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组老照片,见证民国时,十三陵永乐皇帝的长陵,长满杂草 [21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一组老照片,见证民国时,十三陵永乐皇帝的长陵,长满杂草 [21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5-04-25 10:32



永乐皇帝朱棣,朱元璋的四儿子,封为燕王,坐镇北京,侄子建文帝登基削藩,打压藩王,朱棣起兵造反,最终胜利而成为大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所以叫永乐皇帝。



后来徐皇后去世,在北京地区寻找万年吉地,最终选在了昌平,于是破土动工修建自己的豪华大墓——长陵。



照片来自昌平摄影师:荷叶飘香

迁都北京,成就万世功业。后世子孙皇帝,陆续埋葬在这里,最后达13位皇帝之多,形成了长陵居中,子孙后世分列两边的格局。就好像一大家子聚会,老祖宗坐在中间,子孙在两边一样。

长陵作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寝,规模是最大的。后世子孙没有敢超过老祖宗的。清朝乾隆年间,对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他皇陵的地面建筑都进行了缩小,也就是拆大改小十三陵。只有长陵没有改小,相反把其他陵上的材料,拿来修补长陵,永乐皇帝真应该感谢大清朝的乾隆皇帝。



这么大的工程,肯定是乾隆皇帝亲自拍板的。

最终长陵大殿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长陵的大殿和其他地上建筑又经历了100来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大殿的殿顶已经严重受伤,



照片来自1912年,阿尔伯特·卡恩

后来民国时期,又拿出资金来进行修复,使长陵大殿得以保全。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组长陵老照片,就是修复后拍摄的。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能够看到这组老照片,要感谢一位的德国的摄影师,她叫赫达·莫里逊,



1933年到1946年在中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中就包括十三陵长陵这座照片。

长陵是十三座陵寝中保存的最好的一座,所以很多摄影师来到十三陵,一要拍神路,二就是要拍长陵。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长陵的地面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下图是长陵的祾恩门,面宽五间,黄色琉璃瓦,当时能够看到院内地面长满杂草。







下图探出的龙头是祾恩门台基上的龙头,而旁边的建筑就是嘉靖年间所立的御碑亭。





下图中可以看出当时院内有很多样子很奇特的松树,如盘龙一样。可惜如今院内看不到这两株盘龙松树了。



下面这个是小建筑,是用来烧东西的,祭祀的时候烧祝帛,祝文的地方。



下图就是著名的长陵的祾恩殿,俗称长陵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旧物之尊啊!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级别最高的建筑,是国内著名的金丝楠木大殿。





院内的松树很有一种气势,如今这个角度的松树没有了。



下图是从长陵明楼上看下面的石五供和棂星门。





下图是从长陵明楼的门洞中看石五供和棂星门。



下图前面的是棂星门,后面就是高大的明楼,明楼后面就是巨大的宝城宝顶了。





透过这组老照片,可以看出长陵变化不大,基本上都和现在差不多,变化最大的就是陵寝内的一些树木,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树木无存了。

(注明:老照片来源于网络,照片所有权属于照片所有者,小编只是搬运工,如果侵权,立马删帖)

老照片带你穿越时空,见证从前。

喜欢老照片的话,就请持续关注吧!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希望在这里,成为一处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如果您知道老照片背后更多的故事,希望您积极留言,建讲给大家听。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动动手指点赞和转发。

更多精彩内容,陆续呈现,大槐树期待着你的关注。

100多篇精彩美文,必定有你喜欢的,就请持续关注吧!

你的关注和转发,就是对作者的最大的支持。

你的转发,你的朋友会感谢你。

文中广告,动动手指,点击一下。谢谢!



作者:大槐树,70后,北京人,古迹的记录者。 热爱文物古迹,喜欢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老东西,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古迹的美丽;四海漫游路上的探路者,喜欢把旅游中的景物,推介给大家;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记录更多的历史,更多的传统文化。

姜谷粉丝 2025-04-25 10:47
以下是关于一组老照片,见证民国时,十三陵永乐皇帝的长陵,长满杂草的相关内容:

建筑名称    描述
祾恩门    面宽五间,黄色琉璃瓦,院内地面长满杂草
祾恩殿    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级别最高的建筑,是国内著名的金丝楠木大殿
明楼    从明楼上看下面的石五供和棂星门
长陵杂草丛生原因分析
由于搜索结果中未提及长陵杂草丛生的相关信息,下面从一般可能导致陵墓杂草丛生的因素来进行分析:

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是杂草生长的温床。如果长陵所在地降雨量充沛、温度适宜,就为杂草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比如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杂草生长迅速且茂盛。雨季时,过多的降水使土壤保持湿润,杂草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极易生根发芽。
土壤条件:土壤是杂草生长的基础。长陵的土壤如果肥沃,富含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或者土壤的酸碱度、透气性等条件适合杂草生长,那么杂草就会茁壮成长。例如一些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能为杂草提供充足的养分,促使其快速生长。
种子传播:杂草种子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风可以将远处的杂草种子带到长陵;鸟类等动物在觅食或栖息过程中,也可能会携带杂草种子到这里;人类的活动,如游客的鞋底、衣物等也可能无意间将杂草种子带到长陵。
人为因素
缺乏维护:如果没有专门的人员对长陵进行定期的除草和养护工作,杂草就会肆意生长。维护人员的数量不足、维护频率不够,都可能导致杂草问题日益严重。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陵墓,由于人力有限,无法及时对杂草进行清理。

周边环境影响:长陵周边的环境也会对杂草生长产生影响。如果周边是农田、荒地或树林,这些地方的杂草种子很容易扩散到长陵。而且周边环境的生态系统也可能会影响到长陵的生态平衡,导致杂草更容易生长。

历史和社会因素:某些历史时期或社会背景下,可能会忽视对长陵的保护和维护。例如战争时期,人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应对战争上,无暇顾及陵墓的杂草清理;或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进行陵墓的维护。

maahp 2025-04-25 12:09
这样的美图作品十分有历史感,给人用另一种眼光欣赏我们的光辉历史,看到了与影视剧不一样的、真实的历史场景。楼主辛苦了,作品超级养眼怡神,视觉的盛宴哦!谢谢你的无私奉献。

jjybzxw 2025-04-25 13:02
永乐皇帝朱棣,作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十分显著。从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棣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起兵反抗侄子建文帝削藩政策,到最终取得胜利成为皇帝,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朱棣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改革,包括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棣的陵寝——长陵,作为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寝,不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帝王的尊贵地位,也反映了当时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长陵的选址、设计和建造,都凝聚了大量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

上文提到的长陵老照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窥见历史的一角。这些照片记录了长陵在不同时期的面貌,见证了它的变迁和发展。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历经风雨,长陵依然保持着宏伟壮观的气势,其建筑细节和装饰依然精美绝伦。

长陵的保护和修缮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规模修缮,到民国时期的修复,再到现代的保护措施,长陵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维护。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保存这一历史遗迹,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价值。

长陵作为明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朱棣个人的陵寝,更是明朝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长陵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永乐皇帝朱棣和他的长陵,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变迁,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它们的价值,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查看完整版本: [-- 一组老照片,见证民国时,十三陵永乐皇帝的长陵,长满杂草 [21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