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5-08 00:10 |
 谢霆锋“Evolution Nic Live”演唱会结束了,这几天,无论锋迷、菲迷还是cp粉,都近乎“普天同庆”的状态。 算起来,谢霆锋已经整整25年没有在香港举办大型演唱会了,这次,他是第一个在启德体育园开演唱会的华人歌手,而不是大家更熟悉的红磡。 启德体育园刚刚投入使用没多久,是全球造价第二高的体育场馆,香港政府近几年的龙头项目。 体育馆规格很高,设有五万座席、有开合式天幕及可移动草皮,属于世界顶级场馆,谢霆锋成为第一个在这里开唱的歌手,可见在香港人心目中,他是配得上的,暌违多年依然是顶流。
 启德体育园位于九龙前启德机场北停机坪西部,上跨启德隧道及承启道,西面连接马头角,占地28公顷,耗资319亿港元,为目前全球造价第二高的体育场馆,仅次于耗资逾400亿港元的美国SoFi体育场。由香港政府出资兴建,新世界发展及新创建集团成立的附属公司启德体育园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建造和日后营运,2024年11月28日,新世界发展以4.167亿元出售启德体育园75%股权及相关贷款给了母公司周大福集团,也就是说,这个体育馆已成为郑裕彤家族的重要资产(点击这里看)。 虽然阵仗颇大,规格很高,但卖票的时候,小谢可能心里也没底,本打算只唱4月25、26日两天,票价也中规中矩,最低价680元(港币),最高价1380元。 结果没想到门票一抢而空,没抢到票的粉丝怨声载道,谢霆锋团队又宣布那再加开4月24日一场吧,又被抢空;接着宣布那再再加开一场吧,所以就是如今的情形:从24号到27号一连唱四晚,尽量让粉丝们都圆梦。 据各路网友们的反馈,四晚演唱会座无虚席,舞台审美性强,声光电效果震撼,谢霆锋实力不减,44岁的他身上仿佛没有中年之气,倒还是像个叛逆少年。 四场下来,谢霆锋就穿一套衣服,从头到尾没换衣服,没有嘉宾,没有安可,摆明了我不想搞噱头迎合市场,只唱自己所爱。

 奋身一跃,跳得真高,体能是真不错。 不过还是有些细节的,比如 虽然四晚的发型看似一样,但仔细看会发现,从第二场开始,左边耳背后的头发剃了一刀,第三场又剃多了一刀,到尾场时已剃了总共三刀。
 首场。
 最后一场。 是的,这很谢霆锋,人到中年还是像个怀春少女,喜欢暗戳戳埋细节。 其实25年来,在洋洋洒洒的“锋菲恋”中,谢霆锋就很会这一招,时不时埋点小细节,主要目的是给王菲传递信息,间接地也造福了这些爱磕隐秘糖的粉丝。 在四场演唱会中,引起最广泛讨论的当然就是25号那天,王菲去了现场,恰逢谢霆锋深情演唱《玉蝴蝶》,台下的王菲状态轻盈地跟着起舞,短暂的视频顿时传遍网络。
 蝴蝶,的确是谢霆锋和王菲的爱情关键词,有粉丝解读,玉蝴蝶,意思是“玉中有王,蝴蝶似菲(菲的汉字象形左右对称,很像蝴蝶)”。 谢霆锋演唱会现场,充满着浪漫的蝴蝶元素,从天而降掉落的纸片中,除了吉他拨片形状,就是蝴蝶(也有粉丝大磕:吉他拨片是白色的,只有蝴蝶是彩色的)。

 其实,王菲在25年前开演唱会时也从天空掉落了蝴蝶纸片,2010年香港站的时候亦是如此。锋菲的确是挚爱蝴蝶的一对情侣啊。
 有粉丝保存了25年前王菲演唱会的门票和蝴蝶纸片,来源:@凱特白 现场观众说,24号唱《玉蝴蝶》时,谢霆锋还偷了点懒,把话筒让给台下粉丝去合唱几句,25号王菲来了,他认认真真唱完整首。 毫无疑问,这场演唱会就是谢霆锋的大型告白现场。 与此同时,王菲前夫李亚鹏就不太好过。 25号之后,他的某音里到处都是阴阳怪气的评论,最后搞得李亚鹏怒删好几条,现在只剩下23号的作品了,但显然网友并没打算放过他……


