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4-11-17 21:01 |
鲶鱼,以贪吃著称,只要是到嘴边的食物,几乎没有它们不吃的。但如果要说鲶鱼也是很耐饿的鱼类,是不是很多人都不相信。 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中,能吃的人,一般都很怕饿。人犹如此,鱼何以堪!
近期,网络上有人发了一段鲶鱼被饿瘦的视频,从中可以看出几条鲶鱼在被停止投喂1年后,竟然饿得几乎变成了“大头蝌蚪”,已经失去“鱼形”,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经过追根溯源,小编发现这件“鲶鱼被饿成大蝌蚪”的事情,实际的发生时间应该是几年前。
据悉,2019年的时候,广西崇左一位男子(黄先生),从河里捕到了几条鲶鱼,打算给生病的家人补补身子。然而,这几条鲶鱼却意外地被遗忘在了水池里,一忘就是一年多,直到2020年10月,男子才偶然发现这些鲶鱼竟然还活着,只不过已经饿得只剩下皮包骨头,大脑袋拖着纤细的身躯,活脱脱像一群“大头蝌蚪”。 视频一出,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了自己的疑惑。谁能想到,这些原本贪婪凶猛的鲶鱼,竟然能在长达一年的饥饿中存活下来?
“兄弟,你这是瘦了啊,好辛苦……”一位四川网友调侃道。 “这算不算虐待鱼类啊?这位男子真是心大。”另一位网友则是同情心泛滥,觉得这几条鱼太可怜了。
当然,更多网友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这些鲶鱼到底经历了什么?它们是怎么在这么长时间的饥饿中存活下来的?” 对此,一位网友戏称:“这些天,都是靠空气里二氧化碳提供的碳生存,铁桶溶解的微量元素续命。”
一位广东网友也现身说法:“之前我们高中宿舍用洗脸盘养过一条,一个学期没喂过正经的(东西),最多一两个星期省点馒头碎给它,那体型真搞得像视频的这样。” 那么,鱼类真的如此耐饿吗?
熟悉科学道理的人都清楚,生命是靠新陈代谢来延续的,而给新陈代谢提供动力的东西是啥?学过高中生物的人应该知道,它是一种叫ATP(腺苷三磷酸)的物质,为细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提供所需的能量。 而动物体内的ATP,主要来源是通过糖类(如葡萄糖)和脂肪的氧化分解来产生的。当ATP不足的时候,蛋白质也可以被分解以提供能量,这是动物生存的一种极端方式。蛋白质的分解会导致肌肉的消耗和器官功能的下降,这就是很多动物都不能挨饿的重要原因。
那么鱼类为啥能饿1年多还饿不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属于冷血动物,可以通过减缓自身的新陈代谢,来降低能量消耗。此外,鲶鱼的消化系统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将有限的食物充分吸收和利用。更重要的是,鲶鱼的肝脏可以储备大量的营养物质,在饥饿的情况下供给身体所需。 喜欢养鱼的人应该很清楚,有时候放在鱼缸里面的锦鲤,可能几个月不投食也没太大的关系,它们仍旧会活得好好的。
反而如果经常喂养,很容易导致水体污染,养的鱼活不了多久。如果喂养的食物过多,还可能把它们撑死。 鱼类普遍具有很强的耐饿能力,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存策略。作为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在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它们可以通过降低体温来减缓新陈代谢来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这种策略使得鱼类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存活更长时间。
同时,一些鱼类具有冬眠和夏伏的习惯。在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时,它们的新陈代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对营养的需求非常低。 在自然环境中,鱼类通过摄食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等获取能量。此外,它们的排泄物也会在水中降解生成有机质,进一步滋生藻类和浮游动物,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食物链,这也是几条“蝌蚪鲶鱼”能活这么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