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7-01 12:05 |
家住四川48岁的林芳是一家小馄饨店的老板娘,也是一位离异的单亲妈妈。她十分精明能干,为了给孩子挣大学学费,她几乎每天从早忙到晚,从早上6点开始,营业到晚上11点,不仅负责接待客户,还负责下厨烹饪。因此长期以来,林芳都存在着睡眠不足的问题,饮食也十分不规律,总是以剩菜剩饭充饥,并且偏爱重口味的食物,导致身体逐渐透支。

2005年5月25日,大概从半年前开始,林芳就发现自己有了头晕的毛病,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着招呼客人或忙碌过后,总会感到一阵头重脚轻的头晕,眼前也一片模糊,好似一团黑影在视野里闪过。一开始休息一会就会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症状越来越频繁起来,也越来越严重。 比如这天,早上出餐高峰,林芳穿梭于厨房和前台之间,忙碌得焦头烂额,而在煮好一锅馄饨准备为客人送上桌的时候,突然感到脑袋传来一阵强烈的胀痛,尤其是头部两侧,太阳穴突突的跳,震得她耳膜都隐隐作痛,传来嗡嗡不断的耳鸣声。林芳还失手摔了碗,她连忙低声下气的道歉,见客人没事才放下心来,但自己手却被烫得发红起水泡。 时间来到7月12日,有了女儿放假在店里帮忙,林芳本应该更轻松,但她还是感觉自己的身体疲倦无力,即使提前2小时打烊回家休息也没改变什么。而这天打烊后她在后厨搞卫生,擦拭台面时突然感觉台面扭曲变形了,一时间天旋地转,眼前一片黑曚,脑袋也传来一阵剧烈的疼痛。

林芳的下意识扶住了台面,但她的身体就像是被抽空了一般,连支撑的力气都没有,右手还开始不听使唤的颤抖起来,脚下的地面也变得像海绵一样,柔软而不实,最终双腿无力的瘫软在了地上,晕了过去。女儿听到声响后赶来,见情况不对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把林芳送往了医院,但在入院十分钟后,林芳又逐渐恢复了意识。 而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发现林芳的血压高达168/104mm Hg,总胆固醇7.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4.67mmol/L,存在高血压和高血脂症。头颅CT显示双侧额叶可见散在缺血灶,无急性脑梗死灶,结合临床表现,考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颈动脉超声也示:左侧颈动脉分叉处可见一大小约2.5cm×1.7cm的低回声斑块,局部钙化,狭窄程度约70%。 林芳有些不明所以,用微弱的声音询问她是发生了脑梗吗?医生摇了摇头,耐心的解释道:“短暂性脑缺血并不等同于脑梗,它还没达到急性脑梗的程度,是一种局部脑组织或视网膜缺血所引发的暂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通常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可以完全消失,不留下影像学证据和后遗症,但他们也可能是中风的前兆,有‘小中风’之称”。”

短暂性脑缺血与脑梗的病因相似,包括不限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塞、脑血管痉挛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如果没有控制好这些危险性因素,很可能会导致脑梗真正意义上的发作。 医生给林芳开了降压药、降脂药以及抗血小板药,嘱咐她之后一定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多休息。林芳也担心自己的身体会真的垮了,连连点头,回去后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把营业时间缩短在8小时内,同时她也开始注意清淡饮食,控制盐分的摄入,每天还会在饭后散步30分钟。 可尽管林芳做出了这么多积极改变,头晕头疼的发作次数却还是不减,不过由于都是一过性的,林芳心想可能是吃药时间太短的缘故,反正休息后就能恢复过来,她也没想太多。可意外还是发生了,12月3日清晨,林芳在起床的时候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头晕,以往头晕缓个几分钟也就缓解了,但今天一直到她吃完早饭,脑袋还是昏沉沉的,手脚也微微发麻。

由于身体不舒服,林芳今天并没有开店营业,在太阳穴抹了点风油精后便靠着沙发闭目养神。可在突然间,她却感到后脑勺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仿佛有千万根针在她的颅脑内扎一样,并且很快密密麻麻的蔓延到了头顶、前额。林芳本能的捂住了脑袋,意识到不对劲的她努力想要起身去拿手机,可右半侧的肢体像是被麻绳束缚住了一般,变的僵硬又麻木。 林芳使不上一点力气,伴随着两眼一黑,她从沙发上无力的跌倒在了地上,想要开口呼救,但发出是声音却像是被堵塞在了喉咙里。好在这时邻居家的阿姨前来串门,当她推开虚掩的门看到林芳晕倒在地,吓得魂都没了,连忙拨打了120电话。 送往医院后急查头颅CT,发现左侧基底节区、额颞叶皮层可见片状低密度灶,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浅,无明显占位效应,提示急性期脑梗死。血管造影显示:左侧颈内动脉见局限性狭窄90%,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血流中断,提示急性闭塞。