 雄竞起来也是蛮好笑的。其实想一下,李亚鹏也没做错什么,除了当年闷死过蝴蝶让网友们不爽,他和王菲只是不合适罢了。但有了谢霆锋这个参照,李亚鹏的俗气及市侩气又被放大了。 路人可能不明白这场演唱会在粉丝心中掀起的涟漪有多大。 在华人世界,王菲拥有数量庞大的歌迷,谢霆锋也拥有数量庞大的歌迷,歌迷们大概是从九十年代末至千禧年初港乐盛行时开始爱上自己的偶像。 锋菲热恋期,两位歌手创作能力达至鼎盛,歌迷们是扎扎实实地吃到了好东西。 2003年锋菲决绝分手,此后就很快退出乐坛,一个生孩子,一个当厨子,创作欲望迅速归零。他们俩人恋爱be,歌迷竟成绝对输家,这是两家粉丝心中抹不去的伤痛。 读者想让我写锋菲的故事,可是在这个绵延了二十多年的故事中,除了两位绝对主角,还有 很多人出场、很多人离场,每个人的命运都有了不同的纠缠与走向,像是窦唯,姜昕,高原,张柏芝,陈冠希,李亚鹏,周迅…… 王菲唱道“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也许很应景地形容了这个“锋菲宇宙”。 所以,如果要系统地讲锋菲之恋,就不能忽略他们的过去,而这些过去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性格,是这场旷世之恋中不可或缺的伏笔。 今天先奉上王菲人生中绕不过去的九十年代京圈摇滚往事,看完这些故事,你会明白炽热的九十年代到底给王菲留下了怎样的烙印,而谢霆锋和王菲最终兜兜转转走到一起又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王菲窦唯与北京摇滚往事 众所周知,在谢霆锋之前,王菲有一个著名的“前夫哥”,就是窦唯。 谢霆锋在二十多岁时普通话已经很溜,大概都够得上二级甲等(跟王菲学的)。他在各种访谈中曾经最喜欢说的一句普通话俚语就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这句话是九十年代北方地区流行的口头禅,意思是男人放荡不羁的样子更吸引女孩,所谓“浪子情结”。 而“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标杆、谢霆锋曾经试图模仿的对象,大概就是王菲第一任丈夫窦唯。 窦唯在最风光的时候也曾放出豪言——我不想再做什么傻x摇滚歌手,身后只会跟着一群傻尖傻尖的果儿(北京话,“尖”就是漂亮,“果儿”就是女孩)。 可以想象,这位前夫哥在鼎盛时期的杀伤力有多么强大。
 高原镜头下的窦唯,这张应该有很多人get到魅力吧。
 窦唯94年红磡演出影像。
 三位北京女孩都极度痴迷于他。按照时间顺序,左至右:姜昕、王菲、高原。都是身材高挑容貌大气的类型,别看窦唯个不高,找的女友几乎都一米七,年轻的窦唯的确称得上斩女高手。 这里先介绍一下王菲和窦唯的背景。 王菲1969年出生于北京,曾是显赫家庭,爷爷 王兆民(曾用名王墨林)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是国民政府高官,立法院立法委员。 爷爷王兆民还有一段渊源,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和李敖的爸爸是同班同学和好友,李敖在自己的书里这样写: “我父亲和王菲的祖父,当年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是同班同学;我父亲和我母亲结婚的时候,王菲的祖父是伴郎。我母亲的老师又是王菲的祖父,王菲的祖父追求我母亲的妹妹,王菲的祖父后来又帮助我们来到台湾。我们两家是非常复杂的,复杂到当年我爸爸和王菲的祖父几乎在口头上约定,让我大姐嫁给王菲的爸爸,后来没有成功。”
 李敖和王菲。
 1994年李敖送给王菲的书。
 王菲爸爸王佑林后来做了煤炭工程师,妈妈夏桂影是煤矿文工团的女高音,王菲上面还有一个哥哥王弋(也有报道叫王戈)。
 哥哥一生未婚,早些年王菲还曾给哥哥介绍过一个台湾女主持人,但也没有下文了。
 2025年王菲在春晚唱《世界赠予我的》之后没多久,就有邻居黑妮爆料她的父母哥哥均已经离世,哥哥去世时年纪并不大,被安葬在王菲小姨出家之地九华山。 所以现在再回看那段春晚表演,王菲做了一个低头礼佛的手势,大概是向亲人告别吧。

