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4-12 09:21 |
作者:仰卧起坐 受限于传统思想,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大多被描绘为温柔贤惠的妻子或女儿。即使部分创作者看到她们身上勇敢、智慧、坚韧的品质,也会在故事中刻意强调这些优秀品质是出于“孝顺”“贞烈”等符合封建女子规范的原因,弱化她们的个人属性。虽偶有展现封建社会下女子才华情志、大胆追爱的作品,但大多未能脱离“才子佳人”这一套路的束缚,这些女子形象更多是作者表达挣脱封建枷锁、追求自由这一模糊意向的工具人,作者很少深度挖掘其成长经历和思想形成,真正体悟她们内心深处的追寻。 而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对众多女子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出她们因个人不同经历产生的思想差异。尤其是对女主角林黛玉的描绘,打破女子形象传统塑造方式,创新性地创造出一位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女君子”。同时,突破文艺作品为追求“完美性”对“君子”形象的刻板描述,以敏感、真实、有趣等个性与君子底色相结合,成就了这一不完美却充满魅力的立体角色。 文学是黛玉成长为女君子的阶梯 初进贾府,年幼的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但小孩子还是小孩子,有些小性子也正常,她生怕宝玉这个知己人与别人亲近而疏远了她,也害怕人人都与宝姑娘好,把她给忘了。这种小孩子所在意的“与你玩不与他玩”的小脾气暴露在这位才女的幼年时期,真实生动,与寄人篱下的经历导致的小心敏感相结合,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转世的仙草因此不会过于神话,读者更容易接受、也更能共情。 文学是黛玉成长为女君子的阶梯,诗歌是她君子性格的具体表现。随着年龄增长,黛玉的才情慢慢展露,无论是在诗社的命题作文,还是感怀时的随心之作,只要是出自她手,均风流别致,意蕴深厚。在她成长为少女的时光里,有诗的陪伴,她不再那样孤单。这些诗词都没能被传抄出去,随花葬在了大观园。所幸这些诗词随风而去,诗与黛玉是互相融为一体的,若真入了一些人手,只怕是入了污泥。可惜这些笔墨,因为时代性别所限不曾流传,多少真正热爱诗词的人,少了可以神交的知己。 评价标准逐渐形成 大观园花开花落,人事变迁。黛玉也成长为一个少女,比起幼年时期更喜欢湘云那样能一处嬉戏打闹的玩伴,少女更需要一位年长女性的教导,更期待找到知心人、诉心肠。与黛玉互相欣赏、惺惺相惜的宝钗担任了这一角色,她教导黛玉不要看“邪书”,又说了许多好话。很快黛玉被“教化”、被感动。她的性格有所改变,她带头闹,带头笑,带头捉弄人,开朗了许多,心胸宽广了许多。看待问题,她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于社会,她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黛玉幼年时期的“小性子”被逐渐抛却,却依旧保持几分活泼率真,并在“内修”(读书、反思)与“外引”(过来人引导)结合下,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女君子”。她既吸收了宝钗积极的一面,待人接物更加得体、与人相处更为随和,又坚守本性,保持不同于当时社会标准的价值判断。 女君子一生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 当然,宝钗曾经也是黛玉般叛逆有灵气的女子,具有人类与生俱来却被封建社会所不容的“热毒”,因家庭原因、时代所限,不得不用“冷香丸”压抑内心,担起封建家族责任,认同她本不愿认同的思想。 而黛玉不需要,无人庇护是她的苦,无需承担却成了她可以保持“君子”初心的因。宝钗出于适应社会,劝宝玉多与官宦结交,而黛玉却认为“要多与为官作宦的人谈谈仕途经济”是混账话。 “仕途经济”本身并没有错,有志当报国,做一个为百姓造福的好官是一件非常正确、值得提倡的事,也是君子所为。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作为贾府公子哥的宝玉若走上仕途,势必结交的都是贾雨村这样虚伪腐败的官员、所做的都是为保家族违背本心的事。 因此,她怀着一颗君子之心反对虚伪的官场、丑恶的家族关系网,鄙视依附权贵讨官的人、为谋名利胡乱断案的官。她所喜爱的只是那一盏灯,那一首诗,那一本书,那一支笔,那一个知己人。只可惜,困于宅院,纵使有书中世界聊以慰藉,她所见的也只有那一方天地,她只能窥见现实残酷,却不知怎样自救,无力挽救倾颓的家族。最后黛玉的心事终虚化,绛珠仙草回归离恨天。 至此,女君子一生完整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没有让“女君子”完全突破时代的局限。作为一个贵族小姐,黛玉无法与底层百姓共情,对刘姥姥的看法与诸多“旧文人”差不多。由于自小接受的封建教育和周围环境影响,她从理性思维上依旧认同诸多封建思想。但正是这份“局限”让“女君子”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定位明确。她只是君子,做不成战士,她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生不出一位战士。正因为符合历史逻辑的描绘,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多少黛玉一样的女子真实存在过,她们才情出众、性情高雅,却蹉跎一生,连姓名都不曾留下。 所幸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刻在基因之中,即使在严苛的封建礼教下,绝大多数人觉得自由恋爱是天方夜谭,也依然有梁祝化作蝴蝶、翩翩起舞。黛玉的超脱让她生出一点反思、一点叛逆,她隐隐约约觉得这样不对,那样更高兴,先进的思想逐渐萌芽。虽说“萌芽者”的故事大多以悲剧结尾,但正是因为他们,我们能看到即使身处黑暗,一些不甘于此的灵魂对自由、对美好的向往与不懈追求。这份勇气比他们用才情留下的诗句更加浪漫。 小小的蝴蝶挥动翅膀,百年后将掀起惊涛骇浪。 只可惜,蝴蝶看不到了。 我时常想,黛玉如果生在现代会怎样,她大概会成为一名很好的老师,教人读书,教人写诗,就像她教香菱那样。在旧时代,她都不觉得女子学诗是“疯”是“痴”,兴许,接受了新思想,她会去支教,让更多的女孩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会去教刘姥姥识字……她的身体吃得消不?现在科技发达、社会开明,也许她的病早就治好了。说不定,以她的才情能成为一代文豪……能不能成名成家说不准,但她若生在现代定能好好活着,幸福快乐有价值地活着,以她自己的名义活着……这就够了。 纵观黛玉这位“女君子”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悲剧中映照的是思想萌芽的个体对腐朽落后的时代无力地反抗,甚至时代使她的一部分随着潮流而去。但她的本我没有改变,初心依然坚守。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弥补了古代文学“女君子”形象缺失的遗憾,也是对古代文学中“君子”形象塑造的丰富与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