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端午的仪式感,都在这里了[6P]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端午的仪式感,都在这里了[6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5-30 20:34

花开半夏,雨落成诗
端午将至,祝君安康
端午,是纪念与祈福并存的节日
也是热闹与风雅与共的时节
吃粽子,赛龙舟,食五黄,退五毒
挂艾草,喝好茶,品糕点,配香囊……
喧腾的民俗活动背后
充满了中国人饱满鲜活的生命力
也蕴含了中国人生活之美的创造力

端午,一条流动的河
屈原说
说起端午,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屈原。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已有这般记载:“周时,楚屈原以忠被谗,见疏于怀王,遂投汨罗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丝系角条,于节日投江祭之。”
后又经过历代诗人文人的推崇渲染,屈原便渐渐成为了端午节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南宋文天祥的《端午》:“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人们在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他如此忠贞又如此清澈,他“直如石砥,颜如丹青”,他“惊才风逸,壮志烟高”,这样一个霁月清风的人物却被谗言构陷,无奈风华陨落,怎会不叫人痛惜?
于是,端午也不惜为他开了源头。

图腾祭说
闻一多认为端午起源自屈原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谎言。端午的起源至少在四五千年以前,比屈原早了大约两千多年。
他在《端午考》中说,“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端午节两项重要的活动都与龙相关,一是吃粽子——人们投到水中的粽子曾为蛟龙所窃,二是龙舟竞渡。

端午,“活色生香”的丰盛
端午节是包容的,因其包容,便永远有一种“活色生香”的丰盛感。
南北粽
粽子的种类远不止南北甜咸所能概括,各地都有富于特色的风味。宁波碱水粽,湖州洗沙粽,四川椒盐粽,贵州灰粽……从南到北,端午这一天的粽子总是饱含了对土地的热爱,糯米香缠绕的,总有对故乡的怀思。

绿豆糕
绿豆糕性凉,可消解暑气,是古人端午节的时令糕点。古意糕点形雅、韵足、味美、非常精细,口味上也更强调食材本味,有淡雅清欢之趣。
粽叶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每逢佳节倍思茶。在热热闹闹的端午节中,一壶粽叶茶,或宴会宴请,或自斟自饮,正好消除疲劳、涤烦益思,达到美的享受。

五彩绳
红黄白黑青,五色丝线并为一绳,就为端午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脖子、手腕、脚腕都要戴上。在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时摘下扔进雨水中,五彩绳随着雨水将各种疾病冲走,祈愿这一年健康好运。

挂艾草
艾草本身有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赶蚊虫,驱邪避凶。《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佩香囊
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开始佩戴香囊。民间素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艾草香囊兼具实用功能,能驱赶蚊虫,清定心神。你可以将它系在家里或车上,让自己过一个仪式满满的端午节。

一把艾草
一个香囊
一条彩绳
一串粽子
一尾龙舟……
种种节日的仪式
既是令人快乐的因子
也是对安康的祈盼
与其他节日气质略有些不同的端午
怀着这样缜密的心思
让我们开心快乐
更要万事安康

jjybzxw 2025-05-30 23:06
这段文字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的丰富内涵和多样习俗,体现了端午节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几点总结:

1. 纪念与祈福并存:端午节既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是祈福安康的日子。通过各种习俗活动,人们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热闹与风雅共存:端午节既有赛龙舟等热闹的民俗活动,也有吃粽子、挂艾草等富有文化内涵的习俗。这种动静结合、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3. 屈原的文化符号:屈原已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他忠贞爱国、清正廉洁的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都与纪念屈原有关。

4. 丰富多彩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如吃粽子、赛龙舟、食五黄、挂艾草等。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特色习俗,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5. 生活之美的创造力:端午节的各种习俗活动,如包粽子、做香囊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和创造力。这些习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祈愿安康:端午节的各种仪式活动,如挂艾草、戴五彩绳等,都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和平安的祈愿。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寓意着健康和平安的节日。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融合了纪念、祈福、欢庆等多种元素的节日。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创造力。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既要享受节日的快乐,也要祈求健康和平安。端午节让我们在传承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欢庆中寄托美好的愿景。


查看完整版本: [-- 端午的仪式感,都在这里了[6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