 印开师太本名不详,是夏桂影的妹妹,王菲的小姨,现年约88岁,长期在安徽九华山修行,居住在定心茅棚(又称金刚茅蓬寺)。
 印开师太的修行地位于九华山后山,环境清幽,被称为“静修圣地”。2011年王菲曾捐赠500万元用于修建寺庙,并赠予一口铜钟。
 爆料的黑妮的确和王菲关系挺近,这是 王菲的初中时期,黑妮带她去青岛玩。歌手黑妮是王菲母亲夏桂影的同事,据她口述:因为她们演出忙碌,共同雇佣了一位保姆。王菲家住五楼,黑妮家住六楼,王菲兄妹和黑妮女儿一起吃饭。在夏桂影去香港的家时,黑妮还需要帮忙照看王菲。黑妮说,王菲的母亲夏桂影在六十岁左右去世了,哥哥王弋也因病在五十岁出头去世了,前两年王菲父亲王佑林也不幸离世。所以王菲现在的至亲血脉就是两个女儿。来源@王菲不是王靖雯。 王菲出生于协和医院,家住北京市东城区北端的和平里街道,这里多为煤炭、化工等重工业系统的部委宿舍,因此,她家是体制内双职工家庭,家庭条件是不错的。 这里歪一句,王菲的两个女儿也都是协和出生的,1997年1月在协和生下窦靖童,2006年5月又在协和生下李嫣,母女三人都在同一所医院出生。 本来是不错的家庭,但遇到中国大环境动荡,爷爷去了台湾,爸爸被下放,家庭遭受冲击。 母亲一个人抚养王菲兄妹俩,此外还有频繁的演出任务,力有不逮,有时候根本顾不上她。 王菲很小就上了寄宿幼儿园,也就是全托。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全托幼儿园的存在是很不合理的,幼儿时期的孩子怎能长时间离开母亲过集体生活?但在那个年代,上“全托”又是家境殷实的标志。 除了寄宿在幼儿园,王菲又被频繁寄养在邻居家,在这个层面,她的童年是动荡的,也是缺爱的,和谢霆锋的童年基本上一模一样,可能和窦唯的童年也是一样的。
 王菲曾就读于北京地坛小学和东直门中学,因唱歌有天赋,外形也清爽漂亮,王菲加入过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艺术团,该合唱团还有一个明星,比王菲高一级,就是蔡国庆。 14岁就在央视的六一晚会上登台 独唱《大海啊故乡》《小百灵之歌》等歌曲;上高二时就发了她的第一张专辑《风从哪里来》。
 1982年王菲在六一文艺晚会中演唱《节日的七彩桥》。

