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怎么称呼人,就是个常被念叨的话题。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同志”“师傅” 这类中性称呼,变得越来越少见,基本上已淡出日常了。反倒是 “小姐”“老板”“美女” 这类称呼,慢慢成了男女都能用的词。 办公室里穿得时髦的女副总正忙,有人张口就喊 “美女”,哪知道人家是领导?穿白衬衫配包臀裙的求职者,被人叫了声 “小姐”,气得当场就取消了面试。 ——大伙儿过日子,估计都有过叫错人、用错称呼闹笑话的经历吧。这些称呼刚流行时还挺新鲜,可日子一久,总让人觉得带着点轻佻劲儿。 
7 月 7 日,《人民日报》提议,希望 “同志” 能重新回到主流称呼里。不少网友跟着叫好,说用 “同志” 的年代,正是咱们民族最有精气神的那段时光。 其实,你可能没留意,这事儿还传递着几层信号,社会风气也在悄悄改变。 《人民日报》提的 “同志”,算不上完全没被赋予过新含义。词语嘛,总会跟着时代变。以前 “老同志” 是叫比自己年长的人,“小同志” 正好相反,指年轻人。“男同志”“女同志” 听着也亲切,《山楂树之恋》里就有台词:“男同志稍微靠近点,女同志也跟着往男同志那边靠近点。” 那会儿,“同志” 象征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情谊。可后来,这词竟和 “同性恋” 扯上了关系。所以《人民日报》的倡议,像是在抵制称呼模糊化,而 “同志” 确实比别的词更合适。 遇到人该叫姐姐还是阿姨?常让人犯难。因称呼闹不快甚至闹翻的例子,真不少见。“同志” 却是个万能称呼:男的叫男同志,女的叫女同志,年长的叫老同志,年轻的叫小同志。听着平等,透着民主,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西方观念。 建国后,“同志” 这称呼真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也好,事业上一起打拼的同事也罢,只要有共同目标,都能叫一声同志,不分高低贵贱。那会儿出门在外,总遇得上愿意搭把手的人。一封介绍信揣在身上,就能走遍大江南北,啥额外的门路都不用找。 大部分网友都支持《人民日报》的这个呼吁。但也有人琢磨,为啥平常好好的称呼会变味、被贴上坏标签?这事儿得找到根儿上的原因,才能对症解决。要是光换个叫法,骨子里的东西没变,那换汤不换药,估计也没啥用。 毕竟称呼这东西,从来都不只是嘴上说说的事儿。它藏着世道的风气,映着人和人的关系。把 “同志” 拾掇回来,不光是换个称呼那么简单,更像是在找回那种平等尊重的劲儿 —— 这种感觉,才是大伙儿真正盼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