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04-08 12:31 |
 作者 洞烛 题目不是为了博眼球,因为回目是“时宝钗小慧全大体” 这个“时”是有典故的,语出《孟子·万章下》。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所以,作者是拿宝钗比孔子。 说宝钗是作者亲封的圣人,不为过。
 先秦的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圣人标准。 法家的圣人,就是指权力中枢,或者直接说是君王本人。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所以法家的任务,就是帮圣人把人管住。 墨家说“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强调亲力亲为。所以墨家组织严密,框架齐整,有点像工程师,也有点像黑社会。 儒家的圣人最特别。 比如孟子前面说的这一段,伯夷叔齐、伊尹、柳下惠,乃至孔子,都不是权力很大的人物。 甚至还是反对权力的人物。 所以,儒家的圣人,不是靠权力,完全是靠道德感召。 清代开始,从皇家到平民,法定祭祀的对象,是天、地、君、亲、师。 儒家,就是万民的老师。 儒家教化万民的办法,是“仁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宝钗好为人师,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 判词里写了“停机德”,强调宝钗的德性,这一点我们也是都知道的。 但是,小慧全大体,和“仁义”何干? 为何这一回里宝钗的做法,被如此肯定,作者甚至认为,宝钗有圣人体质呢?
 摘两句《论语》: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两句很好懂,不解释了。 总之,君子讲道德,小人讲利益。 这大致就是儒家对“君子”和“小人”的认识。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当时的“君子”和“小人”的定义,和后代其实不太一样。 这里的“君子”,是指一个阶层——贵族阶层。 和诸子百家不同,儒家是从来不讲究平等的。 一丝一毫都没有讲过。 不要小看这一点,儒家的入世,儒家的成功,恰恰在于这一点。 在儒家看来,人生来不平等,就不要去假装平等。 贵族就是贵族,平民就是平民,奴隶就是奴隶。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贵族,你就要承担起贵族的责任和义务。 不单对自己,“君子”要对“小人”有担当,有仁义。 儒家的“仁”,儒家的“义”,都是说的这个。 儒家的仁义,不是讲给“小人”听的,是讲给“君子”听的。 放在西方,“仁义”可以换一个词,叫“贵族精神”。 所以,我前文说过,宝钗指责探春的那个词——“利欲熏心”——非常重。 重在哪里?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探春不讲“仁义”,而讲“利益”,已经是“小人”了。
 看看宝钗在执行上的一段话: “若一味要省时,那里不搜寻出几个钱来。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 “全大体”的精髓,就在这几句话里。 身为“君子”,你必须仁义。 仁义体现在利益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小人”要留余地,绝对不能斩尽杀绝。 否则就会“怨声载道”。 问题是, 如果我们是探春,难免会想,“怨声载道”,或者“失了大体”,又有啥大不了呢? 我都穷成这样了,想多赚点钱,或者省点钱,有啥不对呢? 但是,真的不对。 “怨声载道”、“失了大体”,是说给你探春听的是说给“君子”听的。 到了下文,当宝钗对“小人”们说话的时候,才表现了她最深刻的洞察,反映了儒家在政治管理上的思维模式。 也才能明白,宝钗说的“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到底是何等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