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7-21 09:07 |
电视剧《红楼梦》(1987版)剧照 有人说,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高敏感人格”典型: 天生怯弱,情绪细腻,多思多虑,总在咳嗽与哭泣之间飘摇; 她一年到头“只好睡十夜满足”,终日病恹恹、泪涟涟,俨然是古代的“精神内耗型少女”。 那么问题来了: 林黛玉为何如此娇弱?她究竟得了什么病?是肺结核?抑郁症?自幼体虚?爱而不得?还是,这一切只是她文学命运的“包装纸”? 最近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青年学者李远达出了一本书叫《大观园的病根:〈红楼梦〉人物的身心困局》,这本书从叙事医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第3回 贾宝玉初会林黛玉 宝玉痴狂狠摔那玉 (清)孙温绢本工笔彩绘 当今年轻人在黛玉“高敏感人格”中照见自身的精神内耗,在“冷香丸”与“养荣丸”里反思消费社会的安慰剂。 本书以“换新眼目”的解读,让我们看清黛玉之病根——那是人性在时代困局中共同的挣扎。 历代读者试图用现代医学解释黛玉之病:肺结核(咯血、咳嗽)、二尖瓣狭窄(“腮上通红”)、抑郁症(多泪失眠)。 但李远达老师不这么认为,他指出,这些诊断均陷入误区: 文本证据薄弱:黛玉的咳嗽呈季节性(春分秋分发作),不符合肺结核传染规律;所谓“二狭面”的情态描写,实为宝玉爱恋视角下的审美投射(“病如西子胜三分”)
文学功能优先:曹雪芹从未明确黛玉的生理病因,因其病症本质是推动叙事的装置——咳嗽暗示情感波动,失眠强化孤高心性,咯血预示泪尽而亡。
第82-83回 黛玉卧病潇湘馆 (清)孙温绢本工笔彩绘 另外李远达老师通过“病-医-药-养”四重叙事,揭示黛玉疾病的深层结构: 癞头和尚的谶语:三岁时“不许见外姓亲友”的预言,直指黛玉踏入贾府即注定悲剧。她的病是还泪宿命的载体,更是礼教社会中孤女生存困境的外化。
人参养荣丸的反讽:此药本为“自养荣卫”,黛玉却越服越弱。书中剖析:荣国府的“温补文化”实为精神压榨的隐喻——黛玉以自身为药滋养贾府,终被耗尽。
失眠的现代性启示:黛玉自述“一年只睡十夜满足觉”,指向高敏感人格在压抑环境中的“精神内耗”。她的不寐是情感无处倾泻的症候,与当代青年的心理困境遥相呼应。 爱恋成疾——情感如何催化“病由此萌”? 黛玉病情恶化与宝黛爱情阶段深度绑定,李远达老师以五期说重构其身心互噬: 试探期:听闻“金玉良缘”后疑惧交加,咳疾频发; 定情期:宝玉赠旧帕,黛玉题诗时“五内沸然,腮红如桃”,曹雪芹叹“病由此萌”——情志激荡诱发身心崩溃; 焦虑期:婚姻无望的压抑致“焚稿断痴情”,泪尽而亡实为心药断绝的必然。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黛玉因误信宝玉定亲绝食,又因侍书澄清“亲上作亲”而回光返照,印证其生死皆系于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