 少女时期的王菲。 王菲的父亲后来移居了香港,至于什么时候去的已经不可考。 总之,在那个年代,夏桂影一人抚养两个孩子,身上还背着“不光彩”的台湾关系,可以想象社会舆论是严苛的,母亲的性格是紧绷的,而王菲与母亲的关系也是紧张的。 多年后王菲接受采访回忆过,为了打压王菲的唱歌念头,夏桂影“三番五次找到学校与老师商量对策”。但叛逆的王菲依然选择和母亲对着干。 在1987年离开北京之前,王菲大概并不喜欢呆在家里,于是,她有许多闲暇时间混迹于北京摇滚圈,从而结识了栾树、窦唯等人,并深深沉醉。 窦唯,论家庭底蕴则略逊于王菲。 他与王菲同岁,家住大杂院,父亲窦绍儒搞民乐,母亲在北京第一机床厂上班,是普通工人。
 窦唯的爸爸 窦绍儒。
 2012年窦唯和爸爸一起创作了一个作品叫《箫乐冬炉》,窦唯弹钢琴、吉他,爸爸吹箫。 窦唯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胡同孩子。 据前女友姜昕自传小说里写,她有段时间和窦唯一起住在逼仄的胡同大杂院里,同住的还有他妈妈和妹妹,居住环境十分紧张。 直到窦唯妈妈“又找了后老伴儿”,妹妹也结婚了,腾出了地方,姜昕和窦唯才享受到了难得的二人世界。
 就是这个大杂院。
 室内环境(床头墙上贴着一张王菲照片)。 这个破败的大杂院,先后住过姜昕、王菲两个飒爽的北京大妞,而被狗仔拍到“王菲捏着鼻子上厕所、窦唯光着膀子倒痰盂”的照片,也发生在这里。 到了高原和窦唯相爱时,窦唯已经有钱,才搬离了大杂院,住上了高档小区。


 窦唯虽然家境一般,也没有正经上过音乐学校,但的确有音乐天赋,五岁时,他开始随父亲学习笛子演奏,很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窦唯吹笛子”成为他封神的一幕。
 高原也曾经感慨,窦唯他们这批摇滚人都不是专业音乐学院毕业的,但“无论什么乐器,上手只要五分钟就都能学会,这一点不服不行。” 窦唯初中在北京市第五中学,1985年进入职高,学习精神病护理。 在职高学了吉他,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彻底陷入摇滚圈。18岁,窦唯考上北京青年轻音乐团,作为歌手开始走穴跑垫场。1987年离开乐团,加入黑豹,成为野生的乐队歌手,在各个俱乐部演出,赚点演出费,混迹几年,继而成名。 这里要科普一下八十年代中后期北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那时候中国刚刚经历动荡,正百废待兴,民间经济还未复苏,就业岗位并不多,数量庞大的青年人其实处于“整日无所事事”的状态。 如果大家还记得京圈大院子弟拍摄的一系列怀念青春的影视剧比如《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等,就会发现他们不是在什刹海溜冰,就是在马克西姆开party,要么就是谈一段又一段没头没尾的恋爱,和不同的人打架,这是为了释放蓬勃的荷尔蒙,也是为了打发时间。 而北京又有许多权贵阶层的二代,所谓大院子弟,他们能率先接触到外国文学、哲学、外国音乐等稀罕事物,甚至家里还有可口可乐,他们就成为年轻人群体最崇拜的偶像。 就像高原回忆的,“那时候怎么就那么容易快乐呢?我们每天凑一块儿待着就跟上班似的,我们那会儿就是傻玩儿,也没什么事干”。 “我们整天忙于探索内心的秘境,我们热衷的都是一些和现实毫不相关的事情。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摇滚乐、书籍、诗歌、电影以及谈几场你死我活的恋爱。”
 他们这群年轻人,不喜欢物质,一门心思要解放思想。家里也顾不上管他们,处于散养状态,几个人打地铺,住地下室,就能混好几个月,每天就吃方便面喝奶粉,也甘之如饴。

