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5-09 09:20 |
今天我们都知道四神,青龙白虎玄武朱雀。也被称为汉代四神。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汉绘画中,只有青龙白虎朱雀是固定搭配,玄武则未必,柿园汉墓的“四神云气图”,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上都没有玄武的出现。但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外箱上却有玄武。直到东汉,玄武才作为四神的固定成员。
四神云气图 西汉 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
海昏侯孔子衣镜的玄武(复制品)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到了唐代,四神出现了变化。《唐六典》记载为“当圹”,“当野”,“祖明”,“地轴”。即两个镇墓兽,当圹,当野为两个天王俑的名字,很对仗。但是祖明,地轴为两个镇墓兽的名字,总觉得哪里不对。 我们今天看到的地轴,是双头蛇神的神奇形象,明显和唐代镇墓兽从体型到形象都大相径庭。如此大的转变是很难说得通的。《宋会要》《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为六神,除了前四个,还多了“祖思”和“天关”。所以可能唐六典中的记载并不准确。 当圹当野是天王俑,祖思祖明为镇墓兽,天关地轴则是第三对。这样从名字的对仗上也通顺了。 问题天关地轴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宋代道教文献的记载,天关地轴其实就是龟和蛇。龟蛇组合在一起,正是玄武。 双头蛇神俑应该正是地轴的一种变形。天关数量可能略少,但是也仍然有龟的变形设计。
地轴
地轴 唐代 安阳博物馆
地轴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地轴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地轴 仪鱼 宋代 南京博物院
天关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玄武石俑 宋代 上饶博物馆 墓龙
墓龙和地轴十分类似,都是双头蛇身,早期很容易被混为一谈。直到朝鲜德兴里壁画墓前室墓顶北侧发现的自铭“地轴”的画像才被确认。地轴的身体是直的。而墓龙的身体则拱起来。 有观点认为墓龙的原型来自伏羲女娲,也有的认为来自于道教。鉴于唐代道教为国教,并且龟蛇作为天关地轴在道教中的重要元素。所以后一种观点可能更接近。
墓人面青龙石俑 北宋 上饶博物馆 看馆方命名就知道馆方对文物的了解程度。
墓龙 宋代 南京博物院
彩绘交尾俑 唐代 巩义博物馆
墓龙 唐代 辽宁省博物馆
墓龙 江西省博物馆
双人首蛇神木俑 五代 扬州博物馆
墓龙 宋代 南京博物院 十二生肖俑
十二生肖起码在东汉已经成型,十二生肖俑则起源于长安地区,辐射全国。但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十二生肖俑都是全套的,比如新疆有特别大型的俑,但是一般都是单件或者多件。 十二生肖俑最早存在于高等级文官俑墓葬中,逐渐普及后也会作为墓主人的生肖随葬。十二生肖俑有站姿,盘腿坐,跽坐。有人形,有人手里抱着动物,也有纯动物等各种形式。
十二生肖俑 唐代 湖南省博物馆
猪俑 唐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十二生肖俑 唐代 武汉市博物馆
圆明园虎首 清代 保利艺术博物馆
石羊 宋代 巩义博物馆
十二生肖俑 唐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彩马俑 唐代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
十二生肖魂瓶 宋代 深圳博物馆
十二生肖俑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这些俑全部行叉手礼,叉手礼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宋代有很多俑都持叉手礼。
十二生肖墓砖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
十二生肖俑 唐代 厦门博物馆 凶神王人《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天子墓中有凶神王人,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十分确定的种类,但是确实有一类陶佣帽子上有王字,即使不是凶神王人,也比其他种类的陶佣要高级。
青白釉俑 宋代 深圳博物馆
十二生肖俑 唐代 湖北省博物馆 这个除了帽子上有王字,还在手里拿了兽头,也许是十二生肖俑和王人的一种结合。
素胎人物瓷俑 北宋 上饶博物馆
陶佣 宋代 南京博物院 蒿里老公(老翁) 古人云蒿里者,是人死后灵魂所归之处。为老者形象。老公是老翁的意思,不是薅你老公。 文献记载一般置于墓室西北角。明白了这个,就会知道为什么会有很多老人形象的俑做的大且精美。因为他是墓主人的化身。必定是最重要的形象。比如江西省博物馆的精品文物之一就是这样一个蒿里老公像。
素胎持笏瓷俑 宋代 江西省博物馆重点文物
人物陶俑 北宋 上饶博物馆
陶佣 宋代 南京博物院 镇殿将军《大汉原陵秘葬经》记载天子和亲王的棺后方有镇殿将军二人,这确实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明。但是隋唐时期的武将也会在墓室内放武士俑,所以一些武士俑到底是镇殿将军还是武士俑又或者是镇墓俑,可能不容易分辨,要看它的尺寸,时代以及在墓室中的具体位置。尤其是最后一点,对非专业人员几乎很难做到。
青瓷镇墓俑 湖南省博物馆
武士俑 唐代 安阳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