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801728 |
2025-07-21 22:00 |
今天笔者想给大家讲述两张晚清时期珍贵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一张是光绪皇帝唯一流传至今的照片,另一张则是李鸿章侍妾冬梅的影像。
 大家需要明白,目前网络上流传的光绪皇帝正面照片,全都是伪造品。很多人可能都见过慈禧太后的多张肖像照,但光绪皇帝却成为了一个例外。这也反映出当年他的处境非常艰难,甚至连一张正面照片都没能留下。 这张唯一的光绪皇帝照片拍摄于1902年1月8日,那天“两宫”(指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刚从西安返回北京。根据《德宗实录·卷四十九》的记载:“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自保定府御火车启銮。未刻至京师,诣正阳门关帝庙、菩萨庙拈香还宫。”
 简单来说,就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当天从保定乘火车启程,抵达北京永定门外的马家堡车站,随后前往关帝庙和菩萨庙烧香祈福。当天两宫回銮的排场非常盛大,一对在华经商的美国夫妇曾这样描写当时场面:
 “车站被明黄色的绸缎帐幔覆盖,唯中央部分交错着黄、红、黑三色的幔帐。站台铺着鲜艳的红布,还有一些设计巧妙带栏杆的坡形平台,显然是为方便上下车而设……皇家专列一到站,站台立刻人山人海,仿佛无数随从从车厢涌出。贵宾车厢正好停在我们面前,从里面走出来的是慈禧太后,她身着绚丽刺绣的袍服,两旁各有一名太监搀扶着她的手臂。尽管神态自若,但她脸上没有一丝笑容。据说慈禧太后一旦微笑,那冷酷的神情足以让外国公使打寒战。她的侍从想让她下车,但她纹丝不动,直到一名气喘吁吁的铁路官员赶到,连帽子都没戴便深深鞠躬,慈禧太后这才满意,随即坐上一顶略小于皇帝用的轿子,被抬走了。” 此外,《庚子西狩丛谈》也记载了这件事。该书作者吴永是曾国藩的孙女婿,同时也是李鸿章的幕僚,当时担任怀来县令。慈禧太后西逃时,吴永因迎驾服侍有功,被任命为前路粮台会办。书中写道: “火车抵达马家堡,稍作停留;军士举枪奏乐。两宫依次下车。皇上乘坐八抬黄缎轿,轿夫均穿紫红色绣花缎衣,四周由侍卫和内监护卫,轿前排列兵丁、乐工、大旗……皇太后的黄轿仪仗与皇上相同。随后是各亲王和宫嫔,由马军门玉昆护卫。皇后亦乘黄缎轿,仪仗随从略少。宫嫔使用一顶绿色轿子和六辆马车……约莫未正五十分,抵达正阳门。城上还有驻守的洋兵观看,脱帽挥手致敬。太后在轿中仰视,似含笑回应。” 就在慈禧太后拈香之时,站在城墙上的外国记者抓拍下了光绪皇帝刚下轿的瞬间。从照片上可见,光绪皇帝下轿时四周围满迎接的大臣。美国作家立德夫人在《我的北京花园》一书中对拍摄经过有详细描写:
 “皇帝的动作快得如闪电,几乎不让人看清。他跨下轿子,祭拜关帝庙后迅速被抬走,令人难以相信他真的下过轿。相比之下,慈禧太后停留甚久,向城墙上的外国观众先后挥手,再挥手帕,甚至拿出戏曲用的眼镜仔细打量他们。” 这情景令人感到悲凉:堂堂大清皇帝竟没能留下正面影像。那么,光绪皇帝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君主呢?很多人眼中,他是个傀儡皇帝,4岁登基,38岁虚岁早逝,在位34年,却无力施展抱负,成为一代悲剧人物。 实际上,光绪皇帝的悲剧从继位开始便已注定。虽与慈禧太后以“母子”相称,但他并非慈禧亲生。光绪皇帝本名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父亲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
 按理说,载湉并非继承皇位的合理人选。1875年,同治帝驾崩,作为咸丰皇帝独子的同治未留下子嗣。就在同治帝去世两小时后,4岁的载湉被选为继承人,抱入皇宫登基。 自此,他开始了长达34年的傀儡生涯,孤独地成长,既要应对繁琐的礼仪,又不断遭受慈禧太后的训斥。缺乏母爱与童年快乐的他,长期生活在畸形的环境中,精神惶恐,身体状况极差。 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龄公主曾亲眼目睹光绪的宫中生活,她写道:“人在皇宫住三五年就会变得愚笨。”她认为皇宫虽高贵,却极其封闭、保守、死寂,这使光绪逐渐丧失正常判断力。
 然而,在慈禧“垂帘听政”之下,光绪皇帝虽显软弱,却有着外人难以理解的另一面——暴躁、偏执且易怒。其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惊人细节。 例如,《翁同龢日记》显示,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至六月间,他竟六次大发脾气,有时莫名拍打窗玻璃,割破手掌;有时突然辱骂太监宫女。 长期侍奉慈禧太后的宫女何容儿晚年回忆:“他性情急躁,喜怒无常,太监们都不敢亲近他。常常夜不能寐,半夜起来批阅奏折,遇不顺心事就拍桌骂‘混账’。”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相隔不到24小时先后病逝。光绪的死因长期成谜,直到2008年科学家对其头发进行现代检测,确认其死于砒霜中毒。 另一张照片拍摄于李鸿章府邸,具体时间不详。照片中的冬梅年纪不到20岁,身高约1.68米。她身穿华丽服饰,身材高挑,容貌美丽,宛如一位绝世佳人。显然是摆拍照,冬梅手持扇子,水烟袋则放置在栏杆上。 如果你见过晚清权贵阶层的照片,会发现水烟袋常常出镜。这是因为水烟袋象征着身份地位。水烟早在明代传入中国,清朝尤为盛行。史书描述水烟曰: “水烟有皮丝、净丝、青条之别,分别产自福建、广东、陕西。吸烟器具以铜制壶为主,壶口长嘴,腹中置水,烟须通过水过滤,吸时水声汩汩,如古钱形。上层社会多吸水烟,非如旱烟普及。光绪中期,随着雪茄和卷烟流行,水烟使用日渐减少。” 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备受争议。梁启超评价他:“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亦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富可敌国,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之说。 欧阳昱《见闻琐录》载:“中兴功臣最富者,惟合肥李姓为最。六弟弟之家产加起来皆数百万,合六房财富几可敌国。”李鸿章拥有的财富令他尽享荣华富贵。 据史料,李鸿章一生有四位妻妾。冬梅地位低微,却深受宠爱。关于冬梅生平众说纷纭,传说李鸿章在北京任职时身体欠佳,便让冬梅照料他,二人日久生情,冬梅遂成为侍妾。 可惜冬梅英年早逝,李鸿章悲痛万分,专为她作诗《追悼侍姬冬梅八首(其四)》:“莲房坠粉梦京华,戎马飘零何处家。无那江城传一纸,隔年又唱落梅花。” 相比冬梅,李鸿章的继室赵小莲更为人知。赵小莲出身安徽太湖望族,祖父赵文楷是嘉庆年状元,曾任册封琉球国王正使,官至山西雁平道;父亲赵畇为道光朝进士,曾做咸丰皇帝陪读;哥哥赵继元是同治年进士。 李鸿章与岳父赵畇关系密切,二人曾在翰林院共事,后又共同办理团练,彼此十分熟识。赵小莲嫁入李家后,为李鸿章生下一子李经述,及两女李菊耦和李经溥。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享年78岁。
 |
|