 住在地下室里搞音乐。
 高原镜头下的摇滚人日常。 尤其音乐和文学,那是北京青年的精神图腾。 京圈曾经流行一个很著名的段子,说那英去广州演出,包里竟然放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当然,这个段子也隐含着某种优越感——北京文艺青年的高级哲学读物,怎是那英这样的东北傻大妞能读懂的? 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段子又像一个隐喻:在优越感中画地为牢,恰是窦唯这一批先锋摇滚人的最终归宿;而选择积极拥抱市场的王菲那英等人,曾被他们鄙夷为庸俗,反而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窦唯和栾树等人,懂乐器,会弹吉他,常穿一身黑衣,留长发,既有西方摇滚乐手的冷峻,又带着北京青年特有的“痞气”,所以他们是北京音乐圈里人人崇拜的对象,是口耳相传的传奇,崇拜者中当然也包括豆蔻年华的王菲。
 而这帮北京年轻人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去party,常办的地点就包括著名的马克西姆餐厅,5块钱一张门票,现在看确实不贵,当时能消费得起的也不是一般人。 窦唯是马克西姆餐厅的名人,此后,走红的人还包括郑钧、许巍等等。


 高原镜头下的郑钧,1994年在马克西姆登台演出了《赤裸裸》。

 这就是王菲和窦唯相遇前的背景介绍。 八十年代末的王菲,还籍籍无名,她热爱音乐, 对摇滚人万分崇拜,但内心仍是一个迷茫的少女; 窦唯则小有名气,即将成为真神。身边从不缺崇拜者,更不缺“傻尖傻尖的果儿”,那时的他,从外型上看的确是帅气的,台上冷酷,台下阳光,精神状态也很正常。 1990年,窦唯所在的黑豹乐队凭着《无地自容》《 Don’t Break My Heart 》等几首歌,在 “1990 深圳之春 ” 演唱会上一鸣惊人,正式成为摇滚圈之神。

 1993年,窦唯在北京电影学院踢球。
 同年,窦唯开始融入港台音乐圈,从左至右分别为:窦唯、李烈(罗大佑前妻)、倪重华(真言社老板)、吴俊霖(后来的伍佰)。 初恋姜昕 窦唯第一个(公开的)女朋友是姜昕。 2011年,已经40岁的姜昕出版了一本自传体小说叫《长发飞扬的日子》,详细描述了她的初恋,以及疑似王菲介入的过程。 姜昕1971年出生,比窦唯小两岁,祖籍青岛,“爸爸从事军事医学研究,妈妈是内科医生”。一岁多随父母迁入北京,1988年考入北京经济学院会计系。 上大学期间,结识窦唯、丁武等人,后进入摇滚音乐圈。 姜昕年少叛逆,为爱痴狂,1990年初,正上大二的她决定退学,放弃学业,专注谈恋爱,随后与窦唯同居。 当时窦唯的妈妈还觉得不太妥当,邻居们闲言碎语颇多,但窦唯义正言辞地表示“你们怎么这么封建”“我是要和她结婚的!”
 这个角度真的很像王菲。 姜昕对窦唯很痴迷,她在小说里花了大量篇幅讲述窦唯站在台上的神采(窦唯在书中化名夏旸)。
 以及二人开始热恋时的悸动:
 同样花了大篇幅讲述马克西姆餐厅的party,那个餐厅承载着他们所有的青春热情。
 回忆大杂院的同居生涯:
 第一次出现疑似王菲的人物。 如果这段描述为真,那么彼时应该是王菲在香港受到歧视、远走美国的那个阶段,人在异乡,倍思旧友,于是从美国寄来了很多礼物和信件。

 这里讲到“小李”(也就是影射王菲)之前有一个男友在北京,可能说的就是栾树。但王菲和栾树这一段都是友人的口口相传,当事人并没有确认,也没有单独合影,所以有点扑朔迷离。 在小说里,当“小李”出现后,姜昕也试图低三下四地等待窦唯回心转意,但失败了。 彻底分手后,姜昕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和自我封闭,毕竟学也退了,男友也跑了,前途一片黑暗。 但好在她跟着摇滚乐队学到一些唱歌技巧,1995年签约天蝎文化唱片公司,成为一名职业歌手。

