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代的历史长河,鲜有外来的力量能够真正对日本本土构成威胁。那时的封建社会,生产能力和军事水平都相对有限,使得远离大陆的日本岛屿能够相对平静地生存于一隅。然而,这样的孤立环境也同样令日本苦恼,狭小而贫瘠的土地让日本人常常渴望向外扩展,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他们频繁出征向海外的原因之一。

作为日本的近邻,朝鲜总是被视为被侵略的悲情角色,时常被迫承受外来的侵扰。但不为人知的是,朝鲜也曾试图向日本本土发起进攻,而这段历史则称为“己亥东征”。在14世纪末期,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渐渐走向衰败,与此同时,隔海相望的日本却出现了大量因破产而转行的武士,他们化身海盗活动,成为令人棘手的“倭寇”。这些手持东洋刀的倭寇见到朝鲜的海防松懈,心生怯懦,但又因贪婪和渴求而决定铤而走险,故而自那时起,倭寇便如阴影般困扰着朝鲜达数十年之久。通过对朝鲜沿海的频繁袭扰,倭寇们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而因腐败和不作为而屡次失败的高丽军队则深陷困境,这使得高丽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下,愈加岌岌可危。
在风雨如磐的高丽王朝末期,大将李成桂逐渐脱颖而出。他在各次征战中屡战屡胜,积累了极高的民间威望。公元1392年,李成桂成功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了以自己为首的李氏朝鲜王朝。然而,倭寇问题依旧是困扰其政权的一块心病,李氏王朝决意采取措施,铲除外患,誓要将倭寇一网打尽。经过多场恶战,倭寇蒙受了沉重打击,但朝鲜并未就此停手,他们将目标直指日本本土的对马岛。

对马岛坐落于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尽管它离朝鲜更近,却始终是日本的一部分。而正因其独特而便利的地理位置,使对马岛成为了日本海盗的“主要基地”,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历史上,日本每一次的大陆扩张几乎都以对马岛作为跳板,包括元朝对日本的东征,亦是在此地作为起点。

1419年6月17日,勇敢的朝鲜大将李从茂率领一万七千名士兵,乘坐227艘战船从巨济岛隆重出发,但初次出征时因遭遇逆风而无奈返回。经过一番准备,他于6月19日再次出发,并于次日在对马岛的浅茅湾成功登陆,与日本海盗展开了激烈的接触。此次战役中,李从茂的军队共夺得了129艘日本船只,焚烧了其中109艘,留存了20艘作为战利品,而他还焚烧了当地的两千余座民房和地里的庄稼。经过几次小规模的交锋,李从茂的部队共击杀了104名倭寇,还俘获了21名敌兵,并成功救出了131名被囚禁的中国人。随后,他带领大军驻扎在船越,经过数场激烈的战斗,最终将对马岛上的倭寇老巢彻底摧毁,疲惫不堪的朝鲜军队随即返回朝鲜。

经过这场激战,朝鲜与对马岛的关系逐渐恢复了和平,双方也重新建立起了互惠互利的长久贸易关系,这便是史称“己亥东征”的事件,将永载朝鲜历史的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