医生立即进行了溶栓治疗,并且当机立断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所幸送医及时,林芳福大命大,经过长达五小时的抢救,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但她还是不可避免的留下了些许后遗症,比如偏瘫和精细动作困难,言语也十分不利。 不过好在经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后,林芳的后遗症逐渐减轻了,但她却对此感到后怕,内心非常担心自己的脑梗会再次复发,给女儿带来负担。脑梗的每一次复发,都会导致更多神经细胞的死亡,每一次新的梗塞还会增加脑组织的损伤面积,进而加重患者的神经功障碍和死亡风险。 林芳意识到不能在坐以待毙下去,开始系统的学习心脑血管的相关专业知识,参加名医的线下讲座,还常常与病房里的病友们交流经验,很快就为自己总结制定了一套预防脑梗的健康秘诀。

后来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复查,时间飞逝20年过去了,令林芳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她的血管内从未有新的血栓形成,连个斑块影子都没有。医生对此也感到好奇,请教道:“同样都是脑梗,为什么临床上很多患者不到两年就会出现新生血栓,最终导致脑梗复发,可你却至今二十年都没有复发过,您到底有什么秘籍呢?” 听完后,医生啧啧拍手称奇:“好好好!原来你是这样做到的,这真是预防脑梗的好法子!”而在医生的盛情邀请下,林芳答应了跟病友们分享自己的降尿酸经验。病友们也早已听说林芳的事迹,七嘴八舌的问道:“到底该如何预防脑梗啊,我们吃药也吃了,烟酒也戒了,还坚持清淡饮食,可复发就是挡不住,问题到底出在哪?你也教教我们吧!”

林芳毫不吝啬的分享道:“预防脑梗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很多患者在经历脑梗后,都只知道要不碰烟酒、控制饮食,却还是会忽略一些小细节,正是这些细节一点点将自己的身体带入了绝境。其实除了按时吃药外,还有这三件小事也很重要,如果能在生活中做好这三件小事,对控制三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脑梗也会离你也会越来越远……” 第一:每天坚持定点热水泡脚,睡前30分钟。很多人脑梗后最常见的并发问题,不是血管不通,而是长期处于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状态。血管常年处于紧绷、痉挛的临界边缘,只需一个刺激,就可能诱发栓塞或破裂。林芳曾在康复科讲座中听到一位专家说:“晚上交感神经持续活跃,是脑血管事件的隐形杀手。” 于是,她从出院那年开始,每天晚上9点整,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都会准备一盆42℃的热水,泡脚30分钟。每次泡脚,她都坚持将水温维持在发热但不烫的程度,同时闭眼静坐,不听音乐、不看电视,只专注于呼吸和身体感受。 这种“低刺激、低觉醒”的环境,有效帮助她缓解一天的压力,让身体在入睡前放松。长此以往,她发现自己入睡快了,早醒少了,清晨起床时也不再头晕眼花。林芳这种“泡脚+情绪放空”的组合,不仅调节了交感神经,还改善了下肢微循环,有助于血液回流,对降低夜间血压波动、预防凌晨脑梗尤其重要。

第二:坚持饭后站一小时,不久坐、不卧床,保护内皮和代谢稳定。很多人认为饭后适合坐着歇着,或干脆躺一会儿。但林芳却反其道而行之——吃完饭后她从不坐下,更不卧床,而是站着洗碗、擦台面、整理店面,甚至什么都不做也要“扶着墙站着”。这是因为饭后血液往往集中于供应胃部时,身体静止不动,最容易造成血流停滞,血栓也容易趁虚而入。 研究也证实,饭后是人体血脂、血糖波动最剧烈的时间段,此时的血液黏稠度升高,若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坐或躺),下肢回流减慢,会导致脑部供血不均,尤其是血管已经存在狭窄、斑块的人群,更容易因微血栓形成导致突发脑梗。

第三:每天记录三高,做到每一项指标心中有数。林芳曾见过太多病友因为吃药吃着吃着就松懈了,等到下一次血压飙高、血脂紊乱时,才懊悔不已。于是她每天用一本小本子记录三件事——血压、餐后血糖和睡前心率。她从不依赖感觉判断,而是每天早上6点、中午12点和晚上8点固定测量血压,记录在册。饭后1小时测血糖、睡前测脉搏,从不间断。哪怕是去外地,也随身带着测压仪和血糖仪。 通过长期记录,她发现自己的血压曾在雨天前突然升高,血糖会在冬季比夏季略高。她将这些数据汇总成“个人反应模式”,每逢季节变化、情绪波动、感冒发烧时,提前调整用药、饮食或运动节奏,避免了因小波动演变为大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