 此后,姜昕一直没有离开北京摇滚圈,圈里人最津津乐道的是她开着一辆红色切诺基,特别飒。后来又有多段恋爱,大多也都是音乐人。
 1997年,26岁的姜昕和美籍华人郭怡广。 2003年姜昕与人称“鼓仨儿”的张永光结婚,张永光曾经与崔健合作过《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北京摇滚老炮们都挺尊敬他,说他是中国鼓王。 2014 年12月24日,张永光因抑郁症在家中去世,此后姜昕就一直单身。
 红圈为张永光,这是他们在制作《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和窦唯后面的两任妻子比起来,姜昕存在感较低,本身她就是低调的人,现在偶尔也去音乐节唱唱歌,平时的社交媒体主要是游山玩水居多,和宋佳是好朋友。 因为张永光的关系,圈里人还都比较照顾她,生活算是过得去。


 她和王菲再也没有交集。 比较有趣的是,她和窦唯的第二任老婆高原倒是非常亲密的好朋友,人到中年,俩人常常约着一起玩,窦唯反而成了消失的男主角,再也没有人提起他。 前任和前任能玩得好,似乎是北京圈子的惯例,王菲和周迅不也是这样吗,可能这就是独属于北京大妞的飒爽和大气吧。
 高原和姜昕成了好朋友。 三角恋婚变始末 1987年,当窦唯和栾树等人还在北京马克西姆餐厅里开party的时候,王菲的人生则展开了一条金光大道。 她考上了厦门大学生物系,但王菲只上了一年,就跟随父亲移居香港,父亲给她设计的原路线是在香港居留一年获得身份,转而去美国留学。在香港,王菲拜师“音乐教父”戴思聪学习声乐。
 此后,她和这群摇滚老炮就走上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王菲初来香港,人生地不熟,但好在有爸爸和老师的帮助,她先是签约“新艺宝”,后更名为王靖雯,英文名“Shirley”,在香港正式出道。 Shirley这个名字,很有迎合市场的味道,上一个叫Shirley的歌手是关淑怡,很显然,公司想让王菲模仿关淑怡、周慧敏等港女的风格,讨好歌迷。 但香港歌迷是很苛刻的,出道早期的王菲,土不土洋不洋,再加上又是北方来的,免不了被嘲笑。 香港DJ林伯希对她的描述挺精准:“香港歌迷都好势利的嘛,那个时候觉得内地什么都逊一些,北方来的歌声好老土。大家都知道王靖雯的歌唱得好,可是人不潮啊! ”

 土是真的土过……
 黑历史系列,王菲本人看到都要红着脸躲避。 王菲出身于优越家庭,当然忍不了这个气,那段时间她过得很苦闷,新艺宝的高层陈小宝在接受访问时说: “王菲是一个典型的北京人,喜欢有深度的东西,人生观比较严肃,她觉得音乐不是儿戏,但香港的演艺界氛围比较轻松,所以王菲一直显得格格不入,形成了她冷傲的形象,其实这是北京和香港的文化冲突。” 1991年,王菲的经纪人陈健添觉得她没什么潜力,把王菲的经纪合约贱卖给了滚石,收了大概两百万; 王菲气愤之余,选择去美国读书,她说: “ 我不回来了,我不喜欢香港,也不知道在这里干什么。 ”言下之意说香港唱片公司只把艺人当工具,具有侮辱性。 在美国,王菲阴差阳错失去了经纪合约,度过了一段低潮期,也许在那种心境下,她非常想念北京摇滚圈无拘无束的日子,才写信给了窦唯。 再回香港时,她投靠陈家瑛,并将英文名“Shirley Wong”改为“Faye Wong”。没想到,很快以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红遍全港,迅速奠定了乐坛的地位,跃升香港一线女歌手行列。
 王菲和陈家瑛。 再后来,1993年发了《执迷不悔》,开始出现鲜明的王菲特色,她唱着:“这一次我执着面对,任性地沉醉,我并不在乎,这是错还是对”。这首歌恰逢王菲陷入窦唯与其初恋姜昕的恋爱中,歌词就是心境。
 这也是王菲独立人格萌芽的开端,从此以后,王菲的个性,包括价值观、情感模式、审美取向、人生经历等,渗透到她作品的每一个维度; 王菲之所以成为巨星,就是因为她的人生与作品高度融合,用作品演绎人生,用人生诠释作品,是歌手的至臻境界,也是巨星与商业流水线歌手的本质区别。 而那首《容易受伤的女人》被她单方面封杀,再也没唱过。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王菲并不是那样容易受伤的女人。
 1994年,窦唯在红磡开演唱会,王菲已作为女友身份在台下观看。

