收获了成功。04 不教黄沙漫阳关
何延忠在最后的一次失败后仍然想要坚持自己的计划,他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屋,以及进行贷款来继续自己的建设。 他将防洪防沙的设施继续扩大以及加固,并且对水源的净化也变得更加先进,对于自己所养殖的虹鳟也更加的合适。
而这一次他也获得了成功,养殖基地让他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并且联合这些防洪防沙设施做到了可持续发展,让他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他所建设的“沙漠都江堰”也让当地的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曾经漫天黄沙的荒漠,如今变成了绿洲,还出现了许多的鸟类在这里栖息。
库木塔格沙漠的风沙也从每年向前逼近阳关4到5米,如今却向后倒退6米,这也是何延忠所做出的伟大成就。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曾经的茫茫戈壁时,就会看到飞鸟与绿洲横在沙漠成为了一幅天然的屏障,不禁让人感到奇迹,而这些多靠无数和何延忠一样,坚持在环境改造一线人员作出的努力。
我国在近些年来对甘肃、新疆、宁夏等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环境改造工作,在不少人看来在沙漠中种出绿洲,打下池塘绝对是不可能的,而且也认为意义并不大。 但是每年依然有许多的人去加入到建设当中,它们在这里进行植林固沙,建造了一座有一座的防护墙,让贫瘠的土地改造成可以种地的庄稼地。
比如我们熟知的塞罕坝,从原来一望无际的荒漠,变成了如今的四A级旅游景点,这其中的复出可想而知。
正如何延忠一样,他的头发仿佛在十几年的岁月中被黄沙吹白,但是所留下的“沙漠都江堰”却坚挺在西北大地,成为了守护群众的一座高墙,挥洒着新的幸福与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