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魏景山《开路先锋》 1973年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号召让国画焕发新生。
画家们深入工厂、农村,将现代劳动者的形象与传统笔墨相融合,开创了劳动主题创作的高峰。
方增先 《藏族织毯工》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图》(国画)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国画中的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他们或弯腰耕作,或挥汗炼钢,或织锦采桑,每一笔勾勒都是对勤劳的礼赞,每一抹色彩都是对生命的讴歌。
黄 胄 《织网图》

黄胄 《春之歌》

黄胄 《饲鸭图》

黄胄《洪荒风雪》 1984年

蒋兆和《九兰打夯》

李焕民《初踏黄金路》(版画)

陕西省文化局美术创作组、刘文西《幸福渠》 1974年

石鲁 《春忙图》

石鲁 《陕北农村生活小景》

石鲁 《移山》

石鲁 《采桑》

石鲁 《开天辟地》

石鲁 《人物》

魏紫熙 《机车间一景》

魏紫熙 《煤炭工人》

徐悲鸿 《巴人汲水图》

徐悲鸿 《农获图》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1951年

周炼霞 《选种》

周炼霞 《玉粒排成行》

周思聪 《山区新路》

周思聪 《井下告捷》 1974年

周思聪 《太行飞雪战旗红》

朱梅邨 《大炼钢铁》

魏紫熙 《采棉图》

“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是魏紫熙毕生践行的艺术理念。
他在50-70年代转向人物画创作,以回应新中国对劳动人民形象的呼唤。
为捕捉最真实的场景,他深入农村、工厂、海防前线,与劳动者同吃同住,速写记录下田间地头的点滴细节。
魏紫熙 《丰收》

这种“生活即艺术”的实践,让他的作品充满泥土的芬芳。
魏紫熙的丰收题材作品,堪称新中国农业发展的视觉档案。
从1959年的《丰收图》到1964年的《粮仓》,他以晒场为核心舞台,将劳动流程转化为艺术语言。
魏紫熙 《归渔》

魏紫熙 《机车间一景》

魏紫熙 《林间菜田报丰收》

魏紫熙 《收获时节》

魏紫熙 《南京梅花山》 1955年

魏紫熙 《剥海蛎》

魏紫熙 《晨曦》

魏紫熙 《春耕》

魏紫熙 《锻造》

魏紫熙 《赶海潮》

魏紫熙 《赶集》

魏紫熙 《积肥图》

魏紫熙 《老革命的歌声》

魏紫熙 《麦收时节》

魏紫熙 《收获归来》

魏紫熙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魏紫熙 《探矿》

魏紫熙 《田间识字班》

魏紫熙 《修锚》

魏紫熙 《煦日》

魏紫熙 《宜兴写生》
























绘画:魏紫熙
魏紫熙(1915年1月—2002年),男,原名显文,江苏国画院著名山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