 1996年7月,王菲与窦唯奉孕成婚,震撼全港,成为头条大新闻,万能的香港狗仔甚至拿到了她的结婚声明书。
 同年,王菲的重磅专辑《浮躁》问世了。 在菲迷心中是这样的,歌迷们很难评价到底是窦唯时期还是谢霆锋时期的作品更好?但毫无疑问,两任爱人都给予了王菲深度的滋养。 王菲的《浮躁》充满浓浓的窦唯风格,因为窦唯不擅写词,只擅谱曲,《浮躁》这首歌就一行歌词。 其中也有许多对窦唯的爱恋,窦唯爱抽烟,王菲就唱“抽烟,抽象的脸,雨绵绵,让我失眠”。
 窦唯又引荐了当时还是小透明的张亚东,一起编曲,为王菲的作品赋上了先锋实验与暗黑气质,有点碎片化意识流,让当时还在唱着男男女女小情小爱的香港乐坛颇为震动。 《浮躁》当时并不卖座,但时间愈久,歌迷们越能品出它的味道。 被菲迷们奉为“史上最佳版本”的《98唱游大世界演唱会》,大部分扛旗作品都是窦唯时期的,王菲在演唱中频繁使用 “菲语”,也就是即兴哼唱,至今仍让歌迷津津乐道(比如《浮躁》里的辣酱脖~辣酱脖~)。 在第一段婚姻里的1996-1999年,王菲共发行了三张专辑,分别是《浮躁》、《王菲1997》和《唱游》,高产如牛,佳作很多。
 直到现在,窦唯粉丝和王菲粉丝仍然在吵架,大家都觉得对方配不上自己的偶像。 窦唯粉丝说王菲的音乐完全在模仿窦唯,没有窦唯,王菲啥也不是;王菲粉丝则看不上窦唯的渣和不负责任,也并不认可窦唯的艺术地位。 但是要知道,艺术,是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尺的。 在王菲成名早期,窦唯的确为她“注入灵魂”,可离婚后,王菲的创作又比《浮躁》时期更升一层,从自我意识觉醒过渡到诠释世界观和哲学。 比如《寓言》那张专辑,艺术性颇高,但没有沦为孤芳自赏,在粉丝心中还是可以封神的,里面有一首《彼岸花》,讲的是一个佛教典故,前奏极其漫长,但是菲迷仍然珍爱,市场反响好,2010年北京五棵松演唱会上,《彼岸花》是最后一首压轴,仿若绝响。 相比之下,窦唯在离开王菲后,作品日渐小众,产量也低,以纯音乐为主,再也没有超越《高级动物》《哦乖》时期的自己。 摇滚圈没办法接纳他,说他“味道不对了”,民谣圈也不行,就连纯正的窦唯粉丝都觉得听不懂了。很多粉丝为了拜见真神,专门买了音乐节门票,结果扎扎实实听了40多分钟不知所云的纯音乐,说不失望是假的。

 尽管窦唯已经非常边缘化,大众认为他故弄玄虚,但他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很多人,他们依然喜爱他身上“天才”与“异端”融合的气质,认为他在坚守艺术的纯粹,拓展华语音乐的边界。所以,艺术这事,根本没法比。更何况,当事人都已经翻篇了。 说完艺术成就,再来说说婚姻生活。 1996年王菲与窦唯结婚的时候,王菲已经是香港乐坛天后,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记者们觉得她是下嫁了,王菲说:“我觉得爱情就是爱情啊,就算明天我爱上一个水管工也不奇怪啊。” (后来谢霆锋也说了类似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